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健康】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时,衰老速度增10倍!不信你看!

作者:广东卫生信息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 公众号
分享到:

03-21

很多人不把熬夜当回事,特别是年轻人。但你知道熬夜对一个人的面容影响有多大吗?不信你看看下面这几组照片。

来源:健康圈、养生中国


先看看下面这张对比照片:



这张照片是46岁的沙拉参加了英国的一个睡眠学校的实验,连续五天睡满8个小时与只睡6个小时的面容对比照。


一张照片不够震撼?下面这组图,是长期缺乏睡眠对人的外貌产生的影响。看完你还敢继续熬夜吗?


▼睡眠五小时对比


缺觉一周

711种基因改变


“少睡一会儿没啥大事。”多数人都有这种侥幸心理,殊不知,只要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不出一周,身体就会吃不消了。


英国萨里大学研究显示,参试者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之后,抽取他们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参试者体内有711种基因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其中涉及到新陈代谢、炎症、免疫力和抗压等功能;睡眠不充足还会扰乱生物钟,让人一天内的精神状况不稳定。


这就意味着:缺乏睡眠会阻碍身体的补给功能,提高人们患病的风险。



缺乏睡眠不仅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隐患,如肥胖症、心脏病和糖尿病,还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影响人们安全驾驶的能力等。


研究成果认为,一旦正常的睡眠模式持续遭到破坏,将对人体器官和生理组织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引发多种疾病。


因此,每天都要保证6小时以上的睡眠,如果偶尔熬夜,也要在次日及时补救回来。


熬夜亏空身体

6大疾病找上门


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包括一日三餐的时间,都是祖先在实践中留下来的生活规律,这是人类适应环境原则。


睡觉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细胞去取代原本的细胞。如果说白天消亡一百万个细胞,一晚上只补回来五十万个细胞,时间长了,身体就亏空得越来越厉害。



1、肥胖:熬夜的人经常吃“夜宵”,不但难消化,隔日早晨还会食欲不振,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肥胖。


2、耳聋、耳鸣:睡眠不足,易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伤害听力。长期熬夜可能导致耳聋。


3、免疫力下降:经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的状况,人体的免疫力会跟着下降,感冒、过敏等就会不期而至地找到你头上。



4、记忆力下降:熬夜者的交感神经在夜晚保持兴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没精神、头昏脑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时间长了,还会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


5、心脏病危险:长期“黑白颠倒”的人,不仅脾气会变坏,内脏也得不到及时调整,使心脏病的患病几率升高。


6、皮肤受损:皮肤在晚上10~11点进入保养状态,长时间熬夜,人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就会失调,使皮肤干燥、弹性差、晦暗无光,出现暗疮、粉刺、黑斑等问题。


想要睡眠好

睡前不做这5件事


1、睡前别大量饮水:喝太多水会让你起夜频繁,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2、睡前6小时别喝咖啡: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且有一定利尿作用,容易导致失眠。


3、睡前2小时,停止进食:晚餐吃得太饱或睡前吃东西,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给肠胃带来负担。


如果临睡前感觉特别饿,可以稍微吃些清淡的饮食,比如一片全麦面包或半杯牛奶。



4、睡前不做体育锻炼:运动会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睡眠质量。睡前可做些和缓的伸展运动,让身心慢慢平静下来。


5、睡前别看刺激的影视节目:看刺激性的节目会让大脑的兴奋点不能及时关掉,会导致入睡困难,或者夜里反复做梦。


6、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产品:睡前使用手机、电脑等,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使睡眠处于较浅的状态。



7、睡前别想太多工作:睡前还惦记着工作上的事,精神就得不到充分的恢复,工作压力也会令你无法入睡。


8、睡前尽量别饮酒:很多人认为睡前饮酒可促进睡眠,但研究证明,虽然它可以让人很快入睡,却让睡眠一直停留在浅睡期,很难进入深睡期,降低睡眠质量。



睡眠中

不可忽视的疾病警告


睡眠宜早,勿过十时,老年人勿过九点。凡交十一时,为阳生时,属肾,此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切不可以安眠药片助睡。


如在午时睡,即上午十一点至一点,为阴生之时,属心。此时如不能睡,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夏日起宜早,冬日起宜迟。食后勿仰天睡,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必损肺伤肝。


别再熬夜!

别再熬夜!

别再熬夜!

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与其熬夜做事,不如早起干活!

从今天开始,享受完美的睡眠吧

愿你晚安好梦!

编辑:郑文威   责编:陈广泰


大家都在看




从此不再熬夜的快点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省卫生计生系统网站微信建设培训班主页

阅读8899
健康 
举报0
关注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号:gh_4ea00880e1a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东卫生信息”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东卫生信息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