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微博入殓师”创始人是程序员!还打理着这个1000w+粉丝大号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4-07



在偌大的互联网里,新浪微博@逝者如斯夫dead(以下简称“逝者”)是一个特别的账号。


在这个账号几乎每一条微博评论下面,你都能看到那涌动的蜡烛表情。那是在纪念死者。“为每个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这是这个账号的自我介绍。



3月18日,台湾作家李敖去世,如此重要的人物,“逝者”没有放过,它还为李敖写了一个人物简介。但它记录得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死讯,他们大多死于车祸、疾病、天灾等意外。自杀者也不在少数。


“逝者”为李敖写的人物简介。


有人称之为“网上入殓师”。一方面,它曾用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男主角小林大悟作为微博头像;另一方面,它每一条或长或短的讣告里,都尝试写下死者生前的体面和闪光点。


这个账号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南都记者采访了这个账号背后的两代运营者。


创始人:

曾是程序员

现为创业者


从2011年发出的第一条微博开始,至今没有停更。七年时光飞逝。创始人小林(化名)曾是一位程序员,现为一名创业者。虽然屡屡接受媒体采访,但他还是坚持使用化名,也很少参加露面的公开活动。


记者了解到,小林还经营着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星座命理微博——@锦鲤大王。相比起“锦鲤大王”的1057万粉丝,“逝者”的30万粉丝,不算太多。


如果你用“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这样文科生常谈起的字词来跟小林讨论,你们估计很难谈到一块去。他说一开始做这个微博,是单纯地想做个互联网产品而已——他那会儿是一个IT从业者。现在他跟记者谈得更多的是“KPI”和“指数”——在他看来,“逝者”是一个高度垂直的账号,粉丝不多但很活跃。


不过,这个账号跟营销账号是截然不同的。虽然坐拥30万的粉丝,但是很难盈利,“彻底没想过赚钱”。


他告诉南都记者,从去年开始,由于精力有限,“逝者”的账号转让给了武汉的一个运营团队来做,“以前你是参与其中,把它当成是有意义的事情在做,它实在是太难做了。”


“还是会记得自己做过这么一件事。”今年3月18日,台湾作家李敖去世,小林对李敖略有耳闻但不太了解,还专门去看了一些李的资料。


运营:

信息来自网友投稿

“审核”工作很繁琐


对逝者的信息进行整合,是他以前常做的事情。在转让账号之前,他每天需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来整理信息。死者的信息大多来自网友投稿,“每天有3、4条,私信和艾特你的都有”。


“审核逝者”的工作是繁琐的,小林有自己的方法,一般而言,在微博停止更新之后,逝者的好友们会在上面留言哀悼,这时小林就会关注这名逝者,确定很长一段时间的确没有更新之后,方能发微博祭奠。


“晚安,谢大家的坚持点灯陪伴。”小林的微博大多发布在晚上,评论里粉丝们会为死者“点”上蜡烛。这在小林看来,相比起清明节到墓地纪念,粉丝们可以更便捷地留下祝福。


现运营者:

不想辜负读者的精神需要


去年接下这个账号的团队,来自武汉的一家公司。小林目前全职创业,他再也没有精力打理这个与他相伴6年的微博。


新运营团队的小楚(化名)告诉南都记者,“一般微博运营如果不转型的话收入基本靠广告,‘逝者’比较难接到相关广告,同行也微乎其微,很多好的想法也尝试过,但几乎都无疾而终。”


这个1994年出生的女孩是从去年9月全面接管“逝者”的编辑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一方面可以为逝者留下点什么,一方面又给予生者希望、警醒。”运营团队的小余(化名)说,“还是有很多粉丝有精神需要,不想辜负了他们”。


感悟:

纪念是为了重新理解


“逝者”的后台经常会收到很多来自抑郁症患者的私信,小楚曾经也尝试过帮助安抚他们,“但是后来发现作用微乎其微,现在基本给他们当树洞了”。


创始人小林甚至基本不怎么回复,“我是业余的,这不是我的范围。如果真的有这个需求,可以找心理医生。”


在生活当中,这份工作投射到小楚的生活,这让她学会了更加珍惜身边的人,“跟爸妈相处耐心一点,跟朋友相处忍让一点”。


小林很少存照和自拍,他回忆起自己逝去的爷爷,“音容笑貌我记不住,但是模糊的感情在大脑里”。他说,“我们终有一天也会当爷爷,当你做到那个角色的时候,你的思念之感情就会一下子蹦出来了。”


写过数不清的逝者微博,小林对死亡的看法没有变化,他甚至觉得通过微博的写法去认识死亡是怎样,“太肤浅了”。“不一定每一个故事都感同身受。读到与自己经历类似的故事时候,感受才会很深。我们都是普通人。”


记录本身对小林意义不大,他有属于自己的哲学。那些关于纪念的意义,是为了重新理解之前的事情。就像那逝去的爷爷那样,他说看着旧相片哭泣是干不成事的,“你一定要跳出来的,要一直往前走。最后你要做到,你去诠释这个角色是怎么样的。”


“逝者”故事:

抑郁症自杀患者妈妈的来信

引起广泛共鸣


“逝者”曾发过一条抑郁症患者妈妈的来信,记录的是她在日本留学的独子烧炭自杀的故事。这一条微博互动量很可观,小楚印象深刻。这位妈妈的来信写道自己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走到今天这样的结局。


1月11日,“逝者”在微博上发布一篇关于一位抑郁症患者妈妈纪念儿子的来信,引起了关注。


“独生子女,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从小一直强调的是学习能力,急于为孩子扫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忽略了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他遇到无法解决的困境的时候,独自一人留学带来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认为自己给所爱之人带来的负担感,可能是他最后决定离开的最根本原因。”


“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味只关注孩子的生存状态,在他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我们是在乎他,但并不是那么在乎他,从而用最激烈的方式解决了他的痛苦。”


这样的一条微博内容引起了粉丝们的讨论,甚至写下了自己的故事。“这篇的评论比点蜡多,一条条读完。”一位心理咨询师评论道,“生而为人,亦生而多艰。艰的不是人生,是无处安放的孤独。赴死的孩子是孤独的,残存的父母也是孤独的。我们错过了彼此的痛苦,我们也都隐藏了各自的痛苦。灵魂有光,不惧暗途,我愿做火石,一遍遍千百万遍击打。愿此刻仍待天明之人,循路而前,不舍世间。”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报道

南都记者 苏海伦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觉得本文不错的,点个ZAN吧  

阅读9236
创始人 程序 
举报0
关注南方都市报微信号:nddai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南方都市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南方都市报

微信号:nddai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