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马伊琍的一条微博刷屏,原来我们一直在误伤孩子...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4-29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小树妈妈

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1



在超市排队等结账的时候,前面正好站着一对母子。


孩子大约4、5岁的模样,手里拿着一袋小饼干在玩,妈妈在一旁拿着手机,可能是在刷朋友圈。


孩子踮起脚尖,把饼干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努力保持着平衡,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你看我。”


妈妈抬头看了一眼,发出一声“嗯”,接着看手机。


孩子杂耍的小把戏没有了妈妈这个观众,脸上那种兴高采烈地骄傲神情,一下子也暗淡了下去。



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分享自己的乐趣,也希望把妈妈的注意力从手机拉回到自己的身上,想要获得更多的回应而已。


但孩子不知道,妈妈跟他并不是在一个频道上;妈妈也不知道,她的做法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容易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亲子关系。


2



其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极为寻常,很多父母可能都会跟孩子用这种回应方式。


前几天一个综艺节目里,黄圣依和儿子小安迪的相处过程中,就有不少类似的桥段。


最开始是安迪下车见到妈妈的时候,那时安迪的手好像是被车门夹到了,小家伙一直看着自己的手,连说了两次“我的手”“我的手”,但都被妈妈忽略掉了。



妈妈一直在按照自己的节奏问“累不累”“我给你准备了吃的”。



之后是妈妈看见水龙头的水流一直很小,在纠结应该怎么处理。


安迪看到妈妈的发箍,就开心的问:“妈妈,这个不是你的吗?”



还献宝式的把发箍戴在自己的头上,对着镜子做鬼脸,想让妈妈看看他。


可是妈妈还是在自己的节奏里,无视安迪的话,继续想着水流为什么这么小。



比较典型的一次是在妈妈给安迪做小米粥的时候,安迪可能是一个人等得有点无聊,就拿了一个玩具过来,把玩具顶在头上,兴致勃勃的跟妈妈说:“妈妈,你看我。”



妈妈很敷衍的看了一眼孩子,继续观察着小米粥。


安迪发现自己没有得到回应,继续说了几次“妈妈看我”,还走到前面去拍了拍妈妈,然而妈妈还是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图。


最后安迪失落的拿着玩偶离开厨房,小小的人儿,在那么大的房子里显得特别孤单。



不少人看完节目,会有一种黄圣依跟儿子不太熟的感觉。


造成这种疏离感的原因,跟妈妈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跟安迪相处,给安迪的是“无关反应型回应有不小的关系。


当安迪把玩偶顶在头上兴奋地想让妈妈看的时候,妈妈如果笑着说一句“好有意思啊”,那这可以算做是一个正向的积极的回应。


妈妈如果一句“玩偶应该等会玩儿,因为咱们要吃饭了”,那么这个可以算做一个负向的回应。


无论正向负向,至少妈妈眼睛里是看到了孩子的。


但如果妈妈始终不看孩子,自顾自忙自己的事情,给孩子的回应与孩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大关联,那孩子就很容易有被无视的感觉。


有句话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和忽略”,就类似这个意思。



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断的反复的确认才会坚固的


当他无论说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什么存在感的,自己是不被爱的。


用心理学的词汇讲,就叫做“存在性焦虑”,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无视的感觉,是约等于被抛弃的,对他们来说无比恐怖。


偶尔的几次被父母忽略,也许没什么关系,但经常性的被父母给予无关反应的回应,对孩子们心灵的伤害会非常大。


3



龙应台在她那本《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过4岁的安安在感到自己被无视时候的反应。


那时候弟弟刚刚出生,一些养育过两个以上孩子的父母们过来庆贺,通常会带两份礼物过来,给新生儿一份,给安安一份。


一些不曾做过父母或者只有独生儿女的父母们,就只会带一份给婴儿精心准备的礼物。


他们一进门就会走向婴儿床,热烈的赞赏小婴儿“看那睫毛,多长多浓密”“一生下来就这么多头发,多柔软”“看那小手,肥肥短短可爱死了”


老大安安远远看着,听着客人们对新生的弟弟的赞美,给弟弟送上各种礼物,看他们轮流抱着弟弟,自己却丝毫没有被注意到。


等客人走了,他就跑到小椅子上,困惑的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不停的看。


“妈妈,我的睫毛不长吗?”,“妈妈,我头发不软吗?”,“我的手不可爱吗?”



这只是被客人们无视的小孩,他已经感受到了失落、孤单并且开始了嫉妒和自我否定。


如果是被父母无视的小孩呢?他要怎么样才能认可自己,找到自己?


我们都说“人微言轻”,其实反过来也一样。


“言轻”,也就是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情,都不被重视的时候,自然也会认为自己是“人微”的,自己是没有什么话语权和被爱的权利的。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往往容易缺乏自信心,很难安静的独处,并且会很难与他人开展一段正常的亲密关系。


4



马伊琍也曾发微博反思自己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她说:


“我在愚蠢的独立育儿理念影响下,坚持在她睡着后,哪怕自己睡着了也会半夜醒来把她抱回小床,摸着小手隔栏而卧,只有在她生病时才彻夜让她睡在大床,以便随时掌握她的体温。


现在回想究竟在怕什么?怕她跟我们睡一张床就太依赖?怕这种依赖会破坏了孩子长大后的独立?


那时候的育儿理念多是从小训练独立啊延迟满足啊挫折教育啊,现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真相确实也是这样,孩子的大脑中,其实有个小剧场。



当他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他看着父母就会露出甜甜的笑容,父母看到孩子笑,就用笑容和亲吻回应他;或者他半夜醒来啼哭,父母马上能去拍一拍他,哄一哄他。


那他就会知道,自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是确确实实被深爱着的。


自己累了、饿了、困了,都有人照顾,他可以安全的活下去;


所以他会更有安全感,更能延时满足。


长大后这种积极的回应可以继续的话,孩子自然就会跟父母发展处很亲密的关系,即使有分离和矛盾,也能够顺利的解决。


如果在他做得合乎父母心思的时候,父母就回他笑,对他有回应,在他做的不合乎父母心思的时候,父母就面无表情,置之不理,那么他就会知道:


“自己只有做得好才会被爱,做得不好就不会被爱了”。


他会学会去练习展示一个受父母喜欢的,戴面具的,虚假的自己。



这种孩子往往内耗会非常大,喜欢自己跟自己较劲,过度在意别人的感受,活得很累又硬撑。


当孩子无论如何做也不会得到父母的回应,他就会被彻底击垮,这是比打骂更加严重的刑罚。


他会变得封闭、冷漠、不再期待回应,也不再期待亲密的关系,也许他会因此而变得独立、好带,但对父母来说,却绝对得不偿失。


5



我遇到过一位妈妈,跟她聊回应孩子这件事的时候,她说自己很苦恼,不知道应该怎样改变。


她家的孩子最初是爷爷奶奶帮着带,3岁后接到身边就变得特别粘人,连她上厕所都不让她关门,每天不停不停的找话题跟她和爸爸说话。


而她自己则是每天工作都累得够呛,想到回家还要回应孩子,心里就烦,感觉自己没时间也没精力。


她的话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微博上的小故事。


穷人问佛:我为什么穷?

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

穷人: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

佛说: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五种东西:

颜施:即微笑处事;

言施:鼓励赞美安慰的话;

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

眼施:善义眼光给予别人;

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



回应孩子,未必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那么耗时间。


只要父母用足够的时间和心思肯定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存在感、安全感得到了满足,她就不会一直缠着父母索要。


一直想得到爸爸妈妈注意的孩子,一定是他得到的注意和回应不够多。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女孩子如果在恋爱中一天给对方打十几个电话确认对方在哪里,跟谁在一起;那么很可能是这个男孩没有给女孩继续下去的信心。如果男孩一直很把女孩放在心上,经常说些甜言蜜语,双方的进展会更好。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不仅仅是养育者,也是他最离不开的人。


他必须确认父母会一直在他身边,并且永远爱他。


所以父母如果能够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回应,比如一个微笑,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敞开心扉表达一下你对孩子的爱,用关爱鼓励的眼神看着孩子,陪孩子读一会儿绘本,玩一会儿玩具,都比反复花时间告诉孩子“别来烦我”要有效得多。


父母能够真正被孩子需要的时间,并没有几年。


这几年中,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孩子会依赖,因为你给孩子什么样的回应,影响着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即可收听下方全部音频



- 小学生必背唐诗解读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

- 英文有声绘本 -







…………

- 中文有声绘本 -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



成长树
关注收听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唐诗解读


阅读8834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