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父母若没及时做到这3点,将毁了他一生!

作者:三优亲子 来源:三优亲子 公众号
分享到:

04-18

文 | 凯叔讲故事(kaishujianggushi)   图 | 网络


你是不是经常拿别人东西?那支笔是不是你偷的?


前几日,一条微博看得令人愤怒又心痛:一个孩子被老师逮住,严声质问。

孩子父亲在天涯论坛发帖求助,


我家孩子,目前是三年级,被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公开指认为小偷,并且录制了「认罪 」视频。




老师怕孩子回家否认,还特意录下了所谓的「认罪」视频,问孩子是不是经常拿别人东西



出于对孩子的理解,这位父亲马上打电话问自己的儿子,儿子的解释很简单,


当时只是觉得同学的笔好看,就拿起来看看,并没有偷走的想法。


对于这种公开的羞辱式教育,夫妻感到愤怒,他们数次和班主任沟通,结果都令人难过。


而且发生这件事后,同班同学家长们也站队力挺老师,还有班主任发来的会给孩子「特殊照顾」「单人单桌」的信息,都让他感到无助。



在成人的社交规则中,大家都明白,把事情闹大对孩子就学有一定的影响,比起来「偷」这顶帽子,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最让人寒心的是工作人员的回答:


孩子不需要心理安抚,就算老师冤枉了,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因为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必要冤枉他。


且不讨论是家长解决方式,还是老师教育错误,官方回应的敷衍,这一场喧嚣纷乱的闹剧中,有谁会去注意到孩子那声小小的解释呢?

「我只是觉得它好看,就拿起来看看。」


1

拿和偷,是两种概念


拿和偷,对于孩子来说,真的是两种概念。


去年有则新闻,衢州一个孩子在新华书店顺走了四本漫画书,第二天凌晨,书店还没开门,家长就写下道歉信和全部书款40元钱,从门缝里塞进书店。


纸条上写着:


你好!由于我教子无方,(儿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画书。贵店门没开,本应本人带上儿子亲自来道歉,没开门,我给你(把钱)放里面。


对不起。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五岁多的女儿跟着我进便利店转了一圈,出了门口十几米,我才发现她手上拿着一包没付款的糖果。


朋友也说有时候孩子的小书包有不明来源的小玩意,问了就说「拿的」「捡的」「XX给的」。


上纲上线了说,毕竟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一想到孩子可能品德败坏,不防微杜渐将来就是惯偷,心里就是一惊。



但这句话并没有站在孩子的年龄发育角度看问题,本身也属于一种有罪推定。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期(0-3岁)到学龄前期(3-6岁)的孩子来说,正处于自我中心时期,还没有完全明确物权这个概念。


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之间的清晰界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就我的。


很多五六岁或者更大些的孩子,尽管日常生活中能够区分「好的、坏的」、「你的、我的」。


可一旦遇到喜欢的东西,这点模糊的是非概念和物权意识,还不能产生足够的自制力抑制住他「想要」的需求。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顺手牵羊,真的只能算是「拿」,而不是「偷」。


绝对意义上的偷窃,在孩子身上只是极个别的案例。


2

因为缺,才需要补


出于物质上喜爱从而占有的行为,在孩子懂得物权,有足够自制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会消失。


但如果出于精神上的缺乏,就会变成大人无法理解的「偷窃」行为。


某天放学后,女儿怎么也找不到放在共享玩具箱的玩偶,老师就在家长群发了公告,不一会成成妈就私聊我说还没走远,把兔子送回来给我。


见面之后她有些紧张,让成成道歉,又带着怒意对他说:


你再这样以后不带你去游乐园了!


出于信任,焦虑的成成妈向我坦诚,成成已经不是第一次带走不属于自己的玩具。


家里讲过道理甚至打过骂过都不太管用,又害怕真的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成成会很难和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了。


找到问题的症结很简单,就看孩子做了这个事可以得到什么。


是因为爸妈太忙很少陪伴,而这件事可以大程度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是因为他在集体里,总是抢不到最想玩的玩具,挨了批评,那么把它藏起来带走,可以发泄自己的小情绪?还是因为他渴望得到某个东西,却一直遭到爸妈的拒绝?


孩子这些所谓的「偷窃」行为,不要轻易上升到道德品行不好的高度,它更多是一种自我满足、寻求关注,找补的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



3

比「偷窃」更可怕的,是「审和罚」


尹建莉老师曾经尖锐地指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


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结果是破坏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产性。


成人对待这个问题,很容易会因为焦虑而过激,这种过激不但效果不好,很容易把孩子推向了反方向。



贵州这位班主任,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公开让孩子承认偷东西,他会不会被集体认定,扣上了沉重的道德帽子。


孩子长期被暗示品行有亏,很容易在这方面不断自我否定,滑向坏的方向。


任何时候,对于善恶品德观念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孩子,不能把惩罚作为教育的终极手段。



那么,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千万不要责骂孩子


正是因为孩子的思考模式一般是自我为中心,并且模仿父母,对于是非对错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导才能学会社会规范。


仅仅是教孩子不能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够的。


逛超市的时候,孩子不懂价值交换,会觉得那就是个拿东西的地方;随意拿走属于孩子的东西,孩子也会随意拿走家里人的东西。


公共设施、物品等财物随意破坏、带走,孩子当然会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帮孩子培养出好习惯,不碰别人的东西;拿东西前一定先说;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公私分明。


只要这样逐步引导,相信孩子出现「随意拿」的坏习惯就大大降低。


了解“偷”的原因,适度满足


我们这一代人里,很多人有小时候偷拿大人的钱买零食玩具的回忆,那是因为实在太渴望,而大人又一般拒绝这种开销。


到了我们当父母的时候,在规则感很强的家庭,想吃这个不行,想玩那个不许,总是被合理而无情地拒绝。


为了满足渴望自己做主,孩子就会寻求办法,其中也许就有偷偷拿钱。


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约定不要买危险物品垃圾食物,然后就不要干涉他的任何决定。

疏比堵,更加有效。


告诉孩子哪里错了,给予爱与关注。


养育孩子就像种下一颗小树,物质的培育是基础土壤,而爱和关注就像养分与阳光一样,少了,就长不好。


对于孩子来说,最可怕的实并不是物质匮乏,这个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心理创伤。


但是情感上的匮乏,却会让人一辈子都在寻求温暖的客体,来弥补原生亲子主体的带来的缺憾。


那些想要顺手牵羊的孩子,那些有反常行为的孩子,不过都是为了争取父母的注意力和关爱。


等到孩子关上心门,要走进去就非常困难了。


回到文首,从爱护孩子的角度来说,唐先生的做法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让孩子知道,不管如何都有爸爸妈妈坚定地站在他的身后。


且放心,有关注和爱浇灌的树苗,不会长歪。


作者:蔡尖尖,品牌专栏作者,写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温暖的情感老树洞,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1400万孩子听故事大全 ,爸妈的育儿宝典,转载已获授权。


推荐阅读:








阅读9529
举报0
关注三优亲子微信号:sanyouz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优亲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优亲子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优亲子

微信号:sanyouz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