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探访渝黔古驿道——“蒙渡”因汉中郎将出使而得名

作者:遵义晚报 来源:遵义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01

数百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马帮早已消失,但蹄印深深刻在了青石板上;“盐巴老二”虽不复存在,可他们的故事还在流传……


在历史的长河中,黔北大山中的这条渝黔古驿道,犹如活力奔腾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盐和茶叶等物品的商贸往来,同时也让人文历史底蕴更加丰富。


3月29日一大早,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古驿道考察队来到距离新站镇数公里远的蒙渡。蒙渡虽然只是一个小村落,但却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多处摩崖石刻文字清晰可见

蒙渡自古便是渝黔古驿道上的重要渡口。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中郎将唐蒙出使西南夷,打通西南与中原的通道。唐蒙曾在这一带的小河渡河,故此得名蒙渡。


据当地人讲,蒙渡还有一特别之处,就是它的摩崖石刻。这里现存明代年间摩崖石刻两处,其中一处刻有“司委官狐曾赵下义正统十一年八月分”;另一处刻有篆书三字,但因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已不能辨识。

蒙渡清代摩崖石刻

除此之外,在210国道蒙渡大桥北侧岩石之上,还有一清代摩崖石刻,字迹完好无损。考察队一行走近一看,上面刻有“蒙渡——汉元光五年武帝遣中郎将唐蒙通南夷道此得名”。落款为黎庶昌题。黎庶昌是禹门沙滩人,清同治年间,以禀贡生上《万言书》,获应召面试,后历任知县、知州等职。光绪二年(1876年),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光绪七年(1881年),派任驻日本国大臣。1891年,黎庶昌任满回国,任川东道员。1898年,黎庶昌病逝于禹门沙滩家中,时年61岁。


作为渝黔古驿道上的古渡口,蒙渡曾热闹无比。据村民说,听老一辈人讲,渡口处曾船夫、纤夫、马帮、“盐巴老二”云集,酒肆、客店生意兴隆。如今,渡口的青石板路面,已铺成厚厚的水泥地,少了些许往日的古朴与雅致。走进蒙渡村,身边仿佛又响起马帮、“盐巴老二”等留下的铃声和吆喝声。

“盐巴老二”中出了个王家烈

离蒙渡不远,有一道险峻山岭,当地人称为青杠哨,古驿道在这里蜿蜒曲折。此处荆棘密布,地势非常险要。

青杠哨一带的古驿道

事实上,穿梭在古驿道上的“盐巴老二”们,都是穷苦老百姓,为了衣食充当运盐苦力,一路上负重百余斤,终年行走于陡峭山道之上,穿行于风霜雨雪之中。


贵州最后一个地方军阀王家烈,年少时就曾背盐维持生计。据《桐梓民国风云人物谱》一书介绍,王家烈生于1893年,是桐梓县新站小水乡人。王家烈 14 岁时,父亲去世,只留下几亩薄田,家境贫困,他为了生存只好到新站、松坎一带去背盐巴,找点钱买米糊口。


据说年轻时的王家烈,个子髙,力气大,背盐要比别人多背一半。他从新站背150斤盐巴到桐梓县城,往返120里,一天就能跑完,沿途要上下滴泪三坡、石牛栏、闷头箐、楚米铺,中间只吃几个从家里带来的苞谷团充饥。他发迹后,知晓他这段经历的人,都说他是“背过盐巴的省主席”。


1914 年,王家烈在遵义加入贵州陆军步兵团。1932年3月30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的王家烈,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贵州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贵州省党部常务委员。然而,王家烈在贵州省主席位上仅仅只有三年时间,便因受蒋介石排挤离开贵阳,先后在军委会任高级参议和军政部参事。


抗战胜利后,王家烈退役回到桐梓老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贵州省政协副主席。1966年8月11日,73岁的王家烈在贵阳病逝。

 

近期焦点资讯:

1、

2、

3、

4、

(本文为遵义晚报采写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编辑/任    然

审核/苟燕冰

总审/冯    跃

阅读9031
举报0
关注遵义晚报微信号:zywb190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遵义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遵义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遵义晚报

微信号:zywb190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