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猝死前的11大征兆,知道了能救命!

作者:医学之声 来源:医学之声 公众号
分享到:

11-19


来源:好大夫在线    作者:薛亚军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劳逸结合,好好爱护自己!



近些年来,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都叫人不禁扼腕叹息!其实,猝死虽事发突然,但也有迹可循。



如果你正在从事这些行业,请务必注意劳逸结合,好好爱惜自己!


Tips:最容易猝死的行业TOP7(据网络统计)


● 网店店主(恨不得24小时守候你)


● IT程序猿(一天屁股不离座椅,精神高度紧张)


● 新媒体运营(工作日366天,小编咽了口吐沫)


● 广告人(加班狂人)


● 医生(白班夜班连轴转)


● 一线工人(体力劳累,经济压力大)


● 运动健将(超负荷的运动量)

……


一、10大“恶习”易引发猝死


不管你中了几个,请及时改掉!


1. 工作压力过大


精神压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药物无法缓解的。大多年轻的心梗患者,都长期从事着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精神高度紧张,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持续增高,引发局部血管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就像一张弓,弓弦长期绷紧,终有一天会“嘭”的一声断掉…


2. 久坐不动


长时间的久坐不动,会减缓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循环变慢,血回流到心脏也变得困难起来,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可能诱发血栓,增加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雾霾天还剧烈运动


雾霾天锻炼,或在车辆密集的路段跑步、骑车,会吸入很多PM2.5和尾气,再加上身体的剧烈运动,很容易引发心脏供血不足,诱使心脏病发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在环境较为清静、空气较为清新的地段进行锻炼。


4. 大便时太用力


便便时,突然发力,会使得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避免大便时的突然发力,以减少意外的发生。


5. 重口味(吃的太咸、太甜)


口味过重会升高血压,同时还会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6. 心情抑郁,长期睡眠不足


坏情绪和失眠常常同时存在。坏情绪是心脏的大敌,心情抑郁或焦虑的人通常睡眠质量会很差,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健康非常不利。所以熬夜(长期的睡眠不足)也是心梗的一大帮凶,大家要记住好睡眠不仅是好的睡眠质量,还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


7. 抽烟(包括二手烟)、喝酒


烟中的焦油等有害成分可使血管发生痉挛,而一氧化碳也会降低血液的携氧能力,造成心肌缺氧。所以,长期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比常人高很多。


大量饮酒可能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对于长期酗酒的人而言,酒精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心衰。


8. 纵欲过度


适度、愉悦的性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但放纵的性欲也是危险的。在过度兴奋时,心血管会突然收缩痉挛,造成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心脏病。


9. 暴饮暴食,不爱运动


人吃的太饱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因此流入心脑的血液会大幅度减少。所以,对于本身供血不足的人而言,一顿饱餐很容易诱发心梗、脑梗。另外,如果长期暴饮暴食+不爱运动,脂肪会越积越多,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质斑块,如果正好长在心脑血管上,就很危险了。


10. 吸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也是极高的。


二、猝死前的11大征兆,千万要留意!


提前知道能救命!


Tips:心梗的前兆,有4个症状!


● 近期突然出现频繁胸闷,且症状变得严重


● 频繁的心慌(心跳过快)


● 晕厥持续几秒钟后,不能自行恢复


● 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


Tips:脑梗的前兆,7个突然反常的身体现象!


● 突然头部眩晕,走路不稳


● 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


● 突然出现的视物模糊(眼前一片黑)


● 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 突然吐字不清或口角歪斜、流口水


● 突然不能讲话或者听不懂别人讲话


● 突然身体软弱无力或活动不灵


时间就是生命!早发现至关重要,不要在去不去医院的纠结踌躇中遗憾终生。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上述症状,记住7个字!去医院刻不容缓!



医生建议


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利于保持正常体重、增强心肺功能。饮食方面一定要做到三餐要准时,7分饱即可,别忘多喝水,可以避免因血液黏度增加而导致的血栓形成。


- END -


/ 相关阅读 /

·


/ 推荐阅读 

·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 !


阅读8798
举报0
关注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医学之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医学之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医学之声

微信号:vom12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