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凯文·阿什顿:互联网时代美国第一,物联网时代中国第一

作者:漫谈互联网 来源:漫谈互联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4-14

摄影:邓攀


凯文·阿什顿认为,人类科技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

/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胡坤  编辑 | 米娜


凯文·阿什顿最近做了一件事情,他拍了一些高清视频,并且“把北京的所有人都拍进了这些小视频里”。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几千人看到了这些视频。他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但看到这些视频的人似乎都很淡定,觉得这太正常不过了。

 

凯文·阿什顿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执行理事和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创始人,早在1999年,他就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因此也被称为“物联网之父”。4月14日,在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木兰汇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全球木兰论坛暨2018(第十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现场,他一登台就拿出手机对着台下的女企业家和其他参会者们拍了一段视频。“15年前,如果我预测可能会有一种人人都可以拥有并可以放在口袋里,能用来拍摄视频并可以和全世界共享这些视频的设备,我估计大家都会觉得我非常滑稽可笑,但现在,这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他说。

 

在这场题为“物联网赛道开启”的演讲中,凯文·阿什顿指出是科技的力量创造了这些奇迹,是科技让一些最疯狂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他首先从200万年前的人类开始讲起,那时候的人类开始打磨石头,把这些石头做出各种各样简单的工具,这就是人类科技的起源。但一开始人类科技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直到5万年前人类才真正开发出了第一个手持工具。1万年之前,第一把可以用来挖洞的锹出现。5000年前,人类自己的文字才得以面世。但从那时起仅仅过了5000年,我们就有了可以拍视频的智能手机。

 

凯文·阿什顿认为人类科技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究其原因,他认为不是因为人类本身的创造力越来越强,他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他认为是因为人类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了人类整体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提升。200万年前全世界范围内只有10万人口,第一把锹出现时是300万人口,文字出现时是1500万人口。而现在,全球人口的总和是75亿。

 

在人口数量方面,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优势。凯文·阿什顿指出,中国一方面人口基数非常大,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非常高。“我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有这么多的成功女性企业家。”他对着台下木兰汇的女企业家们说,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为所有人提供了创新创造的机会。

 

在下一个100年里,当人口从75亿增加到100亿的时候,科技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凯文·阿什顿认为人类将会进入物联网时代。

 

在20世纪,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但凯文·阿什顿指出,计算机里的数据都是人通过键盘敲进去的,这种数据的输入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变化太多,我们无法获得全部的真实的信息。为了获得真实世界的信息,我们不仅需要人,不仅需要计算机,还需要另外一种设备,这种设备就是传感器。传感器其实早就存在,但我们需要将传感器与互联网结合。此外,数据不仅仅是利用传感器自动输入计算机,同时也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实现自动分析。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的结合,自动捕获信息和自动分析信息并自动地做出决定,并以此来改变我们的世界,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物联网。

 

凯文·阿什顿以无人驾驶为例来阐释这种物联网。无人驾驶的车上有传感器,算法不停地计算摄像头所捕获的图片,然后做出决定,决定是刹车还是转向,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循环。这并不仅仅只是设想,其实已经有很多变成了现实的场景,比如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矿场里,就有许多无人驾驶的运货车在行驶。又比如,我们兜里的智能手机就已经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手机了,它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个物联网应用设备,它一般拥有8到10个连接互联网的传感器,比如摄像头、麦克风、指纹识别、温度感应、GPS等等。

 

过去的20世纪是个人电脑时代,这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全世界遥遥领先的科技大国,在高科技出口方面领先全球,但凯文·阿什顿指出,这个时代已经终结了。从2000年左右开始,物联网时代开启,事情发生了变化。在物联网技术领域里,中国是引领者,比如物联网技术最领先的研究中心在中国上海的复旦大学。也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其中很多都是和物联网相关的。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超过美国成功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出口国,而且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延续,而美国已经落在德国和韩国之后。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中国是这项技术的引领者,因此21世纪应该是中国的世纪。”凯文·阿什顿最后说。


值班编辑:张弘一

阅读9399
互联网 美国 中国 
举报0
关注漫谈互联网微信号:mthlw2016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漫谈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漫谈互联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漫谈互联网

微信号:mthlw2016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