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食物是中国人的乡愁,这部纪录片有《舌尖》前两部的水准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22

除了超市,你知道食物原本都来自哪里吗?/ 《源味中国》


美食真的重要吗?重要。可更令人动容的,不还是从食物身上散发的那一点生活的温热吗?


 ——————

 

泱泱华夏,饮食之邦,要是没有几部像样的美食纪录片,实在说不过去。


在万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3》口碑惨遭滑铁卢之后,一部叫做《源味中国》的纪录片及时出现,在豆瓣上斩获8.4的评分。在深夜里的无数个屏幕前,人们反复默念着“不吃不吃,我就看看”,用镜头里的美食填补心灵的空虚


《源味中国》顾名思义,突出的是食材的“源味”,节目组从全国2000多种地理标志农产品中精挑细选出30种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物产,讲述食材背后的地理山川与乡情乡味。每一集都不长,只有28分钟左右,更适合作为下饭剧。七集七个主题,七种叙事,也是七个有关味道和乡愁的故事。


我们的食物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失去本真。



什么食物才最好吃?“源”来如此

 ——————


“源”是这部纪录片的核心。


他们把那些复杂的刀工、繁琐的步骤统统抛诸脑后,“以源说味,以味探源”,挖掘环境、食物和生活三者之间秘密。


和被吐槽变成了 “购物节目”的《舌尖3》相比,《源味中国》里的食材可不是用钱就能买到那么简单。


宁夏中卫,地处贺兰山脉与黄土高原交界,年降水量180毫米,蒸发量2400毫米,气候极度干旱。但就是这种对人类不太友善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物产:硒砂瓜。昼夜间巨大的温差使这种瓜格外甘甜,炎炎夏日,地头的农民随手摘一个大快朵颐,观者禁不住大流口水。


都市人哪里懂得地头吃瓜的快意。


凝结自然精华的食材,不必太精细地烹调,也能呈现诱人的滋味。当地人将未熟的硒砂瓜去皮切片切丝,撒上盐和辣椒油,稍稍搅拌,就是一道清凉可口的小菜。


如果手上是成熟的硒砂瓜,则一切两半,用筷子把瓜瓤捣碎,拌匀后再把当地特有的油饼子掰碎,一块块饼浸透了瓜瓤的汁水,又是另一番美味


第二集里的土豆蜂蜜糍粑更简单,不过就是把灶上蒸熟的土豆捣烂,土豆泥拉出的丝蘸蜂蜜吃。这种粗犷的吃法,让久居都市的人们看得跃跃欲试。


围坐一起的一家藏民在喝茶。


《源味中国》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精雕细琢,所讲的不过是食材本身,但依旧让人垂涎欲滴


打动我们的,也许正是那份已经疏离的、来自土地深处的气息。



敲黑板:美食纪录片怎么拍?

 ——————


动人如《源味中国》提醒创作者们,不要太多发散思维,美食纪录片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以食物为核心。


例如饱受好评的微纪录片《原味》,由《舌尖1》导演任长箴指导,镜头深入田野乡间,摘桃挤奶、生火烹饪,用大量篇幅展现食物的原貌和生产过程。当看到主人公欧阳应霁凌晨两点到桃园摘桃子的时候,似乎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泥土和露水的味道。


日剧《小森林》


日剧《小森林》和《源味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平凡的女孩市子因无法忍受大城市的熙攘,回到自幼长大的家乡小森,下地劳作,操心一日三餐,真的过上了海子所说的“从明天起喂马劈柴”的日子。但只是切白萝卜的长镜头,独自吃饭前的一句“我开动了”,就让观众感到那种对食物的真诚与敬意


反面案例无疑就是《舌尖3》。第三集里关于平江“十大碗”背后的习俗和礼节,足足讲了十多分钟,而“十大碗”的真面目却被匆匆掠过。屏幕前的观众挠一挠头,感觉自己看完了一集《百家讲坛》。


《舌尖3》评分惨淡。


好的纪录片,应该用镜头探索人与食物间关系的幽微。为了展示而展示,走马观花,匆匆一瞥,也无非是风景画册式的影像,无法打动人心。


纪录片《一城一味》找来七位厨师,潦草吃过七座城市,程式化地下馆子、买菜、烹调,配以导游词般的解说。烟火气是够了,却少了应有的人文关怀。食物没有了性情,就和旅游宣传片无异。


所以说,有食物,有内涵,还要有故事,融入日常和人情。《源味中国》里,渔民们每年捕捞到第一批青蟹后,都要去村里的祖树下祭拜,感谢先祖和大海的恩赐。这原本是《舌尖1》赖以成名的桥段,如今倒被别人运用得恰到好处。


《寻味顺德》中的双皮奶。


美食、人文、故事,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那些广受喜爱的纪录片《寻味顺德》《川菜的品格》《老广的味道》《延边味道》《味道云南》无不调整好了三者的配比。


不需要尴尬的人生说教,只是原汁原味的食物,和与之相关的平凡生活,就足以通往人与食物的共情



想让人们爱国,宣传美食就可以了

 ——————


一碗人间烟火就是生命里的岁月,岁月不能长久,生活值得守候。”


制作精良的美食纪录片常常唤起我们的乡愁,因为打动我们的远非只有味蕾的愉悦,而是隐藏在食物中的生存体验。


对现代人来说,一顿优质早餐绝对是奢侈品。


“一年就像一天”,美食纪录片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完整的生活,一种遵循春播秋实朴素自然观的生活,一种靠自己的劳动向自然换取果实的生活,一种我们已经快遗忘掉的生活。


生活在城市里,当我们挂着惺忪的双眼,把花生酱抹在面包上,或者匆匆接过一个鸡蛋灌饼时,一定感受不到牧民将玫瑰花酱涂抹在馕上时的满足和快乐。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五郎肚子饿时表情夸张,我们才恍然想起:原来“饿”是这么值得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吃饱喝足的五郎先生。


从某个角度而言,今天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异乡——要么是地理维度的远离,要么是心理维度的远离。而最容易把过去和现在、把人们和脚下的土地勾连起来的,就是味道。所以作家毛尖说,想让中国人爱国,宣传美食就可以了。


美食真的重要吗?重要。可更令人动容的,不还是从食物身上散发的那一点生活的温热吗?


 

阅读8874
中国人 纪录片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