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最美人间四月天

作者:书画文化 来源:书画文化 公众号
分享到:

04-02

《书画文化》您关注的是最受欢迎的文艺公众号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艺术品收藏 | 茶道 | 文学 | 视觉


季节如斯,草木绿了,花朵绽放了,阳光未至毒辣,冷风不再酷寒。



荒芜与繁盛之间,依稀看到生命的成长与倔强,一切美好都以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姿态存在。



四月,是阳光轻柔妩媚的季节


四月朱樱乍熟,甘露一般清味。

禽嘴夺将来,卸在赤牙盘里。

何似。何似。清净麾尼珠子。


——洪希文《如梦令》


天气已经将近四月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晴天,中间隔着几次小雨,把园中各样树木皆重新装扮过了。


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的立着,尽那只谁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


——沈从文《春》



四月,是花草鸟儿争抢恩宠的季节


帘卷薰风夏日长。幽庭脉脉橘花香。

闲看稚子引鸳鸯。四月雨凉思御夹。

三吴麦秀欲移秧。不知身在水云乡。


——善住《浣溪沙》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



四月,是春雨打闹着玩降落伞的季节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刘长卿《晚桃》


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红的丛花了。


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樱花。过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樱花树都蓓蕾了,首先开花的那一株已经秾艳得像一片云霞。


——矛盾《樱花》



四月,是穿薄薄衣服春游的季节


轻暑单衣四月天。

重来间屈指,惜流年。

人间何处有神仙。

安排我,花底与尊前。

争道使君贤。

笔端驱万马,驻平川。

长安只在日西边。

空回首,乔木淡疏烟。


——李流谦《小重山》


到西湖时,微雨。拣定一间房间,凭窗远眺,内湖、孤山、长堤、宝淑塔、游艇、行人,都一一如画。


近窗的树木,雨后特别苍翠,细茸茸绿的可爱。雨细蒙蒙的几乎看不见,只听见草叶上及四陌上浑成一片点滴声。


——林语堂《春日游杭记》



四月,如饥如渴学习的季节


小小芙蕖红半展。

占早争先,不奈腰肢软。

罗袜凌波娇欲颤。向人如诉闺中怨。

把酒与君成眷恋。

约束新荷,四面低歌扇。

不放游人偷眼盼。鸳鸯叶底潜窥见。


——李弥逊《蝶恋花》


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


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


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


——季羡林《春满燕园》



四月,是佳人粉妆淡抹嬉戏的季节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杜甫《梅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四月,是春末的季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来的。


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温馨提示:《书画文化》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书画文化 微信:Taizhouwenhua)。

阅读8957
人间 
举报0
关注书画文化微信号:gh_8c6400f2a4b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书画文化”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书画文化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