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三败俱伤的时代病: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

作者:洞见 来源:洞见 公众号
分享到:

03-26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数百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免费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Jessie朗读音频

01

最近,有几张图片在一个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练舞时写作业

上学路上写作业

打点滴时写作业

别人在冲刺,他们在写“冲刺”

书包太重,压垮了背部

家长看到后都感叹,给中国人当孩子太难了啦!

这意味着,你要背上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最晚享受初恋。

也有人说,在中国做父母也太难了啦!

这意味着一个负责赚钱养家,另一个负责貌美如花......也负责赚钱养家;一个盯着自己家孩子,另一个还要盯着别人家孩子。

02

减负”这个词听了十几年,最近两会又把这个词带火了,说要动真格地帮孩子减负。

网友们坐不住了,反手一篇《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回怼。

这时又有人看不下去了,一篇《你不希望减负,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学习》送给了在座的各位。

其实说实话,无论减不减负,家长依旧会给孩子请家教,上各种培训班,进行课外开挂。

有人说现在都提倡快乐教育了,都说没有起跑线了,那我也让孩子快乐一下!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所有人都在偷偷抢跑,独留下自己孩子一人在风中凌乱....

就像电视剧《宽松世代又如何》的预告简介一样:“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这么教育过,反应过来时才发现: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

不要疑惑,因为这就是“功利化教育”的游戏规则决定的。

这个社会以分数、排名、名校、证书来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父母也因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而面儿上有光,光宗耀祖。

那功利教育下的孩子和父母是什么样的呢?

曾经看过一网友发的贴子:

“我10岁的小侄子来深圳过暑假,孩子很聪明,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好,全班考试成绩第一,英语口语也很棒。

和他聊天,他居然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

父母没什么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他只有儿童手表。”

有人说,这父母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也有人说这孩子有这种思维,是因为她父母平常就是这样教他的。

这个孩子是“成功”的,他成绩优秀,技能加身。在父母的功利教育下成功长成了父母希望的样子。

而有的孩子就不这么幸运了。

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着,家长被老师压迫着,学生被家长压迫着,一环套一环,最终孩子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不堪重负,甚至选择死亡。

对一些中小学生而言,死并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难和压力的最好方法,因为他们对死亡没概念。

截止到目前,“学生自杀”条目在百度有550万的搜索结果。

在相关调查报告中,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可以说,在功利教育下长大的多数孩子,一出生就在功利的路上狂奔,早早失去童真,失去了灵魂,有的渐渐地得上了“空心病”。

03

空心病”这个词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老师提出的。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药物都无效。

徐老师在一次演讲报告指出,空心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

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很多孩子告诉他的原话。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

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这就是空心的孩子。

而空心的孩子的造就者,一个是功利的教育,另一个就是焦虑的父母。

@东子妈妈:我看到小孩闲,我就很不舒服啊!

@新元爸:人那么多,资源那么那少,好学校的资源更少,人人都想享受好资源,为了享受到好资源,就必须比别家优秀,怎么能比别家优秀?就要学得更多,知道的更多,然后就是恶性的循环。

@倩儿爸:当初没买到学区房的时候,整天整夜睡不着觉,感觉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比其他孩子落后一大截,买了学区房之后吧,焦虑不减,到了小升初的时候全部改为面试了,还是一样要参加昂贵的课外补习班...

父母为何焦虑?

《博美早报》上给出了答案:

“大家都说孩子没有童年,都痛恨奥数和培训班,但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

为什么会焦虑,就是因为有不确定性,如果注定不能翻身,你肯定不会焦虑;

如果地位巩固,你也不会焦虑。

只有那种上不上、下不下,可上可下的状态,才会让你焦虑。”

是不是很扎心?

04

去年引起热议魔都幼升小,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拼三代;而香港要让孩子“赢在子宫里”,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拼命。

《没有起跑线?》是香港的一部纪录片,里面有位妈妈叫Irene。

Irene的大儿子一岁半,在学前班的面试环节里被刷下来了,比他还小的弟弟、妹妹都可以从唱字母歌,从A唱到Z,而她的儿子只会说BBBB...

她觉得是放养式教育害了他。

不久后她怀了二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听字母歌和诗词故事,开始了解家附近好几十所学前班的情况。

打算一天上两所幼儿园,半天公立,半天私立。

那大儿子也不能放纵,索性连报五个班,坐出租车的时候,也要拿出识字卡认字...

路过一家培训班,墙上赫然地贴着:

你不爱竞争?但竞争会找上你! 听着就很恐慌,就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死死地催促着所有人不得不拼命往前赶。

而在这种焦虑的牵制下,父母和孩子往往两败俱伤,只剩悲剧。

前段时间,福州发生了一桩惨事。

一位母亲因为孩子期末考试结果不理想,责备孩子之时发生言语冲突,气氛之下竟然用充电器线勒死了自己的孩子。

发现儿子死后,惊恐中多次尝试自杀,然而未能成功,最后从13楼跳了下去。

05

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里面掺杂着希望与失望,功利与利益,光明与黑暗,物质丰盈和一无所有。

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最终三败俱伤。

但伤的最重的依旧是孩子,也只会是孩子。

孩子有权利选择父母么?

没有,他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

在这个大环境下,父母不保持清醒,不自我觉醒,那受牵累的依旧是孩子,也只会是孩子。

孩子不想浑浑噩噩过一生。

他想慢慢经历、发现、丰富,最终成为一个实心人。

在《没有起跑线?》的纪录片里,有位老师说的一段话,特别有道理。

在这里,也想送给所有的父母。

“不是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适合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去跑。就像每只马的特性都不一样。

有些马的特性是在开始时领头,但是有些马留在后边发力,开始时守在后面,去到直路才冲出来。

如果孩子的特性是留后,在一开始就催迫他去跑,很可能跑到一半就溃败,随时死在跑道上。

赢在起跑线的那一刻,未必赢在终点线。”

本文转载自:女儿派(微信号:nverpai)

每一个女儿,都是爸妈眼中的稀世名花。

养得好一朝惊艳四座,养不好费心劳神。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女儿,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阅读9252
焦虑 
举报0
关注洞见微信号:DJ0012398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洞见”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洞见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洞见

微信号:DJ00123987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