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喝咖啡致癌?你们这些造谣媒体才致癌呢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02

本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听到这个谣言,星巴克哭了,薯片笑了。咖啡含的“致癌物”是丙烯酰胺,目前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就一定会增加人类的致癌风险。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钱炜


一天之内,一条内容为“星巴克咖啡含致癌物”的帖子刷爆朋友圈。很多人都在互相问:难道以后都不能愉快地喝杯咖啡了吗?


如果此消息属实,这对于爱在朋友圈发各种喝咖啡的照片、装腔调的文艺青年们来说,可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按照最近一些热点新闻的发展套路,剧情往往有反转的可能,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


先来看新闻:美国当地时间3月28日,洛杉矶法官裁定,星巴克、绿山等美国几家咖啡公司必须在加利福尼亚州出售的咖啡产品上贴上癌症警告标签。


这场官司打了8年。加利福尼亚州有毒物质教育和研究理事会(CERT)于2010年就首次起诉星巴克等公司,称这些公司对于所出售咖啡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一种有毒并致癌的化学成分)这一事实,未能向消费者发出警告。CERT认为,根据加利福尼亚州法律,丙烯酰胺被列为致癌物质,因此咖啡销售商必须使用警告标签来警示数百万喝它们的产品的当地消费者。


丙烯酰胺是什么?2002年4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名教授首次在油炸或焙烤的马铃薯和谷物类食品中发现了具有神经毒性的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 这一发现促使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SNFA)对随机抽取的 100 多种食品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并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检验结果。


此举引起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当年5月17日,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公布了类似的结果,随后,挪威、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负责食品安全的政府机构对丙烯酰胺在食品中的含量也进行了测定并公布了结果。瑞典科学家的发现得到证实。


新闻里对于咖啡是如何产生丙烯酰胺的语焉不详。那么,丙烯酰胺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根据文献,它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一个副产物,而“美拉德反应”,是食物加工烹调产生香气和深浓颜色的关键所在。比如很多人爱吃的红烧肉,就是发生“美拉德反应”最典型最丰富的一道菜。


在这个名称如此“洋气”的化学反应中,丙烯酰胺的产生需要两种原料: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或脂肪,以及蛋白质(氨基酸或氨基酸降解产生的胺类)。因此,那些众多含有这些成分的食物,只要进行了煎、烤、红烧、油炸等烹调操作,或者是在食品加工时进行加温处理,都可能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产生丙烯酰胺。


简单地说,食物在加热中颜色变得越深,通常“美拉德反应”就越厉害,产生的丙烯酰胺也会越多。


因此,丙烯酰胺广泛地存在于人们日常吃的食物中,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列出的丙烯酰胺含量食物表里,就有一个长长的名单,包括巧克力、面包、饼干、麦片、咖啡、蔬菜水果……根据FDA公布的数据,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平均值在150多微克/千克,而薯片则高达1286微克/千克


2015年,台湾曾曝出一则新闻,称当地美容界倍加推崇的“黑糖”类食品(即颜色比较深的红糖)含有大量致癌物。一时间,很多人吓得连红糖水都不敢喝了。这场风波的“肇事者”也是丙烯酰胺。


根据研究,即使是相同食物,由于加工方式的细微区别,丙烯酰胺的含量都有很大不同。 但总体而言,丙烯酰胺含量高的主要是油炸马铃薯类食品,而蔬菜和水果则较低。此外,温度对丙烯酰胺的含量影响很大。丙烯酰胺形成的临界温度是 120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85 ℃), 丙烯酰胺的生成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如果温度过高了,则丙烯酰胺的生成反而会降低。


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不过,目前的研究尚未确认丙烯酰胺的摄入量、相关生化标志物水平与多种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


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目前将丙烯酰胺列入 2B 组“可能对人体致癌”。有人曾对经常食用富含丙烯酰胺食品的人群与他们癌症发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常食用富含丙烯酰胺(300~1200微克/千克)或者含有中度丙烯酰胺(30~299微克/千克)的食品与膀胱癌、肾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没有直接关系,但目前并没有其他研究报告来佐证上述结论。因此,截至目前,还不能说只要摄入丙烯酰胺,就一定会增加人类的致癌风险。


由于丙烯酰胺是一种可能的致癌物, 所以大多数的风险性分析是根据动物研究结果进行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对于一个 70 岁的人而言,每天摄入 1微克的丙烯酰胺就意味着一生中患癌症的可能性是 1×10 -5。挪威科学家的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每天摄入1微克/千克的丙烯酰胺,癌症的发病风险是1.3×10 -3。


丙烯酰胺摄入量的增高会导致神经损伤,这种神经毒性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每天最高的阈值在 800~2700微克。因此,对于人们来说,比较明智的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也就是那句妈妈经常唠叨的话——少吃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至于咖啡,喝不喝随您的意。


本文内容参考:《热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机理和风险分析》,张根义

原题:《喝咖啡致癌?星巴克哭了,薯片笑了》


小 新 推 荐

点击封面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豆瓣9.1分,你还嫌《头号玩家》没深度,太刻薄了吧


十五年了,这个流量当道的娱乐圈,配不起张国荣



————————


新周刊新媒体招聘 内容编辑 / 内容实习生 / 线上作者, 每篇稿费500元—2000元,欢迎把简历和作品投递到 hr@neweekly.com.cn,具体要求请到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


欢 迎 分 享 文 章 到 朋 友 圈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阅读8708
咖啡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