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探访渝黔古驿站:桐梓之名竟然是因此而来

作者:遵义晚报 来源:遵义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03

穿越莽莽山川,一头连接黔北大地,一头伸向巴蜀地域,这条由青石板铺成的渝黔古驿道,静卧在崇山峻岭间。自明清以来到民国时期,古驿道一直起到了沟通南北的作用。

  

随着时代变迁,渝黔古驿道已被高速公路、铁路所取代。虽然岁月悠悠,但驿道上“盐巴老二”佝偻的背影依稀可见,耳畔的马蹄声仍响彻山间。

  

从重庆市綦江区东溪古镇的古驿道一路走来,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古驿道考察队一行于3月30日上午到达楚米铺,这里距离桐梓县城仅有数公里。

楚米铺地名有来历

楚米铺是蒙山山脚下的一个集市。据当地村民说集市内的道路就是以前的古驿道,在古时,这一带商铺成行、客流如涌。

  

关于楚米铺这个名字的由来,坊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得名于平播战役。有史料记载,李化龙平播,兵分八路,各有饷运随之。其刘綎师出綦江路,进松坎,入石壶关,以转运楚米以为军食,故此叫楚米铺。

  

还有一种说法是,早在元朝成宗时代,由于战事的缘故,朝廷在湖广大起丁夫,运粮至播州界交纳。随后,运粮队伍取道四川到达播境,屯积粮台于石壶关的一个山坡下,于是称为楚米坡,后改为楚米铺。

楚米铺一带的古驿道

“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安徽、江西、广东的部分地方。楚米,就是楚地的粮食。”考察队领队、原遵义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申翔说。

  

在楚米铺附近,有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当中名声响亮的有凉风垭“七十二弯”和祖师观。

  

凉风垭是楚米铺北面的一个垭口,1935年修建川黔公路时,垭口下方近6公里的盘山路上,竟有七十二个回头弯,这一特险路段以弯多、坡陡而闻名,号称是“贵州弯道最密集的盘山公路”。据了解,川黔公路在抗战期间也被喻为抗战公路。

古驿道旁的农舍

祖师观则是位于古驿道东侧山脊上的一座古庙,如今已破败不堪,香火冷落。据说始建于明朝设置驿道之时,供南来北往的商旅人士、贩夫走卒在此上香祈福,顶礼膜拜,以求一路平安。

古时桐梓境内设有四大驿站

中午时分,考察队一行踏上桐梓县城的主干道——河滨大道,进入县城区域。


桐梓素有“黔北门户”之称,在唐代以前无县级及其以上行政建置,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县境始有县、州建置及治所。现桐梓县蒙山以南属带水县隶于播州,蒙山以北、松坎以南为夜郎县隶于珍州郡。夜郎县治及珍州州治均在今桐梓县夜郎镇。

  

到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置播州宣慰使司,桐梓地属其中,后设播川驿(今魁岩栈)、桐梓驿(今新站镇)、松坎驿(今松坎镇)、夜郎驿(今夜郎栈)。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战役后朝廷改土归流,废播州宣慰司,置桐梓县,隶于四川布司遵义军民府,并以桐梓驿为县名。

麻柳湾孙公桥也叫公孙桥

清雍正六年(1728年),桐梓县随遵义府改隶于贵州省,此后400年来一直未变。

  

“古驿道既是一条官道、驿道,也是一条商道。”同行的考察队队员、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张颖说,古时的驿道集吃饭、住宿、喂马、交换官文等功能于一体,有点类似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

  

事实上,正是有了驿道,才加速了云贵地区以及重庆、四川的开发和繁荣,借由渝黔古驿道,南北商贸交流频繁。昔时,古驿道上来往客商、马帮和“盐巴老二”日夜不断,沿途商铺、旅馆、凉亭、茶店一应俱全。

麻柳湾处孙公桥也叫公孙桥

桐梓河滨大道的右侧,是一条溱溪河,河水从城东边的元田坝流淌下来,弯弯曲曲地绕过城郊的村庄,然后穿城西流而去。

  

从河滨大道走不远,便来到一个叫麻柳湾的地方。据说这里以前不仅是渝黔古驿道的一个渡口,同时也是明清时期遵义府的八个关税处之一。

  

据申翔介绍,麻柳湾曾是由重庆而来的古驿道必经渡口,但由于渡口无桥梁,平时只搭一木板供人渡河。平播战役后的第二年,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庭置桐梓县,官府在麻柳湾设税卡收取厘金。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遵义知府孙敏政路过此地,了解到民众过河艰难乃倡导在此建桥,孙知府带头捐出俸金(工资)于当年夏天开始修建,次年仲冬完成。当时的桥孔仅有三孔。老百姓为纪念孙敏政建桥功德,故名孙公桥。

  

后来由于河床扩大,清嘉庆和道光年间多次对该桥进行扩建,桥孔由3孔增加至17孔。

  

申翔说,这座古桥命运多舛。1958年,川黔铁路修到这里时,桥孔被埋2孔;1972年又被百年不遇洪水冲毁2孔,后修复其中1孔,现存14孔,长86米,宽5.4米,高7米,目前仍能承受10吨以下汽车通行。

  

据居住在麻柳湾的居民说,该桥还有一个名字叫公孙桥,源于一次扩建时,一名四川石匠和其孙子为修桥而延误回家,桥修好后,乡人燃放鞭炮欢送爷孙俩。因桐梓方言称爷爷为“公”,所以当地人便把桥叫做公孙桥。

保护好古驿道

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沿河滨大道走到尽头,只见一座高高矗立的断头山,俨然斧削刀砍一般。这就是桐梓县人尽皆知的魁山,因其断面处是一道天然绝壁,也被称魁岩。

  

山下一带便是古时播川驿驻地,如今被各种民房建筑所遮盖,其旧址早已不复存在。

  

翻过魁山就是桐梓县的旅游胜地——小西湖,当年张学良就囚禁在那里,苦闷的他为了打发时间,经常携赵四小姐在湖边钓鱼。

  

走到魁山,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古驿道考察队第一阶段的探访、考察工作也就告一段落。

  

在申翔看来,渝黔古驿道,如同一道车轮的辙痕,烙刻着历史的印记,见证了古时云贵地区和四川、重庆的商贸往来,以及战事烽烟等。

  

“渝黔古驿道又是一条盐茶古道。对于当年的那些‘盐巴老二’、马帮来讲,这条古道一头连着故土和家园,一头连着生计和梦想,他们一路上人背马驮,披荆斩棘,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申翔说。

  

“这一路探访,主要是为了厘清这条古道的完整线路,挖掘沿线遗存,从而引起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的关注,保护好古驿道遗迹。”遵义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陈运洪说。

  

据了解,渝黔古驿道沿途有很多风景名胜和历史遗存。对此,陈运洪认为,在保护好古驿道原始痕迹的同时,可将古驿道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有机整合,能有效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古驿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将使得一些地段的古道不至于湮没于尘世之中,并且通过有系统规划的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陈运洪说。

 

近期焦点资讯:

1、

2、

3、

4、

(本文为遵义晚报采写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编辑/任    然

审核/杨    帆

总审/冯    跃

阅读9324
举报0
关注遵义晚报微信号:zywb190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遵义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遵义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遵义晚报

微信号:zywb190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