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问完这些问题,我们决定搬离北京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3-2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425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作者:郭兆凡,C计划联合主创。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于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后转入公益行业,先后从事过四川地震重建、妇女儿童保护和教育创新研究。本文首发于:C计划(PlanC-Edu)。

因为雾霾,我和老公决定搬离北京了。这是个挺重大的决定。最后作出决定的那一刻,以老公提出辞职为标志,我们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


毕竟,我们都有亲人在北京,比如公婆、姐姐。我们都 30 多岁,正是事业上升期,我今年刚开始在北京创业,发展不错,2 个合伙人都在北京,老公所在行业最主要的工作机会也在北京。我们都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大多数的好朋友和人际关系都在这里,这个城市也有很多让我尊敬和欣赏的前辈。我们喜欢这里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美食、教育和医疗的资源。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城市,这种熟悉,让人安心。我很喜欢我们住的房子,多少有些感情……


或许你也有相似的纠结,这么多优势,仅仅因为雾霾离开吗?值得折腾一遭么?如果离开,应该去哪个城市?我们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这是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




Part

1


这几年,我的生活质量因为雾霾降低了很多。

 

雾霾的严重程度,会直接影响我的心情和出门的意愿。因为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空气净化器,即使有,效果也很有限。我本身呼吸道比较敏感,在没有口罩的情况下,鼻腔和嗓子会有异物感。

 

很多人以为:“我没感觉到太不舒服,可能是我身体好,或者不敏感吧。”,或者“我已经吸了这么多年雾霾,不也没事儿么?”。

 

问题不在于我们能否“感觉”到伤害,问题在于,大量研究显示,确实存在危害。

 

很多人对雾霾对人体的危害缺乏认知。世界卫生组织(WHO)把空气污染定为一级致癌物(即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并认为每年全球有 700 万例过早死亡和空气污染有关。


WHO 在 2005 年制定的 PM2.5 年平均健康标准是 10μg/m3,这是基于美国癌症协会的研究,这个浓度之上,就会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WHO 制定的较高的过渡目标值是 PM2.5 为 35,依据是,在这个水平长期暴露,会增加 15% 的死亡风险。这个 WHO 认定的过渡标准,中国绝大多数的地区都遥不可及。在有数据统计的地区,全国空气最优的海南乐东/陵水、西藏灵芝,2016 全年平均值也有30。(WHO相关研究参见:http://www.who.int/topics/air_pollution/zh/)

 

2016 年,北京 PM2.5 年平均值是 72。在这个浓度下,对健康有多大影响? 

 

除了颗粒物直接致癌,在雾霾的环境下,我会减少运动,或者因为运动而加剧伤害,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健康状况,包括免疫力。

 

更关键的一个问题在于,等有了孩子,我希望他/她的童年是怎样的?是闷在室内?还是在相对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的运动和玩耍?


对于我来说,雾霾触碰的,是我的底线。


Photo by Wendy Aros-Routman on Unsplash




Part

2


我人生的大部分光景,是在西安和北京度过的。对于以前的我来说,自然,就是街边的那一排树。生活,就是在不同的房屋间穿梭。

 

是在伦敦生活的 2013 年,让我开始反思生活的。那一年,我常常在街角的公园晨跑,周末时在草坪上看书。阳光明媚的季节,暖暖的晒太阳,用力的呼吸,看公园里的孩子玩耍。


我会在露天咖啡馆和朋友聊天,驻足街头看艺人表演,和朋友们在院子里聚餐。或者只是随意的逛一逛。生活,是当下的心境。

 

是 2015 年在美国的森林公园近距离看到野生动物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被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所触动。以前我很不喜欢看自然类纪录片,现在却能看得激动落泪。


我开始向往住在小山边,就像我那住在深圳梧桐山的朋友,吃完饭可以和家人在绿树间遛弯。能看到孩子在自然中玩耍时的笑脸。

 

前两天和老公讨论:想象十年之后,如果选择一个让你觉得最幸福的画面,对你来说不可或缺的画面,你想到的是什么?我头脑中立刻跳出的图景,都与自然有关。


Photo by Jason Long on Unsplash




Part

3


但,离不离开北京?去哪里?这依然不是个容易的决定。我和老公都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个基于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双方充分沟通的结果。这样未来才不会后悔,才不会彼此埋怨。


有一天晚上,我们讨论利弊,考虑要搬去哪个城市,发现比较复杂,就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了一张分析表。或许这也对你做决策有帮助。

 

步骤 1:列出所有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


  1. 人际关系:亲人、密友、社会资源/人脉

  2. 工作:机会和影响力、收入

  3. 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气候、城市规划(绿化、交通、生活便利度等)、教育、医疗、文化

  4. 生活成本:房价、物价

  5. 换城市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这些因素可以根据个人具体的情况作调整或者细化,数量最好不要超过 15 个。

 

步骤 2:考虑每个因素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算出各个因素在夫妻二人间的平均值


夫妻双方各自以 100% 为总和,在各因素之间进行分配。这是最关键的一环,直接决定每个人的差异。经过这个环节,往往能锁定 2-3 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理性决策,就要不被社会和自己的感觉左右,真正寻找到影响决策的核心因素。


这里有几个关键:


  1. 要考虑每个因素的可替代性和影响力。可替代性越强,负面的影响越低,分配的比例应该越低。

  2. 需要把各个因素的权重拉开一定差距。选 2-3 个最重要的因素,每个最好分配 20%-40%,不太重要的,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因素,最好在 5% 以下,甚至是 0。

  3. 要考虑自己的价值观(什么对你最重要)、性格和客观条件(如生理、经济),不要盲目从众。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亲人是否可能一起离开北京?他们是否迫切需要自己在身边照顾?有没有进行充分沟通?即使离开北京,有没有方式和密友继续保持联系?例如通过网络和每年回北京探访。


是否可能通过回北京出差来维系社会资源?有没有可能远程办公?你目前的工作是否有可能逐步搬离北京(尽量不改变工作内容)?


北京的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稳定、金钱、权力、成就感、影响力等)?这些是不是比生活质量和家人健康更加重要?在这些方面,你能接受的底线是什么?


在其他城市,你是否可能通过努力,获得相似的或者底线之上的成就?有没有在其他地区工作的人,可能成为你的榜样?


如果继续在北京生活,你和家人对空气污染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哪些?效果如何?你有多大能力减少雾霾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否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弥补教育资源的损失?


如果得了小病,其他城市的医疗资源是否能满足?如果未来得了大病,如果需要可否再回北京医治?


能否通过网络、出差旅行等方式接触多元的文化?有没有可能在新的城市寻找和聚集多元的文化?如果担心南方的潮湿,抽湿器能多大程度改善这种影响?


你日常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是什么?有哪些是你不愿放弃或改变的?这需要的资源有哪些城市能基本满足?比起北京,其他地区生活成本降低,这个优势对你有多重要?

 

步骤 3:列出几个可能考虑的城市,包括北京,结合每个因素打分(满分 5 分)


比如,我对空气质量设定的标准,年平均 PM2.5 在 35 以下(5分),50-60(4分),60-70(3分),70-80(2分),80-100(1分),100以上(0分)


各城市工作机会的分数则要考虑自己所在的行业。而投入精力和时间越少,分数相应越高。

 

步骤 4:算出各城市总分(每个因素的平均权重*对应分数的总和)


基于充分的信息和对自我的了解,总分越高的城市,是理性决策下应该选择的城市。综合考虑我和老公自身的情况,以我们对这些城市现在的认知水平,深圳和珠海有最大的优势。经过了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哪怕最优的结果是留在北京,也会少了很多纠结。


Photo by Benjamin Voros on Unsplash




Part

4


即使作出了决策,心里多少还会有不安。我主要的顾虑和伤感,是因为北京的亲人和朋友。除此之外,可能让很多人内心感到纠结的,一是变化带来的不安全感和要消耗的精力,二是对事业的影响。


对于事业来说,我一直相信,并不只有北京,才能让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才能让我们做的工作对社会和自我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无数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从第一次和蓝方见面讨论创业项目,我就提到过可能搬去南方。这半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探索远程工作的可能性。作为一个教育培训机构,我们开设大量的线上课程,在网上协同办公。如果我搬去南方,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回来北京出差。


我们更需要克服的,是内心的畏难情绪,是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但如果心理调节得当,如果彼此扶持,这种恐惧,会转化为兴奋。


Photo by Jay Wennington on Unsplash




Part

5


最后,要感谢亲人、蓝方、明欣的理解的支持。我们的生活会彼此影响,但每一个人,都对我们俩的决定,给予了最大的尊重。这并不容易。感谢老公始终与我站在一起,把家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而不论我们生活在哪里,希望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做点什么,让我们有更好的自然环境。因为还有很多弱势的群体,因为种种限制,没法在雾霾中自我保护,也没有那么多的选择。


此刻,悲喜交集。



后记:


除了换城市,在之前的人生中,我也做出过一些影响终身的决定:从投行转行做公益,和蓝方、明欣创业做C计划。我在不同领域工作过(地震重建,妇女儿童保护和教育创新研究),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活过。


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几个问题:该怎样理解这世间的苦难?我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我也想和你分享,包括一些让我难忘的人和故事,关于这世间的苦难和大爱,关于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关于深入的理解社会。


3 月 31 日(本周六)晚上 9 点,我会作客「Fellow人物志」,欢迎大家扫码加入本次分享。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一诺: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8564
北京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