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年轻人在外企:我们是新时代的“隐形乞丐”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4-23



改革开放初期,松下电器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日资企业,缓缓拉开了外企在华黄金时代的帷幕。

 

而今40年过去了,每逢求职季,招聘宣讲会上海报与条幅最张扬的是互联网公司,而不再是外企。独立调研机构优兴咨询(Universum)一项针对“95后”年轻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有多达50.2%的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外企工作,而到了去年,这一数据下滑到18%。而另一项有关“应届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分析报告则显示,曾经雄踞榜首多年的外企,早已被“国企”“民企”所取代,其江湖地位几乎将至冰点。

 

年轻人的“规模性逃离”似乎是一场直播:外企正在从“神坛”跌落回“凡间”。



苏蓝和同事们站在台下,看着那个正滔滔不绝演讲的韩国人,皱紧了眉头。


“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两个角度来看,”韩国人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说到这时顿了顿,站在他旁边的翻译迅速把这句话译成了中文,传递给台下的数百名中国员工,“我们在韩国的员工虽然工资高,但他们的生活其实也很苦,吃个饭都要精打细算。而你们——我们在中国的员工,虽然相较之下工资要低得多,但物价水平低,过得都挺好的!”韩国人微笑着用眼神扫过每一位员工的脸,不放心地补上了一句:“我看好几个员工都有车了!”


“那天晚上我就打了辞职报告。”谈及前不久离职的原因,苏蓝情绪激动,“你说说,这人是不是觉得中国还在几十年前啊?


一位制造业外企的招聘经理感叹,外企已经进入了招聘鄙视链的底端。(网络图)



“毕竟杀猪的都比我挣钱多”



几十年前的中国,外企可是另一番光景。


1978年,邓小平出访日本,参观了当时被誉为“日本骄傲”的松下电器大阪府茨木工厂。很快,松下电器便成为了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式“落户”。


经过短短9年的发展,松下就与4家企业合资成立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是当时投资(248亿日元)规模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职工达到6万余人。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下岗潮出现时,在松下等外资企业供职的员工是不折不扣的“高收入群体”。


松下电器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日资企业。(网络图)


年轻人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外企,王胜利就是其中之一。


1990年初,30岁的王胜利已经做到了大连市委组织部处级干部的位置上。犹豫许久,他还是递交了辞职申请——另一端,一个开发区日资企业的岗位正等着他。组织部部长找王胜利谈话,想问问他“非走不可的理由”是什么。


“有一天我女儿想吃螃蟹,我带她到了水产市场,从头走到尾,却发现我连一个螃蟹都买不起。我是一个父亲,但是那天我只能两手空空地带女儿回家。”王胜利停顿了一下,接着低声说道:“那家日企的工资是800块。”部长沉默,随后挥挥手放他离开了。


在那个大学毕业也只能拿到80块钱月薪的年代,进入外企,意味着能拿到十倍工资,“尽情吃螃蟹”。但王胜利彼时没想到的是,短短20年后,房价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外企的工资却还是老样子。2016年进入沈阳一家韩资翻译公司工作的苏蓝,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多。


那段时间,正赶上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热播,辽宁省某高校2013级德语系的群里曾有过一阵热议,因为剧中的情景,就是他们的生活。


“有时候觉得吧,这工作就跟电视剧里演得一模一样。踩着小高跟、穿着锃亮的皮鞋,西装笔挺地进入会议室,每人夹着一个电脑,放眼一看,全是闪着光的苹果Logo,特高大上。”王倩倩沉默了几秒,补充道:“不过只是看起来很高大上。”


很多外企人似乎觉得,“人情味儿”就不该拿到工作中说事儿。(网络图)


外企似乎已从“神坛”坠回人间,悲观主义者甚至叹道“外企黄昏已至”。


梁欣就是在这场“黄昏”中走进了现役公司的大门。


自从就职于这家德资企业分公司后,梁欣的母亲每次打来电话,都要强调一遍“钱不够一定要开口找我们拿”。


“其实像我们这种在外企工作的年轻人,家境一般都不会太差,也不会有多少养家糊口的压力。”梁欣说,虽然到手的工资确实很难让人满意,但包括身边的同事、领导都说,“这是大连同类型企业中待遇最好的了”。


“我妈说了,宁愿我做工资不高但是比较体面的工作,”她自嘲,“毕竟杀猪的都比我挣钱多”。



“没办法,只有你投了简历”



苏蓝重新加入了求职大军。


刷了几天招聘启事后,她突然放弃了——月薪三千几乎已是沈阳当地外资企业的薪酬天花板。


“我决定回老家了,”苏蓝跟室友告别,“我准备去做个自由职业的翻译,翻一单收一单的钱,这样日子过得还有动力。”


起薪低,外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远不如从前。独立调研机构优兴咨询(Universum)一项针对“95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年,有多达50.2%的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外企工作,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下滑到18%。


与此同时,本土企业则在花大价钱“抢人”。优兴咨询收集了国内110所重点高校的八万名学生对企业的态度后,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以“有竞争力的薪酬”著称的本土IT/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


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去年,25%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在国有企业开始职业生涯,选择民营企业的则有19%,只有16%的毕业生选择了跨国公司。这似乎宣告着外企正在从“招聘鄙视链”的顶端跌落,而更加恐怖的是,它似乎跌入了谷底。


作为一名外企“老司机”,前亚马逊中国区副总裁张思宏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他带着好奇和落寞上网,输入“共享”“区块链”“新零售”“趣店”等关键词,搜索了一大圈后发现,除了比特币、滴滴买了Uber、苹果出了新手机、外企裁员潮、贾跃亭去美国继续劈情操外,他再也没有在“国内版块”找到任何和外企相关的商业新闻。“由此可见,中国商业这碗鸡汤,少了跨国公司的葱花点缀,一样可以做得香气扑鼻精彩诱人!”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基于智联招聘大数据的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也显示出了外企在招聘市场遇冷的境况。(网络图)


现实中,光环褪去后的外企,确实被新一代大学生们抛在脑后了。


大四那年,王倩倩得到了某德国车企北京总部的面试机会。面试十分顺利,坐在对面的部门经理——一个慈眉善目的德国大叔,通知她回去等消息。


而事实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杨溪


阅读9022
年轻人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