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还原真实的仓央嘉措,夹在康熙噶尔丹间的悲剧大师,令人唏嘘!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04-05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订阅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文:杨光耀(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者)

                                       

每一段历史,都不会像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自从《非诚勿扰2》里的那首《见与不见》大火以来,它“传说中”的作者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下子就成了诸多“文艺青年”追捧的对象。随后,署有他法名的各类“情歌”也纷纷问世,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再到后来,这位在藏传佛教中无比神圣的“观音化身”干脆就变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甚至可以为了“爱情”而“还俗”的“最美情郎”。


人们盲目地追捧与一厢情愿的臆想创造出了一个荒谬的爱情传说。


其实,在藏语中,仓央嘉措的诗作被称为“仓央嘉措古鲁”,所谓“古鲁”是“道歌”的意思。


也就是说,仓央嘉措的大多数作品其实是具有宗教意义和劝世意义的诗歌。至于网上盛传的《问佛》、《那一世》以及《见与不见》,完全就是伪作。即便是广为流传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也并非仓央嘉措原笔,而是译者曾缄先生在对原诗理解的基础上“续写”的。


如今的仓央嘉措,已逐渐被这些似是而非的“绯闻”“情诗”所淹没。但真实的他,却是个在政治斗争中痛苦挣扎了一生的活佛,所以,他根本不会去纵情声色,放浪形骸。


事情还得从他的“前世”——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说起。

活佛前世:并非“雪域最大的王”


罗桑嘉措在位时代,格鲁派信仰在西藏及蒙古诸部渐有一家独大之势,但其他教派(宁玛、噶举、萨迦等宗派)并不甘心就此式微,遂联合当地的封建领主迫害格鲁派。


明崇祯八年(1635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四世班禅罗桑却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致信于格鲁派信徒甚众的卫拉特蒙古(明末清初,曾经在明朝西北称雄一时的瓦剌,逐渐分裂演变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并组成了“卫拉特联盟”,清廷亦称之为“厄鲁特蒙古”),希望他们能够入藏“护法”。


崇祯十年(1637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领卫拉特联军进入青海,杀喀尔喀蒙古青海派首领却图汗,并其部众;十三年,击灭康巴地区的白利土司;十五年,进兵日喀则,消灭信仰噶举派的藏巴汗政权。


至此,格鲁派在固始汗的帮助下,在西藏确立了“独尊”地位。


不过,固始汗当上了五世达赖的“护教法王”之后,却并没返回自己的老家天山一带继续放牧,反而把汗廷迁到了日喀则——其实固始汗当初决定南下“护法”的时候,就是冲着扩张地盘来的。


眼见蒙古人就要反客为主,罗桑嘉措借着自己的宗教影响力跟固始汗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各方势力经过妥协达成了一致:


达赖班禅担任西藏地区的最高精神领袖;固始汗掌握最高世俗权力,同时设立第巴(又译作第思)一职,辅助达赖执掌世俗权力,并负责达赖与和硕特汗廷的联络——这便是由达赖、班禅、和硕特汗王及第巴四巨头共治的甘丹颇章政权。


当然,虽说是“四巨头共治”,但实际上,掌握着武装力量的固始汗权力最大,甚至连第巴的任命都要经其同意,这使得罗桑嘉措颇为忌惮。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固始汗病逝,其后的两代继任者能力平庸,罗桑加措便看准机会扩张权力。同时为了打击和硕特汗廷,他开始寻找新的同盟,并培养了一位强力的第巴作为助手——此人便是桑结嘉措

桑结嘉措在历史上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在清廷看来,他是个居心叵测的野心家;但对于格鲁教派来说,他却是达赖系统的忠实守护者。


桑结嘉措八岁起跟随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学习佛法,因其能力出众,聪明过人,深得罗桑嘉措的喜爱。


康熙十八年(1679年),26岁的桑结嘉措被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正式任命为第巴。为了提高他的权威,罗桑嘉措甚至宣布,桑结嘉措与自己的地位相同。


罗桑嘉措本想着在桑结嘉措位置坐稳之后,师徒二人联手干出一番事业,却没想到自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布达拉宫圆寂,享年66岁。


此时,桑结嘉措还不到三十岁,坐上第巴的位置也才三年,没有师父的支持,他根本无力与和硕特汗廷周旋,更无法在蒙古各部中纵横捭阖。


为了挽回劣势,桑结嘉措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隐瞒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继续借用这位活佛的崇高威望来掌控局势。


虽然隐匿了五世达赖的丧讯,可桑结嘉措还是秘密地派了人去寻找达赖的转世灵童——倘若某一天东窗事发,他还能请出灵童给各方一个交代。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桑结嘉措的密使在今天西藏与不丹交界的邬坚岭找到了一个名叫计美多吉协加衮钦的两岁男孩,经过一系列测验,这个男孩被最终确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被找到之后,一面跟桑结嘉措派去的僧人学习格鲁派教法,一面被严格而秘密地保护起来,他每天能见到的人大概除了给自己上课的老师,就是侍卫和仆人,偶尔可能会见到桑结嘉措跟自己的父母——所以今人传说他在故乡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完全就是子虚乌有。


找到了转世灵童,桑结嘉措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没过多久,就来了更大的麻烦——他的新盟友准噶尔部与清廷开战了!

另一个活佛的传说:枭雄的崛起和陨落


当年,在格鲁派生死存亡的关头,带着求救信前往卫拉特联盟求救的人,也是一位格鲁派高僧——四世班禅的师父温萨三世活佛(又译作尹咱呼图克图)。


温萨活佛在完成求援任务,准备返藏之时,许诺在圆寂之后转世成为准噶尔部首领之妻玉姆夫人的儿子。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温萨活佛在西藏圆寂,次年,玉姆夫人果真生下一子,这个男孩立即就被认定为温萨三世的转世灵童,也就是后来的温萨四世活佛,实际上他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噶尔丹!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噶尔丹入藏求学,在这期间,他先后跟随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学习佛法,因其身份特殊,受到了达赖的悉心培养。


康熙五年(1666年),噶尔丹随母亲离开西藏,返回准噶尔部(根据清朝方面的史料记载,噶尔丹是在1670年返回准噶尔的,但俄国方面的材料显示,1667年至1669年,噶尔丹已经在准噶尔掌握一定的权力了,并且曾两次接待沙皇的使臣)。


临行前,五世达赖赠给他一串珍珠念珠,并嘱托他回去要努力弘法——其实就是要利用噶尔丹“活佛”的身份控制准噶尔部,以打击和硕特汗廷。


康熙九年(1670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之兄僧格在政变中被杀。噶尔丹迅速集结部众消灭政敌,成为了准噶尔新一任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噶尔丹的“活佛”身份让他在战争中占了不少便宜。根据史书记载,噶尔丹讨伐政敌车臣台吉的时候,曾亲率骑兵冲锋陷阵,敌方没想到这位“活佛”竟亲自跃马持枪冲杀过来,一时吓得不知所措,结果全都“弃弓矢,下马趋拜降”。


噶尔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擒杀了车臣台吉。

重新统一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并不满足于只做一名“洪台吉”(蒙古部族首领称号,为汉语“皇太子”之音译,其地位仅次于可汗),事实上,他的野心要大得多,按照俄国历史学家的说法,他要“建立一个以喇嘛教为国教的大蒙古国”。


为了实现野心,噶尔丹和谋士们实施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所谓“远交”,就是指向清廷称臣纳贡,表示恭顺,消除清帝的疑虑;“近攻”则是向西扩张,扩充实力。


此后十余年间,噶尔丹将新疆、中亚地区几乎全部纳入版图,成为了割据一方的霸主。


当然,噶尔丹的计划也得到了达赖方面的支持。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授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称号。此时噶尔丹已还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活佛的身份。


几年后,第巴桑结嘉措又促成噶尔丹和青海和硕特部(固始汗入主青藏高原后,将汗国分为两个部分,长子跟随他留在西藏主政,其余诸子仍在青海游牧,且两派之间互不干预。)的联姻,为准噶尔部的西征解除了后顾之忧。


噶尔丹基本实现西征战略后,便开始了“东进”——也就是与清廷争夺喀尔喀蒙古(今日内蒙古的一部分及蒙古国)。为此,他还与在西伯利亚地区扩张的沙俄结成同盟,两路夹击喀尔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一月,噶尔丹率领十万铁骑东征,喀尔喀诸部不敌,遂向清廷求救。当时,清廷正与沙俄就边境问题交锋,不愿再启战端,于是下谕旨令达赖(此时五世达赖实际已圆寂,由桑结嘉措主政)出面调停战事。


估计康熙皇帝并不清楚达赖与卫拉特各部间复杂的关系,更不知道自从噶尔丹当上可汗之后,扶植准噶尔就已经成了达赖方面的主要政策。所以“调停”的结果可想而知——桑结嘉措派出的特使济隆活佛(又译济咙呼图克图)到了前线以后,不仅在谈判中处处袒护噶尔丹,甚至还暗中唆使噶尔丹继续进兵,结果没过多久战事再起。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噶尔丹率军2万追击喀尔喀人进至乌尔会河畔,兵锋迫近北京。理藩院尚书阿尔尼率军出击噶尔丹,结果大败。接着,噶尔丹进兵至距离北京仅有700余里的乌兰布统(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清廷闻讯震动,京师戒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同年七月,清廷兴师10万兵分四路进击噶尔丹。八月初一,裕亲王福全与准噶尔军大战于乌兰布统,双方皆伤亡惨重,不过由于清军主力未损,噶尔丹不敢恋战,于是请济隆活佛出面求和,暂行缓兵之计,然后乘机遁去。

噶尔丹逃回科布多后,召集旧部,图谋再次起兵。与此同时,清廷也在调兵遣将,加强战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一月,噶尔丹率骑兵3万进至巴彦乌兰;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兴兵10万亲征。噶尔丹闻清军大举出击,惊骇西逃,结果行至昭莫多,遭遇清军大将费扬古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仅身率几十人逃去。


昭莫多战役之后,噶尔丹已无力再战,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僧格之子)已在汗国西部另立中央,并臣服于清廷,因此他只能带着残部在科布多一带游猎为生。一年后,康熙皇帝发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的部众纷纷投降,一代枭雄就这样在众叛亲离中绝望死去。


噶尔丹死了,康熙皇帝终于除去一个心腹大患。但他在亲征途中无意间得到的一个消息,却令他震怒不已——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早已圆寂了!

纷乱时局:风口浪尖上的仓央嘉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八月,康熙帝命理藩院主事保住前往西藏宣谕,严厉斥责桑结嘉措欺君罔上,勾结叛贼,并宣称要举兵征讨。


此时,噶尔丹败局已定,桑结嘉措失去外援,又惧清廷大兵征伐,于是在次年二月上疏谢罪,并称转世灵童早已找到,可于当年坐床。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被雪藏了十五年的仓央嘉措,终于接受清廷册封,登上布达拉宫的无畏狮子宝座,成为新一世达赖喇嘛。


后世有关仓央嘉措生活放荡,偷偷约会情人,甚至还因为“失恋”而寻死觅活的故事,基本都是集中于这个时期。有关这方面较为可靠的证据目前大致有三个:一个是《列隆吉仲日记》的记载,一个是拉藏汗给清廷的奏表,再有一个是五世班禅在自传中提及的仓央嘉措“退戒”事件。


但《列隆吉仲日记》里所指的仓央嘉措生活“放荡”,仅称他蓄留长发,喜穿华丽服饰,并没有什么“约会情人”之类;而拉藏汗本是达赖一系的死敌,他向清廷奏称仓央嘉措“沉湎酒色”,是“伪达赖”,不过就是想把仓央嘉措置于死地,其说法不足为凭;至于“退戒”一事,其实也是另有原因。


实际上,仓央嘉措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情人,更不可能写下什么“情歌”。


从信仰方面来说,格鲁派戒律森严,仓央嘉措作为一个自小接受严格佛法教育的教主,决不会轻易犯戒。


其次,活佛学业繁忙,根本无暇去寻花问柳。仓央嘉措作为一教之主,从十八岁起就要给僧众信徒讲经,所以,他即便年纪不大,也必须精通各类佛教典籍。这些典籍不仅语义深奥,而且其中不乏巨著——以最重要的《大藏经》(藏传佛教将其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为例,此书总共300余部,共计6800余万字(藏文)。


就是这部经书,仓央嘉措学了都不下两遍,更不用说还要学习其他典籍——如此沉重的学业负担,活佛岂有时间去“偷会情人”?


再有一点,其实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当时环境险恶,不容仓央嘉措放荡恣行。仓央嘉措坐床之后,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桑结嘉措与和硕特汗廷间的权力斗争,而此时奉行扩张政策的准噶尔新汗策妄阿拉布坦也在觊觎西藏。


处在三方角力漩涡中的仓央嘉措,身边处处暗藏杀机,倘若他真的不守清规戒律,那便是授人以柄,自寻死路(后来拉藏汗用“沉湎酒色”的罪名迫害他,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作为第巴桑结嘉措在政治上的天然盟友,他必定会受到严密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仓央嘉措连生人恐怕都很难遇到,更不要说“幽会情人”了。

身处权力斗争中心的仓央嘉措痛苦而又无奈,他虽然是万人膜拜的“活佛”,但却终究只是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无法适应权力场上的波诡云谲,更无法应付身边的人心险恶。


也许是为发泄不满,也许是真的已经身心俱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仓央嘉措在巡游日喀则之际,向师父五世班禅提出了“退戒”请求。


教主退戒,实在是太过耸人听闻,对格鲁教派的打击更是不可估量。非但班禅大师不能同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桑结嘉措更不能同意。


仓央嘉措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最终不了了之。


就在仓央嘉措每日在痛苦中度过的时候,第巴桑结嘉措与和硕特汗廷的关系也越发紧张。康熙四十年(1701年),野心勃勃的拉藏汗成为了和硕特汗廷新汗王,他想要重新恢复固始汗时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桑结嘉措的争权也日趋白热化。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欲毒杀拉藏汗以绝后患,不想却被发现,反为所杀。


失去保护人的仓央嘉措遂成为拉藏汗的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不久,拉藏汗召集格鲁派上层僧侣,要给仓央嘉措“定罪”。僧人们也知道教主冤枉,但又不敢不从,于是在经过“多方研究”之后,给仓央嘉措定了个不疼不痒的罪名——“迷失菩提”。


这四个字翻译成白话就是:“一时糊涂,犯下错误;如能悔改,仍堪大用”(这从侧面也证明了仓央嘉措并没有“不守清规戒律”)。


如此敷衍的罪名,拉藏汗当然不满意,于是他一怒之下上奏清廷,称仓央嘉措沉湎酒色,不理政务,是“伪达赖”,应予废黜。康熙皇帝从其所奏,派钦差前往西藏宣谕,将仓央嘉措押送北京。


次年十一月,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行至青海湖畔时神秘圆寂,年二十四。

传奇落幕:一代高僧结局成谜


在达赖的位置上挣扎了十年的仓央嘉措,终于在青海湖畔得到了解脱。然而他的“英年早逝”却引起了后人纷纷猜测——甚至有的资料显示,当初他在青海湖边根本就没死,而是就此遁去,隐姓埋名云游四方弘扬佛法,又过了四十年方才圆寂。


围绕着仓央嘉措的结局,中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的研究,现在看大概有四种较为主流的说法:五台山囚禁说、遁去说、病逝说以及谋杀说。


先说五台山囚禁说。据藏文版《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记载,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曾在五台山参观过仓央嘉措禁闭修行之所,并做了法会。后来牙含章先生将“五台山囚禁”作为仓央嘉措的结局之一,写到了自己的书中。


但我觉得这条记载并不靠谱。因为七世达赖正是在仓央嘉措于青海湖边“圆寂”之后才找到的,倘若当初仓央嘉措当初并没有死,而是被囚,那么从七世到十三世达赖的谱系就完全没有合法性了。而土登嘉措果真在五台山“参观了仓央嘉措的禁闭之所”,那就等于变相承认仓央嘉措当初并未在青海湖边圆寂,也就是把他自己身为“活佛”的合法性彻底推翻——身为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这种事的。


既然这条材料本身从逻辑上就讲不通,那么仓央嘉措被囚禁于五台山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再说“遁去说”。这个说法出自于一本名叫《仓央嘉措密传》的书中。此书据说是仓央嘉措的“自述”,但书中内容非常魔幻,基本能当神话故事来看,所以可信度很成问题。


按此书记载,仓央嘉措被押到青海时是如此情形:


“皇帝诏谕恰纳喇嘛与安达卡两使臣道:‘尔等将此教主大驾迎来, 将于何处驻锡? 如何供养? 实乃无用之辈。’申饬极严。圣旨一下, 众人惶恐,但有性命之虑,更无万全之策。恳求道: ‘为今之计, 唯望足下示状仙逝,或者伪作出奔,不见踪迹。若非如此,我等性命休矣。’”


这段记载实在是漏洞百出。首先,康熙皇帝派去西藏的两名钦差不是什么恰纳喇嘛和安达卡,而是护军统领席柱和内阁学士舒兰(有清朝史料为证);其次,押送仓央嘉措入京是康熙皇帝的旨意,所以他不可能下旨训斥负责押送的钦差;再有,当时康熙帝已经认定仓央嘉措为“假达赖”,怎能再称之为“教主”?


既然这道所谓的“诏书”本身就是假的,那么负责押送的人,又岂会求他“不见踪迹”?


实际上,仓央嘉措根本不可能逃走。要知道,他当时的身份是“钦犯”,负责押送他的席柱、舒兰、拉藏汗等人决不敢把他弄丢,更不敢把他放走,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严密监视。所以,后人传说他“遁去”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第三种说法是“病逝说”,这种说法基本就是“官方说法”了。当然,这确实有一定的可能性。只是,一个24岁的青年突然病逝,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再联想到他不同寻常身份,未免让人疑窦丛生。


于是,就出现了关于仓央嘉措结局的第四种说法——谋杀说


“谋杀说”最初由外国学者提出,国内不少学者也持相同意见。他们普遍认为,如果仓央嘉措入京面见清帝,很有可能会揭发一些对拉藏汗不利的事,所以拉藏汗先下手为强,杀掉仓央嘉措灭口。


确实,拉藏汗有谋杀动机,但并不备谋杀条件。


首先,押送仓央嘉措是康熙皇帝的圣旨,拉藏汗半路把人杀了,必然会惹怒清廷,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当时押送仓央嘉措的队伍中,除了拉藏汗和他的蒙古兵,还有清朝钦差率领的清军,如果拉藏汗真要是杀了“钦犯”,那两位钦差也绝对不干。


基于以上两点,拉藏汗是不可能杀掉仓央嘉措的。


既然以上四种说法都不可能,那么仓央嘉措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仓央嘉措是死于谋杀,只是凶手并非拉藏汗,而是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


可是,康熙皇帝处死仓央嘉措的动机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却也不简单,那就是——“时局”。


经过几十年的风云变幻,此时的西藏已经成了和硕特、准噶尔以及清廷三方争夺的焦点。


和硕特汗廷自不待言,他们已在西藏统治了近七十年,早就成了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虽然一直对清廷“纳贡称臣”,但或多或少也有独立的倾向;准噶尔新汗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噶尔丹扩张领土的政策,对西藏也是垂涎已久;而清廷作为帝国的中央政府,出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也需要将西藏划归中央直接统治。


但相比于和硕特、准噶尔,清朝却有个很大的劣势——统治中心离西藏太远,鞭长莫及。


所以,康熙皇帝要解决西藏问题,首先要做到两点:一个是拉拢和硕特;一个是稳住准噶尔。


做到这两点,对仓央嘉措的处理最为关键。


为了拉拢和硕特,康熙皇帝就必须认定仓央嘉措是“伪达赖”,把他押解进京处置。但仓央嘉措“六世达赖”的身份,依然在西藏及蒙古各部有着很高的威望,如果真的将他“明正典刑”的话,势必会在西藏、蒙古大失人心,策妄阿拉布坦也很可能借题发挥,进攻拉藏汗,入侵西藏。


如此看来,对仓央嘉措如何处置都行不通,这根本就是个死局。


但康熙皇帝最终解开了这个死局,尽管手段残忍而阴险。


既然不能押送仓央嘉措进京处置,那好,就在押解途中秘密结果了他!


所以,当年在青海湖畔的真相,应该是这样:


钦差席柱和舒兰在押送途中,奉康熙皇帝的旨意秘密处死仓央嘉措,同行的拉藏汗对本就对此求之不得,便予以相助。事后,由驻扎西宁喇嘛商南多尔济经理藩院上奏清廷,称仓央嘉措于押解途中“病死”,以掩人耳目。


真实的历史,永远比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要复杂和残酷。

尾声


康熙皇帝牺牲了仓央嘉措,为清廷积蓄力量一举平定西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十年,清帝国的西部再无大规模战乱。


但战争的萌芽却一直在和平之中悄然生长。


仓央嘉措圆寂后,拉藏汗志得意满,回到西藏,他又扶立了一个新的“六世达赖”伊喜加措,企图以此号令蒙、藏。


但这位新的“达赖喇嘛”,根本就无人承认,再加上拉藏汗本身也并不得人心,所以反对者很快就出现了。


首先就是青海和硕特,他们本来与西藏和硕特是一家,但在固始汗定下“分家”的规矩之后,竟逐渐与西藏一派反目。此次拉藏汗私立达赖,青海派颇不服气,为此,他们在四川理塘找到了一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格桑嘉措(后来的七世达赖),和拉藏汗分庭抗礼。


另一个不服气的就是准噶尔,他们的做法比较直接——出兵。


康熙五十六年(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遣其子策凌敦多布率兵六千潜师入藏。当年十二月,准噶尔军攻破拉萨,杀拉藏汗,囚伊喜加措。终结了和硕特汗廷对西藏长达七十余年的统治。


磨剑十年的康熙皇帝也要利剑出鞘了。


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四月,清帝以固山贝子允禵为抚远大将军,领兵进驻西宁;次年二月,册封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清廷之前已认定仓央嘉措为“伪达赖”,所以不能承认他为七世,而是顺延为六世)赐金册、金印,命允禵派兵护送新达赖喇嘛入藏。同年八月,清军攻入拉萨,策凌敦多布率残部逃去;九月十五,格桑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至此,持续了四十余年的西藏乱局,终于尘埃落定。


61年后,乾隆帝下诏册封格桑嘉措的“转世”强白嘉措为八世达赖喇嘛,从事实上承认了仓央嘉措六世达赖的身份,为这场旷日持久的“真伪达赖”之争画上了句号。                                                 


读史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阅读8545
康熙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