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躺着听的音乐会,和“无用”的手作乐器展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26

大音希声


美术馆后街的77文化创意园,在“北京无用生活空间”的展厅大门之后,藏着一个幽暗的展区。展览空间里,灯的数量被有意减少,昏黄的亮光指引观看者,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古朴稚拙的展品之上。传统乐器的乐音在空间中回旋,如泣如诉。

这是设计师马可和她的“无用”团队精心策划的手作乐器展览,主题为“大音希声”,是“无用”系列公益展览的第8期。现场展出了鼓、埙、笛箫、簧等四类乐器,每一类都按地区、品类、时代等不同维度来呈现。展品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从世界其他国家远道而来的,光口簧琴就包括了十几个民族不同类别。而有的展品历史甚至超过7000年。

展区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鼓的悬挂展示空间,然后是埙、笛箫与簧的展台,最后一块区域则展现了这些乐器的制作工艺。

鼓的展区中,铜鼓、板鼓、萨满手鼓、拨浪鼓等不同种类的鼓被悬挂于空中,形态各异,高低错落,形成一个立体的展示空间。穿行其中,与粗旷的鼓面错身而过,仿佛感受到了这种乐器沉重的温度。

马可解释说,鼓的历史极为悠远,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崇拜自然,敬畏天地,鼓被用来祭祀,以声音跟天地连接。因此,它应该是悬在高位的。“鼓是天的声音。埙是来自于泥土的,是大地的声音。”

中间区域,角落里一树枯枝营造出静谧的氛围,埙、笛箫与簧在各自的展台上分别铺陈开来。参展的埙,有史前出土的彩绘红陶埙,也有三足陶响器,孔数不一,历史跨越千年。在形态上,有骷髅形,胡人面形、靴形,也有蠢萌的犬型、鱼型,反映出不同的审美趣味。

笛箫则展出了玉屏笛、洞箫、琴箫、曲笛、梆笛等多种门类,其中也有“无用”团队在调研中所寻访到的民间自制笛箫。例如来自贵州六枝苗族村落的三眼箫,调研团队用影像记录下了民间艺人杨德贵与夫人合奏的镜头,粗粝的手指挪移,箫声纯粹而动人。

展览中最小的民族乐器是口簧琴。“簧”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是彝族的“弄果”、僳僳族的“玛哥”、傣族的“拜”、景颇族的“掌共”……口簧琴也是少有的没有共鸣箱的乐器,通过指弹拨和舌头活动产生气息变化,从而发出不同的声音。

音乐终究是听觉的艺术。大部分乐器的简介旁边,都有一个小小的音频二维码,这也是展览的亮点。独立音乐人莫西子诗、欢庆、子枫,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等提供了借展支持以及部分乐器演奏的录音支持,让观者可以亲耳聆听到来自远古、来自偏远民族的声音。

心灵的按摩


“大音希声”手作乐器展,4月22日开展,展览时间为半年,持续到10月21日结束。4月21日,在“无用”12周年庆暨新展开幕活动上,“无用”团队还特别组织了一场“躺着听的音乐会”。

独立音乐人莫西子诗、欢庆、子枫来到现场,为观众演绎了一场传统音乐盛宴。他们演奏的乐器以参展的品类为主,乐声应和着少数民族特有的唱腔,还间或混入了虫鸣、溪流等自然声,听众们则躺在“无用”出品的手制月光垫上,在昏暗的光线中进入音乐的世界,获得全然的放松。

传统音乐是悦己的,可修身养性,能安抚人心。它就象一个无形的大手,把你包围了,笼罩了,像给我们做了一个心灵的按摩。因此,马可和她的团队设计了躺着聆听的方式,让听众拿出最放松的姿态,去接受传统音乐的洗礼。这是马可心中,人与音乐相通的最美好的方式。

马可非常热爱音乐。她曾经说,自己是吃书和音乐长大的。目前推出的公益手作乐器展,只是她计划中的第一期,此后还会有其他范畴的乐器展览陆续推出,最终组合成传统民间器乐的全貌。据马可介绍,首先选择这四种乐器,是因为它们诞生的时间早,借此可以追溯到人类最远古的声音。

“无用生活空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家园”“真味”和“展厅”,其中展厅专为呈现传统手工艺公益展览。在马可的带领下,“无用”旗下的民艺部承担展览的调研与执行工作。一期展览从调研到布展完成为期半年,一年办两期展览,目前已经连续做了四年共计8个展览。此前的主题有滩头木版年画、手作油纸伞、寻衣问道、百年鞋履等。展览是公益性的,免费向大众开放。近两年,一些中小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前来看展,让孩子们接触传统的民间手工艺。

很多人问马可一个问题,北京城中心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为什么要用将近40%的面积来做一个纯公益的的事情?她回答说,现代的年轻人使用的日常器物,大多是机械化生产的,他们很难有机会接触、观看、欣赏传统手工艺作品,而“传统手工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不希望传统手工艺从年轻人的视野里消失了。”同时,做传统手工艺公益展览,也与“无用”这家社会企业,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目标上相一致。


无用之用


早在2007年,马可首次参加巴黎时装周之时,她的“无用之土地”系列作品中独特的东方风格,就已为她在设计领域奠定了声望。

如今,马可将她的精力投入在“无用”这个品牌上。品牌旗下的服饰、生活器具和食品,都与传统手工艺人建立了合作,采用手工的方式制作而成。马可喜爱传统手工艺。她说,那些工艺对她有天然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她的特殊感受。

十多年以前,马可开始下乡,寻访手工艺制作者。那些传统的器物带给马可很大的震动。她说,“我觉得它们太好看了。商场或者超市里面的生活日用器物,都是工业的流水线生产的模具,每个都一模一样,特别的苍白无力。”

手艺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制作的器物,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日常所需,所以很舍得用材料。这些手工艺品,去除了功利性,呈现出跟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完全不同的朴实面貌。

同时,每一个手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乐器为例,天下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没有两棵一样的竹子,没有一模一样的竹节。手工制成的笛子,也都有各自的生命力。在马可看来,“手作的器物里面这种唯一性,就是它最大的魅力,使它充满了艺术性。”

这些年来,在手工艺人的探访当中,马可听到他们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你来这儿干嘛呀?”当马可表示她是为了手工艺而来的时候,手艺人常常不能理解。在他们看来,像土陶器、竹篓、油纸伞这样的手艺都太朴素了,老人家才用,孩子辈不用了,也不再学了。他们认为这些手艺是无用的。

但马可认为,这些恰恰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有时候,一个器物不再承担实际的功能,不等于它就没有价值。就像马可提出的“无用”的概念,它强调的,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没有用处,而是不带任何功利之心去全心投入做好一件事。

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音乐也是“无用”的。在调研中,马可发现传统音乐的听众越来越少,这令她很痛心。“很多古老的乐器,在历史的某些阶段就彻底的消亡了,到现在完全听不到了。这些经历了数千年能流传至今的乐器和音乐真是太不容易了,如果我们这一代人还不把它再传承下去,那可能在以后,我们就听不到这种来自远古的、民族音乐的声音了。”

“只有你感受到了它的美好,你才会去想怎么样去发展它,因为你不希望这个美好的东西消失。”马可也希望“无用生活空间”能作为“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一个纪念碑式的存在”,帮助那些被视作“无用”的美好文化,延续下去。

(图片由“无用”提供)


大家都在看这些

阅读8982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