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22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最近网友却对此冷嘲热讽,这难道是对朴素真理的颠覆吗?


2018年考研成绩公布后,常州大学同宿舍的8个男生,4人留在本校读研,3人考取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1人被西南石油大学录取。宿舍8人全部考研成功,网友却迎面泼来一盆凉水。


常州大学“学霸宿舍”合影/现代快报


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每天学习时间在10小时以上,不放过任何碎片时间读书,这么励志的故事被报道后,网友的反应却是这样的:


“本科双非野鸡学校,考上985的研究生也没用。”


“一个硕士简历递过去,给不给笔试机会70%的权重压在你的本科学校,信不信由你们。”



曾有热门新闻报道称,武大女博士因为第一学历是二本,而屡遭用人单位拒绝。


那么,我本科是二本或三本,考985就没有意义了吗?


要知道,根据《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73%的研究生考生,都来自非985、211高校。



不否认考研的意义,然而关于本科教育,有些事实比较冷酷,我们还是需要清醒面对。


HR:本科学历是一种算不上最好,但有效的筛选办法。


一个做HR的朋友说,头一年招人的时候,研究了大量招聘话术,用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能力,但到了第二年,他就只看学历这些硬指标了。


可是人才太多,光看最终学历的话,还是基数太大,只能再用本科学历来筛。


他本人并不赞同这种筛选方法,但每到毕业季,邮箱都满了,根本看不过来。


而且他发现,在对方做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在网上到处都是应聘技巧的年代,连帮人做简历的公司都赚钱了,想要靠十几分钟的对话去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还不如看星座呢。


经济学家:大学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养人才,而是鉴别人才。


经济学家斯宾塞在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后,提出了一个理论——教育信号传递,并因此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认为,大学教育把人划成三六九等后,向用人市场传递价格。


这就是大公司校招时那么看中你是不是985、211的原因,因为这些学校在招生时,已经帮劳动力市场鉴别了人才。


一份“中国百强企业最爱的大学排行榜”显示,有超过9成的公司会选择到985、211大学进行校园招聘,非重点(二本及以下)的高校只有不足10家。


政协委员:名校和非名校在资源上的差距,不公平。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到,北大一周的活动,够内蒙古一所高校10年用,这是现实。他提出要多关注非名校,不能只提211。


在名校中,你有机会获得更加丰富的听课资源。有网友听完了名校老师的优质课程后说:我的老师在课堂用40分钟讲清楚一句话,而这些最优秀的老师能用40分钟给你构建一个全新的理念并且让你不觉枯燥。


数据来源北京日报


除了优质名师,名校还有一个宝藏,就是丰富的校友资源,和优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许多知名校友还会用捐款或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来回报学校。


2018年中国大学校友的捐赠排行 来源:中国校友会网


高校生:没有人可以不被环境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羊群效应,说的就是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影响后所产生的从众反应。


有人在知乎上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别,来源于畸形的校园环境,即努力学习的人是“异类”遭到打压,在一个身边大部分人不认同“努力”的环境里,脱离环境有多难?


而经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国内名校生,从概率上讲,整体风貌确实要优秀得多。


三年高中,基本上是一个漫长的人才挑拣过程——不聪明的,淘汰;不努力的,淘汰;意志不坚定的,淘汰。


四年大学,是人才的关键塑造期。本科时代对一个人的人格、品行、能力等各方面的塑造,影响深远,是其他后期的深造难以弥补的。 


有名校朋友说,不否认一流学校也有傻子,但那些后来考研进入本校的同学,跟本科进入本校的同学,在气质风貌上,就有沉淀的差别。



整体上的差异,终究掩盖不了个体的锋芒,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希望所在。


前不久,外卖小哥雷海为在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决赛中,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总冠军。



雷海为连大学都没考上,20岁就从家乡出来打工,推销员、电工、洗车工,他都干过。


23岁的时候,雷海为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诗词写作必读》。每背完一首,他都会在纸上做记录。到今天已经有1070个条目,最开始记录的那张纸都已经泛黄发皱。



他说,别人能从游戏中得到快乐,我是从学习中,只不过途径不一样罢了。


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不断学习,克服自身惰性,或许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捷径。


有本科非名校的朋友,高考时因为分数不够调档,连读的专业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不过并没有因此浑浑噩噩地把四年日子混掉,而是在迷茫中想清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本科期间找到一切办法接近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终于在毕业时成功转行。


不过,毕竟不是名校的学生,干的又不是本专业,只能到一家小公司工作。也许是起点不高,朋友没有眼高手低的毛病,踏踏实实地打磨了几年,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几年后跳槽去了一家大公司。


再后来,考研,读名校。


朋友说,去好一点的平台,去弥补过去的一些,不求绝对的逆转,但是起码能比以前好呀。


关键的是,在一步步朝着自己理想方向的迈进中,读名校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学历,而成了前进方向中的一块铺路石。


然而,我们又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呢?




阅读9602
本科 研究生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