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高晓松先怼200亿富二代,又讲自己的童年弱点,这期《奇葩大会》发生了啥?

作者:萝严肃 来源:萝严肃 公众号
分享到:

04-02

最新一期《奇葩大会》上来了一个200亿身家的富二代,引发话题了。


真·200亿的样子是蛮震撼的:全中国一共两艘航母,他家买下了一艘。


请看高晓松科普↓


所以这个富二代的 title 是“航母舰长”。


然后他说:富二代这个身份让他没有幸福感!!!???


看到这里已经有很多网友提刀赶来:那你把钱给我,我就告诉你幸福感是啥样……


但是请注意,这位富二代说自己是被穷养大的,在新西兰留学五年一直在打工,那段时间用过最大牌的东西是playboy的钱包。


有一些细节还蛮有说服力的,看上去很真:在新西兰的时候,有钱的同学们都没看出来他是富二代,还这样安慰他:我们带你玩就不会瞧不起你。


那么作为一个学生时期被穷养、学成后回到家族企业父亲掌控之下的富二代,他比较后觉得还是在新西兰当穷学生的时候最快乐,因为“我是我自己”。


回国后富二代的生活就是听爸爸的话,去做执行,没有决策权。因为父亲觉得儿子的职位是自己给的,不是儿子凭本事挣的……


他爸爸管他什么呢?


对未来儿媳妇会提很多具体要求,连身高都卡死在1米66到1米68这个精确的区间内。


连将来儿子儿媳妇生孩子都要管,要生三个,要求有男有女不重样。


航母富二代在他爸爸面前没有反驳权,一旦他反驳爸爸,就会被斥责为“不孝”。


接下来他说社会对富二代有偏见,他想为与他有同样烦恼的富二代代言:太多富二代因为“必须成功、必须听话”这八个字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最后他的诉求是活出自己:如果自己死了,墓志铭上不要写着这八个字“XX之子,一生听话”。


看上去好像是挺有想法的:家里有钱还被故意穷养过,身为富二代一直高呼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不想成为有钱爸爸的儿子。


然而,也很巧了,《奇葩大会》四个导师全都是在一代光环笼罩下成长起来的二代:星二代赵又廷,父亲是台湾演艺圈大腕赵树海;马东爸爸是马季大家都知道了;蔡康永,名门之后,太平轮是他们家的;高晓松,全家高知,扎根清华。


但针对富二代的这一番观点分享,导师们既没有共鸣,甚至也没有指责富二代口中的爸爸独断专权。


身为星二代的赵又廷表示无法感同身受,他说他爸爸没有这么强势;马东也说自己爸爸挺好。


《奇葩大会》不是一向鼓励有个性的人吗,为什么对这位高呼个性自主口号的富二代如此冷漠?


蔡康永委婉地说了四位有“二代”标签的导师和台上航母富二代的不同:我们都离开父亲过了一阵子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能给人很大的信心:“我们可以自己过日子嘛。”



蔡康永转而问富二代:你说在新西兰的穷日子最开心,那为什么还愿意割舍那份自由回到父亲的照顾之下?


富二代回答说:因为我要尽我的孝道。


蔡康永的表情……好像不太能理解。


这里就有一个有趣的矛盾:航母富二代一方面认为父亲对自己管得太多,自己一旦反抗就是“不孝”,这让他痛苦;另一方面又主动从国外自由自在没有父母输送资源的生活中回到父亲身边,理由是他要尽孝道。


那他到底是想要自由还是想要跟父亲生活?是认为孝道限制了自己,还是想投身于这份“孝道”中?


家里长辈全是高知的高晓松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开始分享自己考大学时候的故事:高晓松因为清华女生太少不乐意去,自己保送了浙大,家里人要跟他谈谈,主题是“一个男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


听家里安排读清华,那家人可以一直供你读到博士;如果你要西方式的自由独立,那你就读自己想读的学校,打工养活自己。


“选一条路一以贯之,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或者便宜,今天从这个兜里、而明天那个兜里又掏出了那个世界观,这就是我要给你的建议。”


但是那个富二代也澄清了,自己不是为了父亲的钱才服从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影响更像是一种爱和威严的双重施压,让他自己也对“孝道”二字有不自觉的服从。


但我觉得高晓松的“只能要一套价值观”理论对这位富二代还是很重要的:

既然说要自由,就应该挣脱爸爸的护荫;如果自己认同“孝道”,就不要抱怨爸爸用“孝”干预自己的生活。


微博上反正是 battle 起来了,有人觉得高晓松一针见血,有人觉得富二代也有自己的苦衷;有人觉得富二代的烦恼很幼稚,有人觉得这个富二代已经不错了,不算娇惯。


应该怎么评价高晓松的观点呢?不如先把富二代的个案放一边,来看点别的。


很巧合的是,这期《奇葩大会》很适合讨论亲子关系。


在孝道和自由之间犹豫不决的航母富二代刚下场,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就上场了。


最近几年国内社交网络上流行讨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武志红是传播和分析的重要一环。


当然,如果把心理学当作是一门科学,一切都应该用更严谨、规范的表述。


但是毫无疑问,武志红引起的讨论中国式亲子关系的这些声浪,对于大多数人反思自己的观念、转换角度来思考问题,还是有启发意义。


武志红讲了好几个跟亲子关系相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他还在做媒体的时候碰到过一对母女,女儿谈恋爱,母亲各种反对,他一个一个拆解母亲反对女儿恋情的理由,发现都没什么道理。


妈妈说女儿漂亮,女儿的男友长得一般,所以不般配。


武志宏说那个女儿也是长得端正而已吧,不过女儿本人也认同这个评价。


妈妈又说女儿是本科生,对方是专科生。但这也没什么吧?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男友没什么不是,年纪相仿,物质条件还不错,收入是女方的三倍以上。


跟妈妈讲道理,最终的结果是妈妈情绪崩溃,咆哮,开始抱怨:女儿承诺过什么事情都会告诉妈妈,但是偷偷谈了半年恋爱。


所以这个妈妈不满意的根本点是“女儿有事不告诉我”,她根本不考虑那个男友是否适合自己的女儿。这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已经介入了女儿私生活的妈妈。她只在乎女儿听不听话,却不在乎女儿是否幸福。


第二个故事是微博上碰到的,有个女儿在找自己养了两年的猫,她妈妈单方面就把猫给卖了。



武志红转发了当事人寻找猫的微博,但是就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质问当事人:妈重要还是猫重要?


而另一种就是残酷的回忆,有很多人都有类似遭遇,自己的宠物养着养着就被父母丢弃、粗暴对待。


第三个故事关乎“溺爱”,他见过一个人永远要把环境调成自己要求的样子,要求世界按照自己的想象运行。那个人小时候就是被家人无限制溺爱长大的:在幼儿园不爱睡午觉,奶奶辞职去当校医照顾她睡午觉;考中学只看哪家校服好看全然不考虑其他因素,父母就同意了。


武志红的结论有点玄:孩子都有其生命力,父母看到其生命力,那种力量就会变成正向的能量;父母看不见,那就会变成负面的能量。


真正的爱,是让生命力得到释放的。


没有想到的是,刚刚怼富二代的高晓松柔软下来了,主动说,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其实并不好。他一辈子都没问过父亲一个问题。


他说,自己曾经以为自己早就走出来了,但是现在才知道那时候没有走出来。


高晓松是年少成名,春风得意了很多年的。


从小就成绩好,人人当他是才子,高知家庭的孩子上清华,中途退学要上北影当导演,随随便便就创造了校园民谣的时代。


写歌、拍电影、泡妞、出书、上节目、做脱口秀……他出过了几乎所有种类的风头。


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高晓松有过很张扬和焦虑的时候。他说自己在最成功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就开始发脾气:“谁给我打电话我恨谁,你凭什么给我打电话?我让你给我打电话了吗?凭什么要你选择打电话时间?我觉得特别不自由。”


中年才开始反思之后,高晓松慢慢变成了现在的状态:爱唠嗑也不尖锐。


很意外的是高晓松是第一次承认,自己小时候跟父亲关系不好,这是被武志红讲的很多个亲子关系故事勾出来的。可见一说到童年,大家都是很容易被触动的。


这也是我第一次发现,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可以解释高晓松的人生。以前我只以为他是从年少得意以至于自我感觉太良好,到中年反思看开,没想到他自己说,早些年的状态和自己跟父亲的问题有关。


跟父亲闹别扭,于是从来在挑战父权,从来从不问他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拼命证明自己非常能干,所以总是在一种“较劲”的状态里。


但是现在他愿意承认,父亲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思想,只不过年轻时只在意他的问题。


回溯童年这个段落是跟高晓松怼富二代那个段落可以相互呼应的。


虽然高晓松听从了家人建议上了清华,但是后来还是走上了一条“反抗”的道路,退学去搞艺术,而且搞得还挺成功。高晓松的家庭背景很显赫,但他现在的成就可以说都是自己闯出来的。在自由和独立上,他显然是有发言权的。


他比其他人也更有“证明自己”的冲动,一度自认为是个魂斗罗,不需要家人管,自己过就行了。


四位导师都是“二代”,有高晓松这样的反叛者,也有赵又廷这样一直跟父亲关系很自然的儿子,因为赵树海对他是有松有紧,有的地方管得严,有的地方是自由的。


家庭当然是影响性格的原因,有父母的基因传承,有亲子关系互动而产生的张力。


可是活在人世间,光抱怨自己的家庭是没有用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即便是有个模范爸爸的赵又廷也说,小时候爸爸太忙了都没很多时间在一起。


回溯童年是去寻找自己是从何处来,为何变成今天的样子,但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冲突又都是不可避免、自有其意义的。


如果高晓松没有要跟父亲较劲的那股劲,就不会有过张扬的20岁,没有张扬的20岁,大概也就没有《同桌的你》《青春无悔》《恋恋风尘》这样只有年轻人才能写出来的歌。


如果没有过人生起伏,也没有现在爱唠嗑看得开喜欢跟网友打成一片的矮大紧。



父母当然是要学习去欣赏孩子的生命力,但孩子也终究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所以一档观点分享节目是不用打辩论、决断输赢、以及附加太多价值判断去观看的,《奇葩大会》更重要的是在于“启发性”和“碰撞”,是为“特别人类的分享”。


在网络的热门段落中,走红的“特别人类”更像来自朋友的交流,不同程度上说出和缓解了年轻人的很多成长困惑,甚至解决了此前从未被重视过的成长烦恼。


比方说,我们以前从未想过,十几岁就上头条的蒋方舟,会自认为是讨好型人格。


蒋方舟上《奇葩大会》分享之后,网络上立刻开始热议“讨好型人格”了。


还有很多人是从《奇葩大会》里知道,还有一种叫做“死亡体验馆”的东西。


现在一搜“死亡体验馆”就关联了《奇葩大会》


还有很多人因此受了启发在思考哲学问题


从《奇葩说》到《奇葩大会》,米未出品这一系列节目看似激烈地在展示“少数派”“小众群体”,但效果反而是大家都需要的暖心正能量,因为就像高晓松讲出自己多年的心结一样,分享就是一种治愈。


“奇葩”们一旦把故事讲出来,就是告诉屏幕前的人:我也这样,你别紧张。再奇葩也都是人生常态,世间事不过如此。

阅读8790
举报0
关注萝严肃微信号:missluobeibe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萝严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萝严肃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萝严肃

微信号:missluobeibe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