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看完《犬之岛》,我只有一个想法:好想要个狗啊!

作者:果壳网 来源:果壳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4-23

如果狗染上了瘟疫,你会不会扔下他们以求自保?


《犬之岛》里的主人公小林∙阿塔里没有放弃,从五指岛到废弃岛,浑身伤痕,寻找自己的护卫犬点点。而被抛弃的犬族们,也没有放弃过忠诚的使命,为护卫主人而搏斗:就像护卫犬点点说的那样,“我能做到,用勇气,忠诚,还有友谊时刻保证他(阿塔里)的安全”。


狗狗与人之间的羁绊,是其他任何一种宠物无法达到的。因为某种意义上,狗就是我们一手创造出来的啊。


世上本没有狗

养的人多了,便成了狗

直至目前为止,分类学当中,并没有“狗”这个物种。我们所认识的狗,无论是大麦町大丹圣伯纳这种一人多高的超大型犬,又或者是吉娃娃西施约克夏梗这种超小型犬,都是狼(Canis lupus)的一个家养亚种

不同品种的狗,在体形、体态、毛色、个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图片:Mary Bloom, American Kennel Club / wiki commons

从狼变成狗的具体时间节点依然模糊,但现有的化石和生活遗迹记录都证明,至少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狗”就已经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了。

或许正如康拉德·洛伦兹在《狗的家世》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狼群(书中原文为“犲”)偶然发现了人类的聚集地,享用人类吃剩下来的猎物,替人类警戒夜间靠近的其他动物,逐渐与人类建立起了一种复杂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以说,狗从被驯化之初就是作为人类的同伴,而不是被视作工具或者食物。人类的文明和狗的历史可以说是谁也离不开谁。

狗的演化史。图片:the doting skeptic / wordpress


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狗

但是我们只有一种狗

在这一万多年的时间里,狗在外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与狼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更小的头骨、不那么巨大的犬齿和相对发达的臼齿、更长的消化道等等。这一些变化使得狗的习性从狼的专营肉食演变成了杂食偏肉食,也使得它们能够从淀粉质和素食性食材占多数的人类食物当中获得足够的营养。

这一口狗粮,可不是狼能够好好消化的。图片:the Jerusalem Post

但是时间还是有未能改变的事情,有很多人类能够轻松应付的食物对于它们来说还是剧毒(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巧克力),而且它们对于淀粉类的食物还是不能像人类一样应对自如。所以如果家中有饲养狗的话,建议还是考虑多投喂肉食和动物蛋白为主的食物吧。

随着人类的恶趣味审美需求和选育,狗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品种。现在我们的身边的狗有着从迷你(比如吉娃娃)到特大型(比如圣伯纳犬)的不同体型,也有着很多不同的作用,一般可以分为玩伴犬工作犬拽曳犬猎犬搜寻犬护卫犬牧犬等几大类别。

不同品种的狗狗们。图片:sabisblend.com.au

有趣的是,狗的品种的形成所需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短。这里举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例子——有意思的柯基。同时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点,我们请出了一位名气特别大的参照物——大不列颠的女王·超长待机·彩虹奶奶·老公退休我不退位·伊丽莎白二世。

1936年,年轻的伊丽莎白和她的父亲——即将登基大英帝国国王、印度皇帝的乔治六世,以及他们的两只威尔士柯基犬Dookie和Jane。图片:Lisa Sheridan / Studio Lisa

女王年轻的时候,人们饲养的柯基犬身体显得比较修长,吻部比较尖,眼睛显得没那么圆,三角形的耳朵相对也比较小,整体看起来还保留了很多“原始”的狗(狼)的特征。

现在的英国皇室家庭,以及伊丽莎白二世的威尔士柯基犬。图片:Madame Tussauds / Facebook

再来看看现在的柯基犬:体型变短了,吻部变圆了,眼睛变得更大更圆,变大了的耳朵也呈现出更加柔和的样子,整体变得更加可爱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人类的选育已经能使一种狗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么这一万多年的时间里,狗和狼之间的差异变得如此巨大也是情理之中了。

不过即使如此,长相和体型差异巨大的“各种”狗仍然不算是一个独立的种。说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提到生物学上的“种”的定义。

虽然狼、狗看上去差异颇大,但的确是同一个种下的成员。图片:the Atlantic

虽然现代生物学对于如何定位一个“种”经常还会存在很多争议(包括现在也有要将狗定为一个独立种的呼声),但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一个物种必须是能够在种内自由交配产生性状相对稳定的可育后代,并且与其他物种之间无法自由交配或无法产下可育后代的。简单来说就是与其他的物种之间应该要存在生殖隔离。然而狗却无法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是不同品种的狗之间虽然可以进行自由交配,但是它们产下的后代性状非常不稳定。如果我们让犬只自由繁殖的话,它们的后代(所谓的“杂种狗”)很快就会出现它们的祖先——狼的一系列性状,包括体型、毛色、体态上的变化。

图中的北印努伊特犬(Utonagan)是阿拉斯加雪橇犬、哈士奇和德国牧羊犬的后代——如果只是想要长得像狼的话,通过人工选育会更快。图片:youtube.com

第二,是狗仍然可以和狼进行交配,并且产下存活的、可育的后代。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交配的狼和狗体型不匹配的话,譬如狼×迷你犬,它们有可能会产下具有先天缺陷的、容易夭折的后代,但是大型犬×迷你犬同样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显然也不会把大型犬和迷你犬分别独立称为两个物种对吧?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不同品种的狗,但是本质上,我们还是只有一种狗,那就是——家狼。


Every dog has its day

既然狗和人类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人类的文明当中,狗自然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从东到西,我们在各类神话和传说故事当中也能看见不少“狗”的形象。从因为《西游记》中的精彩表现一炮而红的二郎神爱犬哮天犬,到因为《哈利·波特》的故事而翻红的地狱三头犬刻耳柏洛斯,再到日本流行的现代都市怪谈“人面犬”——狗,成为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哈利·波特》中的地狱三头犬Fluffy。图片:《哈利·波特》剧照

不过有件事情比较有趣,在西方流传下来的谚语中,“狗”的形象通常都是比较早中性或者正面的,比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lucky dog(幸运儿)”等;而在中国的俗语当中,狗却往往比较偏负面,比如:“鸡鸣狗盗”、“狗屎运”、“走狗”、“鹰犬”等。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与打猎在文化中的地位有相当大的关系。

对于西方文明而言,打猎虽早已不是食物的主要来源,但却一直是精英阶层的挚爱,他们认为打猎能够提升自己的作战能力。相应的,狗充当的角色便是打猎的同伴,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守护者。即便对于平民而言,狗也会是牲畜的看护人,一条表现出色的狗甚至可以直接提高一家人的生活水平。

收藏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的亚历山大大帝石棺上,有一组猎狮场景的浮雕。狮子脚下,两只猎犬正在勇敢地加入战斗。图片:humid fruit / wordpress

然而在以农耕为核心的中国,打猎一直入不了士大夫阶层的法眼,对于平民而言,打猎也非“正道”。狗更多的作用只是负责看家护院,甚至被视作祭祀的祭品或者“储备粮”。在对抗游牧民族的侵扰中,敌方(字面意义上的)鹰犬的努力工作,更是让狗的形象减分不少。


我们的名狗

可不止中华田园犬

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行动还是很诚实的,毕竟狗狗这么可爱,怎么可以不养狗。其实古人在养狗这方面可以说是造诣颇深,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华田园犬”,以及前些年被炒作很凶的“藏獒”,比较出名的中国特有犬类品种,还有下面这几种:

京巴 又称为北京狮子狗或者宫廷狮子狗,一种长毛、短鼻的小型犬。曾经是宫廷内流行的宠物犬种,个性温顺,攻击性低,是一种比较温顺的玩伴犬。因为毛发比较长所以怕热,相对也比较娇气,需要较多的照料。


图片:Lilly M / wiki commons

西施 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是从“狮子狗”传入英语之后再回传至我国时产生的误读。源于西藏地区的小型犬,曾经是寺庙中的喇嘛饲养的犬种,在隋唐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地区,也是宫廷常见的宠物犬之一。和其他长毛犬一样需要细心打理毛发。比起京巴犬要更为机警一些,性格也比较活泼。

图片:pixabay.com

中国细犬 很少有人提起,但实际上是我国最为著名的一种犬种——也是哮天犬艺术造型的原型。一种古老的狩猎犬种,体格修长而健壮,身上的毛发多为短硬毛,而双耳上有蓬松的软毛。奔跑速度惊人,有着很高的警惕性和领地意识,是一种很好的护卫犬。但由于对陌生人容易产生攻击性,而且运动量非常大,所不太适合在城市里面饲养。

图片:mrmodern.com

沙皮 原产于我国广东地区的犬种,以全身布满皮肤皱褶而闻名。曾经被作为斗犬饲养,但后来逐渐变为了玩伴犬。小时候的样子比较可爱,但由于皮肤的增生,长着长着就会长出一大堆皮褶来。性格比较温和,但一旦发怒也会有很强的攻击性。虽然是短毛犬,但是皮褶下比较容易长寄生虫,需要经常打理,否则光是气味问题就已经够难受的了……

图片:M. Peinado / wiki commons


松狮 原产于西藏地区的一种中型犬,以和沙皮狗类似的褶皱皮肤和温顺的性格而闻名,有着标志性的蓝紫色舌头。蓬松的毛发下藏着一副健壮的身体,甚至可以充当拽曳犬的角色。不过长毛+皮褶基本上就意味着皮肤病+气味,而且也不太喜欢炎热的环境。

图片:Томасина / wiki commons



《物种日历》还有

更多萌物,戳图看


你生日那天是什么物种?

长按二维码,去问问日历娘吧

阅读9138
举报0
关注果壳网微信号:guokr4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果壳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果壳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果壳网

微信号:guokr42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