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广西这一天」 “广西工匠”引领八桂大地“群星”闪耀

作者:广西新闻网 来源:广西新闻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5-02


致亲爱的网友粉丝

这一天,是昨日的热血与青春

这一天,已书写历史

这一天,正孕育未来

温暖与震憾

平凡或伟大

在回望里,我们分享

在期许中,我们铭记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独家原创栏目《广西这一天》,让我们跟随穿越甲子的记忆支点,触摸时代脉搏,感知未来路向。


今日推出第六期

“匠子了得”——“广西工匠”引领八桂大地“群星”闪耀


五一劳动节这一天是普天下劳动者的节日,

这一天在广西有许许多多

精益求精的基层劳动者,

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

用一年、五年,

甚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

挥洒汗水,勤恳如昔!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用聪明智慧推动着广西的发展。

他们是劳动者的模范,

是广西的脊梁!

他们都曾是行业内的普通员工,经过多年的磨炼与钻研才成为技艺超群的基层操作者,成为“广西工匠”,让更多的人看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在理想追求上锲而不舍的宝贵价值。“广西工匠”们在付出中实现了自身人生价值的提升,也让单位、行业、社会收获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一批又一批的匠人发挥劳模作用,传播工匠精神,带领新一代工匠实现创新、创业、创造。


这批“广西工匠”中,

无论是守着一口炉

苦心钻研31年的炼钢技能专家,

还是全国电焊技术能手,

都曾是行业内的普通员工,

经过多年的磨炼与钻研

才成为技艺超群的基层操作者,

成为“广西工匠”。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走近他们。


王全禄

完成250多项技术革新被誉为“活鲁班”

1956年、1978年、1979年,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先后9次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和参加“五一”及国庆观礼等活动。


上世纪70年代的王全禄。(图片由自治区总工会提供)

图片来源:2014年05月01日《南国早报》


王全禄1919年出生于湖南祁东一个贫农家庭,历任桂林市一建公司木材加工厂工人、班长、副厂长等职。自195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带领本厂职工用土办法设计制造和仿造出150多台木材加工机械,完成250多项技术革新,使所在厂木材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被誉为“活鲁班”。


来源:据2009年09月30日《南国早报》 


陈毅杰

“守炉”31年百炼成钢

守着那口“炉”,陈毅杰苦心钻研了31年,从黑发到白发;守着那口“炉”,他完成了60多个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创新前行;守着那口炉,他带出上千徒弟,传授技艺,传承精神。


陈毅杰(左)与炉长查看炼钢数据操作。

图片来源:2016年8月19日 柳州晚报(记者 范桢 黄蕊)


31年寒来暑往,和他一起进入转炉厂工作的“小伙伴”们早已纷纷离开,只有他一人依然守着这份外人看来又苦又累的活,几十年如一日琢磨着那口炉,琢磨着如何能炼出最好的钢。如今,经他手炼出的钢已经超过100万吨,相当于1998年整个柳钢转炉厂的炼钢量。


如今的柳钢转炉冶炼车间,从只有3座15吨的小转炉,发展到拥有8座120-150吨转炉的大车间,钢产量也从年30万吨增长到1000万吨。其间攻克的无数技术难题、生产难关,陈毅杰都一一亲历。在他负责参与的60余项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中,有近40个项目获奖,仅获奖项目就为柳钢直接创造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


5年前,转炉厂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毅杰创新工作室”,他先后为1000多位关键岗位职工进行各类技术讲座及技能培训。在他所带的徒弟中,8人成为炼钢技师和高级技师,多人在全国冶金行业炉长技术大赛中夺得好名次,50多名徒弟成为岗位上的技术骨干和生产标兵。如今,转炉厂超过90%的炉长都出自陈毅杰的门下。


来源:据2016年12月19日《广西日报》


杨似玉

侗乡“鲁班”风雨桥上写人生

杨似玉,是当时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月11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杨似玉在程阳八寨景区的自家工作坊内赶制“环形楼桥”模型。今年,他创新设计,耗时100余天自制一座造型独特的“环形楼桥”模型,完美演绎侗族楼桥营造的精湛技艺。该“环形楼桥”由一座拥有12个廊亭的环形风雨桥及一座高70厘米的中心鼓楼构成,模型整体直径95厘米,重量超百斤。(庞革平、吴练勋 )

图片来源:2016年06月11日人民网-广西频道


1997年,香港回归,杨似玉制作的同心桥模型被作为自治区政府的贺礼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这个投入了他全部心血的精良之作,光构件就有9800多件,最长的2.5米,最短的只有几毫米,桥顶小如米粒的瓦片多达10万多片,全由手工一刀一刀雕刻,整个桥体由榫接组成,没有一颗钉子,让人叹为观止。


从艺近50年,杨似玉佳作无数,粗略算来,先后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12座、鼓楼8座、大小凉亭30多座、风雨桥和鼓楼模型3000余座。他建造的鼓楼、花桥、寨门楼、侗戏台、水车、杆栏式木结构民居建筑,均系挑梁穿榫,不用一钉一铆却结构牢固、接合紧密,历经风雨而不散。 


杨似玉还开办“非遗”传习班并带徒实习。如今他的弟子中已有100余人成为木构建筑掌墨师,把手艺带到了湖南、贵州等地。


来源:据2016年12月20日《广西日报》


张海坚

用精湛技术保“一路平安” 

27年,经张海坚之手维修过的公交车辆近4万辆次,抢修过的公交车1.2万辆次,检验过的公交车1.5万辆次。张海坚先后获得“南宁市五一劳动奖章”“南宁市技术能手”等称号,又被评为首批“广西工匠”。


张海坚对检修公交车有着丰富的经验。

图片来源:2016年12月22日 南宁晚报


站在长25米、深1.2米的车槽里,张海坚借助手电筒的亮光,弓着背专心检查着待修公交车辆的每一个零部件,满是油污的蓝色工装被汗水浸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27年了,这是南宁公交公司保修分公司修理工张海坚每天工作的常态。27年里,经他维修、检测过的公交车辆,没有一辆发生中途坏车,没有一辆因维修质量问题致使营运一线驾驶员不满意。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是工友们眼中的公交车“急救医生”,乘驾人员口中的“公交保护神”。


多年来,张海坚所在的技术革新小组,参与的汽车维修技术革新8项、改造各种维修工具、机具5项,为企业开辟了绿色维修的新渠道,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据2016年12月21日《广西日报》


陈君龙

打磨一杆焊枪

1997年,19岁陈君龙成为石油六公司的一名焊接工。一次次攻坚克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陈君龙用近20年时光打磨的焊枪,为他赢得了“金牌焊工”的美誉。2008年,年仅30岁的陈君龙成为石油六公司高级焊接技能专家团队中最年轻“领头羊”。


陈君龙

图片来源: 2016年4月28日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记者支荣 摄


精湛的技艺让陈君龙名声在外,也有不少企业抛出重金薪酬的“橄榄枝”,但陈君龙一直不为所动,“人生有不同的追求,我觉得我的价值在这个集体、在这个岗位上。”


如今,陈君龙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带出更多的好徒弟,把自己的焊接绝活传授给更多的人。


近5年来,陈君龙和他工作室团队的成员四处奔波,现场指导100多次,培训焊工1500多人(次),所培训的焊工考试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他所培养焊工中,有40多人成为技师、高级技师、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广西和全国技术能手。


来源:据2016年12月22日《广西日报》


张仕经

出神入化的吊装巧匠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吊装队,大家都管张仕经叫“张果老”。不仅因为他德高望重,更因为他总是能出神入化地完成超高难度的吊装任务。出神入化的技艺,源自于32年时光的淬炼。32年来,张仕经主导完成了300多套次高难度的吊装任务,指挥吊装的大型设备总重量数以万吨计。他用一次次挑战不可能、一次次超越新高度,写就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传奇。


张仕经

图片来源: 2016年4月28日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记者支荣 摄


在国内起重界,“张果老”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主导完成了300多套次高难度的吊装任务,拿过十多项全国优秀吊装工程奖。2007年,他主导完成的大唐国际多伦煤化工项目碳三分离塔吊装工程,因主体重量达1800吨、高度达105米,被央视《新闻联播》称赞为“亚洲石化行业吊装难度最大的一次吊装”。2009年至今,张仕经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聘为“安装起重技能专家”。


张仕经的“匠气”不仅仅体现在高超的技艺上,更体现在这位“老师傅”对新知识的吸纳、对新技术的推动中。


32年来,他撰写的多篇吊装论文在比赛中获奖;他参与完成了多个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课题,其中“爬升式千斤顶”“液压顶升吊装系统吊装大型设备施工技术”等十几项技术创新都获得了国家和行业的工法认证和荣誉证书。


以张仕经名字命名的起重技能专家工作室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六建公司起重技能人才的孵化器,每年在这里进行培训交流的员工有200多人次。


来源:据2017年10月14日《广西日报》


除此之外,

在上世纪80-90年代

广西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曾荣获

“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时代楷模:



钟仕光:从事投递工作二十五年,投递邮件一千二百三十多万件无一差错。他曾荣获了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并授予“全国优秀投递员”称号。


来源:据1986年6月26日《广西日报》


蒋恒元: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劳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手工电弧接技术优秀选手。”荣获“南宁市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戴上广西建工系统劳动模范大红花;捧回金光灿灿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据1988年5月1日《广西日报》


范盛旭:红茂矿务局矿掘进三工区的生产班长、共产党员,1986年到1988年连续3年被评为矿务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被评为自治区煤炭系统劳动模范,198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据1989年8月22日《广西日报》  


冯继斌:研制成阻燃纱,减少或避免火灾造成的损失。生产出了合格的氨棉包芯纱,改装捻线机,又生产出氨棉合股线,填补了广西的一项空白,其中36号×2+70旦氨棉合股线荣获广西新产品成果三等奖。冯继斌,荣获桂林市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和广西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据1996年5月27日《广西日报》 



大家都爱看

✪ 

✪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潘晓明、李香莹

编辑:张晓微     实习生:陆冬妮

责任编辑:蒋晓伶

值班主任:叶焱焱

阅读9010
广西 
举报0
关注广西新闻网微信号:gh_cc382843f58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广西新闻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广西新闻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