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用“一张白纸”的心态,去寻找一杯好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06

我第一次喝茶,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用的是陶瓷的杯子,喝的是猴王牌的茉莉花茶。长辈喝茶没那么讲究,烧上一壶开水再抓上一把茶叶,那个茶的香气至今是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

后来年纪渐长,喝茶这件事便被放在了一旁。不是不爱喝茶,而是不会喝茶了。因为总觉得自己对茶“一无所知”,也掌握不了那些繁琐的礼仪规则,脑中空空就好像一张白纸。如此这般,又怎么能喝好茶呢?不过前几天看到的一篇用户投稿让我明白,当好一张白纸,也许才是喝到一杯好茶的关键所在。有感于此,遂将此文与诸君共享。 

小学二年级时,某一天上学前,我跟我妈说:“给我装点儿茶叶。”这件事让我妈一想起来就乐,但其实我跟茶的渊源虽深,却并未有什么值得一书的下文。


对于茶,我一直是很肤浅地爱着,只觉得单单一个“茶”字,就有万重气象——可雅可俗,可阳春白雪,亦可下里巴人。茶,是文化,也是日常,可“赌书消得泼茶香”,也可“前门情思大碗茶”。



气象归气象,我是个随性之人,所以喝茶便也随意。从小跟爸妈喝的是二老最喜欢的茉莉花茶,所以至今一闻到茉莉花茶的香气,就立刻有一种梦回童年的亲切感。生活中饮茶没有那么多仪式感,虽然有时也会小小地欣赏一下茶具或比较一下口感,但太过刻意地追求形式并非我所喜欢。于是后来那些铺天盖地的所谓茶艺、茶道,反而令我觉得与茶疏远,颇有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痕迹,不论是演给别人,还是演给自己。当喝茶成了一件很讲究面子的事,它的里子似乎也不那么纯粹了。


什么是喝茶的真精神?蔡澜说:“舒服就是。”简单即是道,道法自然。弄那么多繁文缛节,并不见得是回归传统,古时的文人茶和潮州的功夫茶也不过是想把茶泡出它最好的风味来罢了。当喝茶成为一种接近于炫耀的行为,我只是默默地、偶尔地喝我的茶,同时也在寻找着能让我更接近茶的方式。



直到遇见音频课“杯中山海经”,还有可爱的“姝滢茶室”微信群,觉得个中理念甚合我心。姝滢的朋友说:“她就是想让茶从浮在天上的文字形容中踏踏实实地落在土地里。”真好,就喜欢这样接地气的茶人。而获得“清晰的乐趣”,也瞬间打动了我。有时随性也源于认知和行动上的惰性,但“自由从不源于无知。”是啊,要想与茶之间达到一种更自由、更亲密的接近,不能拿无知当盾牌,而应该去求知、去学习。


作为一枚喝茶小白,进入“姝滢茶室”的聊天群,真是一点儿也不自卑。因为姝滢说她很敬重一张白纸一样的饮者,那我就不妨先“好好地当一张白纸”。姝滢在群里分享的茶知识很多、很丰富,而且人也更本色、更活泼。如果说音频课是听知识,那聊天群则是长见识。而姝滢的真性情也从不藏着掖着,“我要做的是不兼顾,尽可能每阶段做到自己最大努力,其他来去自由。”好个不兼顾,那就和茶一起,回归本质。


回归茶的本质,不是刻意去还原古代。茶也随着时代在演进,过于崇古往往伴随着倒退。爱,不能盲目,茶也一样。比如明前茶,若盲目追寻采摘时间,反而不能很好地表达风土。茶,采摘过度,春天的内涵就会少。


姝滢说:“你对这个世界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茶。”于是大家不仅谈茶,还谈酒,谈书,但是,不谈人。有一类喝茶的人喜欢视觉和人,那就很难关注茶本身。“欺骗我们的不是我们的感官,是我们的判断(歌德)。”我想,这也是姝滢说的“好好地当一张白纸”的意思了。


不管是自己,还是饮茶,都保持本真,“一瓯相映两无尘”。当某一天自己懂得如何更好地冲泡一杯茶,并懂得了茶的表达时,我也会获得更为清晰的乐趣吧。


—— 梦小游





小游的这篇文章是写给姝滢的茶课“杯中《山海经》”的,而小游在文中提到的“清晰的乐趣”正是刘姝滢和她的茶课想要带给所有爱茶之人的。在姝滢看来,喝茶原本就应该是一件简简单单很纯粹的事情,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却需要做很多的功课。茶并不像咖啡与酒有着完整的系统帮助初饮者进行纠偏,因此就更迫切地需要建立一套系统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好好地喝一杯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加入到这一行列。于是在课程之外,又有了一个便于大家交流的线上微信群。下面来看看大家平时都在讨论些什么吧。

 

 

以上就是“姝滢茶室”里话题讨论的日常,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跟茶有关的内容,你还会看到许多跟咖啡,跟酒,跟茶点,跟气味有关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也可以获得更多跟茶的历史、地理、人文有关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的碰撞。所以,不必在意自己是否已经储备了足够的茶叶知识,也不必为自己对茶“一无所知”而自卑,更不必为了那些自己无论如何都掌握不了的礼仪规则而放弃了喝茶。保持自己,保持本真,以一张白纸的心态去面对喝茶这件事,慢慢地去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辨别力;慢慢了解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泡出一杯好喝的茶;慢慢学会如何去描述一杯茶的味道。时间久了,或许你会发现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找到了关于饮茶的那份“清晰的乐趣”。

 

姝滢的“杯中山海经”已在中读 App 上线,恰逢清明时节,正是饮茶之时,而姝滢的茶课也即将进入对绿茶的讲述。如果你是像小游一样的爱茶之人,那么,在等待一杯新绿的同时,来听听姝滢是如何讲茶的吧。或许她的讲述于你心有戚戚,又或许她的理念与你并不相同,至于究竟是哪一种,还得听了才知道。


▲ 点击上图,订阅《杯中山海经》专栏



【订阅“杯中山海经”你将获得】

1. 34 堂绿茶课+ 35 堂乌龙茶课+ 35 堂红茶课

应季进行——在春天结束的时候,乌龙茶进入后期制作,这时候茶课就乌龙茶的历史进行梳理。当十月乌龙茶的精制结束,冬天也随之而来,隆冬饮红茶听红茶的来由迎接新年。五十二周茶课,伴你走过四季;


2. 系统知识+化繁为简

打破迷思——从茶类源头开始梳理,每种茶用两本经典的茶书为基础系统解读,打破六大茶类迷思;


3. 与可爱耿直的主讲人刘姝滢进行亲密互动

有问必答——对茶小白和茶老炮一视同仁。



【适宜人群】

1. 爱茶的人、爱喝茶的人;

2. 渴望系统地、全方位地了解茶与茶文化的人;

3. 热爱生活的人、为生活所苦急需疗愈的人;

4. 恐惧业界内外油腻话术、谣言与迷思的人;

5. 想要听到幸福的人。


“杯中山海经”主讲人:刘姝滢



《三联生活周刊》茶专栏作者,客居武夷山十余年,武夷岩茶产区分级推动者,策划及组织茶与葡萄酒、咖啡、陶瓷等生活方式传播与教育活动。通过与各领域生活方式倡导者、味觉关注者的互动探索中国茶味觉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在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点此→下载中读 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 App 已升级至5.5.3版本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杯中山海经》专栏

阅读9105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