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临终谬误:人死前说出的遗憾最真吗?

作者:利维坦 来源:利维坦 公众号
分享到:

03-26

利维坦按:当我们说,“他已经成为了他不愿意成为的人”,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种表述里面起码透露出了个人意志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强烈的主导权。可是事实如此吗?或者说,“成为什么人”和“不想成为什么人”,这其中难道没有偶然的成分吗?


由此试想,当你年老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说起人生遗憾,那或许并非真的就是你认定的遗憾——起码在本文作者看来,彼时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对于遗憾的认定是充满博弈关系的:年轻时挣钱,是为了谋求精神上的更高需求,而拥有了相对财务自由的人才会有时间思考何为幸福的问题。


维特根斯坦临终前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或许,凡事皆有代价,人一生或许有遗憾,但是将遗憾不再视作遗憾的人生,才是最自洽的吧。



文/Rikard A. Hjort

译/苦山

校对/斩光

原文/medium.com/@rikardhjort/the-deathbed-fallacy-5e54d9639167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苦山在利维坦发布


这个话题困扰我有些年头了。所以现在,趁着“Wait But Why”网站上的某篇文章和一两杯波本威士忌给了我一些灵感,我想仔细研究研究它。我管它叫“临终谬误”(Deathbed Fallacy)。

 

《拜伦之死》,作者:Joseph Denis Odevaere


临终谬误是什么?


人之将死,总会后悔自己没多花点时间和家人共处、多出去旅游、少操些心事,诸如此类。这些是老生常谈,我从人生导师和唯灵论者口中都有所耳闻。报纸又把这些内容添油加醋。人们在晚餐桌上讨论它。这一“憾事清单”的原作者是临终关怀护士布罗妮·韦尔(Bronnie Ware),她曾列出以下最常见的几件憾事:


1、我希望我当初有勇气度过一段忠实于自己的人生,而非选择他人期待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我当初没有那么努力工作。


3、我希望我当初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4、我希望我当初没跟朋友们断了联系。


5、我希望我当初让自己过得更幸福。


说得都挺好的。有点儿含糊其辞,但看起来确实是可靠的建议。那么,问题在哪儿?


图源:Edvard Munch


谬误


谬误在于,你认为不论临终时的自己是个怎样的人,都清楚你当下该如何度过人生。TA宁愿自己曾做出不同的决定,也就是说,TA认为当下的你该做出不同的决定。你不应将自己的一生视作同一个人,而是排成一溜儿的很多个思维方式和头等要务各不相同的人。那么,你觉得这一溜儿里的最后一位是个无所不知、聪慧睿智的人吗?临终时的你不见得能胜任你的人生导师,理由有三。


彼时的你并非是个可靠的顾问,原因如下:


理由之一:临终状态不具有代表性


临终时刻并非人生的典型阶段,假如你在那时想要的成了真,一切从头来过,你也未必就能过上最幸福圆满、意义深刻的人生。从不少方面来看,临终时的你都极为特殊:


·TA压根儿就没有未来。TA快死了,因此心中所想的一切都与未来毫无干系。TA所拥有的只是当下和回忆。


·TA自认为对过去的自己们(比如你)知之甚深,但事实多半并非如此。这点稍后再议。


·像每一个阶段的你一样,TA受限于一段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的地点,和一种特定的人生处境,而这些不见得适用于当下的你。


同样,我们估计近因效应(译者注:一种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数据或经验的倾向)发挥了重大的影响。我们猜测,抱有这些遗憾的人多半已经十分年老了。他们对于“工作太多”的记忆多半主要是职业生涯晚期的情形,“失去联系的朋友”应该是他们晚年所怀念的,而不一定是你二十郎当岁时一起厮混的那群狐朋狗友——等你到了60岁,他们都快彻底消失在你记忆中了。


理由之二:你自认为对过去的自己知之甚深,但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年岁渐长,我觉得我越来越能理解青少年时期的自己。我对自己了解得越多,似乎就越能充分理解自己的人生动机和根本理念。因此我倾向于认为,过去的我只是比现在稍微幼稚一些,身体更强壮一些。我觉得自己始终如一。如果我曾做出“错误”的决定,那要不然是因为我当时(或者现在)傻兮兮的,要不然是因为我那时信息不足。


但我时不时会找到高中时候写的东西,或是想起高中时的某个决定,它们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猜测彻底错了。高中时的我和现在一样聪明,手头信息充足(比现在更多,因为我已经忘了当年的细节)。我当时做下的决定实际上是正确的,现在的想法才是错的,因为当下的我把过去的我想得太简单了。


举个现成的例子:从大概十四五岁起的好几年里,我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融入集体,不去随便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这和我现在的理念及临终清单完全背道而驰。那么年轻时的我能从当下的我的指导里得到些好处,是不是?


错。等我翻出当时的日记,和那时的朋友谈过之后,我发现自己当初多半做得没错。我的核心价值观和现在一样,只是更浅薄一些,当初的我也很看重独立和本真。但年轻的我注意到了一件事,现在的我已经忘了,那就是我在许多方面是个糟糕透顶的家伙,大家总体来说不怎么待见我。我还注意到,不管自己多有见识,多本真,我的总体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如何看待我,取决于我和他们发展了什么样的关系。


如今,我很可能太过于关注他人的想法了。我经常责怪青少年时期的自己,他让我变得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我为什么就不能一直专心干很酷的工作、时时冥想,只和少数几个我爱的人待在一起呢?但这样只是当下的我在羞辱过去的我,因为他曾自找苦吃历经磨难,可这场折磨对他对我都有好处。他处理了当时最要紧的事,把消除副作用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只是忘了这事,陷在悔恨中难以自拔。


类似地,如今的我极其重视职业生涯。我想学一大堆东西,想找份好工作,想赚钱,想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临终时的我多半会对现在的自己怒目相向,认为我本末倒置。但我做这些是为了我们俩。我没那么想要工作,也不财迷,但它们能让我过上好日子,能让我在一座棒极了的城市里和棒极了的人一起生活,能让我拥有自由的人生。


我相信,如果我努力工作,而不按临终清单说的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最后过上的生活会比及时行乐所能赢得的日子更好。我正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尽力而为,而这并非唾手可得,我得有所取舍。我坚信,许多我乐于与之交往的人来自更高的层次。藩篱的存在并非毫无理由,而我想尽可能多和藩篱另一边的人相处,因此我必须暂时将这一边的东西放弃一部分。临终时的我会生气,但他只是个被宠坏的、忘恩负义的家伙。他是我正抚养的孩子,而非相反。


理由之三:如今去世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与你大相径庭


你也许认为幸福的秘诀在哪儿都一样,不随世界变迁而改换。但记住,对清单上的所有条目来说,困境之所在都已经变了。就拿清单第一条举个例子吧:


“我希望我当初有勇气度过一段忠实于自己的人生,而非选择他人期待我过的生活。”


想想你认识的七八十岁,甚至更老的人,对方也许还活着,也许已经逝世。他们和接受临终关怀的那群人最为接近。想想他们给你讲过的故事:关于成长,关于工作,关于他们的价值观。你难道不觉得,对他们来说摆脱别人的期待过生活很可能要比现在难得多得多吗?为了让大家都能自由决定人生,我们确实付出了许多努力不是吗?现在某些人也许,只是也许,有点太过“保持本真”了,他们有点以自我为中心,对公共利益和责任不够关注,以至于到了损人不利己的程度,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


对20多岁的人来说,这清单里的数据可是过时了50多年啊。我这一代人面临的挑战和我祖辈所面临的并不相同。比如,你们这些二十郎当岁的当代小青年会经常和朋友失联吗?我的祖辈或许难以和彼此保持联系,但他们不会陷在社交媒体中无法自拔。他们可能曾陷于格子间或死板的道德架构里难以脱身。他们也许曾陷在向亲朋好友隐瞒性取向的困境中。也许他们在我这个年纪已经买了房子,有了稳定的家庭。你觉得这跟我们的生活有多少相似之处?


图源:Pinterest


这个谬误的产生最该怪谁?


就我的经验来说,那些“想通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之人似乎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上爬得都挺高的,十分关注高级需求(译者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以金字塔图像呈现,自下而上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他们大多是成功让自己过上优越生活的聪明人,有大量时间来思考,也能自由地发掘人生经验。我敢说这群人里有很多是——至少曾经是——工作狂。但现在,他们有余裕去思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了,就开始对过去的自己妄下论断,觉得自己怎么没早点意识到,可他们现在之所以有能力想清楚这事,其先决条件正是当年辛勤工作的自己。


相反地,我遇到过不少人想要过得本真自在,无拘无束,却还有很多基础问题没搞定。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至少在需要钱时缺少人脉和渠道),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缺乏重要的物质基础。这些人是挣扎求生存的艺术家、悲惨凄苦的流浪者,还有些纯粹是毫无目标的家伙,理想过于美好,在现实面前失意败下阵来。


简而言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似乎认为,如果他们不曾追求手头这些东西会更幸福。但这份追求本身常常正令他们拥有了如今自己想要的生活。正是这种拼命让他们得到了家庭、人脉和热情。


所以该怎么办?


“临终清单”从很多方面来看是靠谱的建议(但可能有点抽象)。它和当今的幸福感研究不谋而合。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把责任转嫁到了你身上,它怪你太过在意他人,工作太过认真。嘿,为了积累知识或资本而过上几年悲惨的生活也不见得就是坏主意啊。至少,有很多别的靠谱的人生建议就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我想让你记住的是这点:别为临终谬误而困扰。去看看这类幸福感研究吧,它会告诉你,能让你更幸福的是稳定的收入、对人际关系和人生体验而非物质的关注、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还有通勤时间短这种小事。去找几本相关话题的书吧。现在就回想过去让你幸福的事物,仔细考虑你该做什么才能让现在和有生之年里都过得充实满足。假如你眼下正在为职业生涯拼搏,正在做些意义重大的事,那么和几个没空来往的朋友断掉联系、勤奋工作,可能真是件明智的事。别担心将来年老的你会怎么看待现在的自己,专心确保TA生活富足幸福,哪怕TA是个彻头彻尾忘恩负义的家伙。


(这类研究:en.wikipedia.org/wiki/Grant_Study)

(幸福感的书:www.happinessresearchinstitute.com/books)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长按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阅读8594
举报0
关注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利维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利维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利维坦

微信号:liweitan2014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