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三色事件背后,我最想质疑这一点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11-3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312 篇文章

本文图片皆来自网络。

作者:非非马,而立之年赴英学电影,曾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为斜杠青年,创业/专栏作者/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本文来自:非非马( ID:feifeima-uk )。


在公众尚未从携程亲子园虐童案的惊悸中恢复时,“红黄蓝”案件因击穿了民众的心理安全感底线,引发了海啸般的舆论风暴。很快,警方公布了第二阶段调查结果:“医生爷爷”、“医生叔叔”被警方认定系造谣,但打针、喂药等虐童行为被证实,当事老师被刑拘。

 

此次被多位家长指控的红黄蓝连锁幼儿园品牌,早前就有两例在案前科。从案发比例来看,发生在中国幼托机构、幼儿园的虐童案,远不是孤例。


BBC中文网刊登的“盘点中国近年十宗严重幼儿园虐童事件”,堪称刷新人的三观和想象力。

 

因此,这绝不是仅仅能用个别老师没人性、个别幼儿园管理与监管不利来解答的现象。

 

它是一个有问题的生态与系统下的产物。

 

法律不完善,教师缺素质,机构缺监管,企业缺责任,供需严重失衡,政府投入远远不够,都并非单点问题,而是系统性问题。

 

而这个有问题的系统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又是什么?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及做了一些相关访问调查之后,我想说,最根源最核心的关键点,还是观念与认知的问题 — 从国家层面到个体层面,我们其实都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真正重视学前教育,并没有真正认知到学前教育究竟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多重要,对未来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有多巨大。很多人在观念上,甚至是有盲区与误区的 — 早教么,不主要就是解决个带孩子和讲一些基本小常识的问题。



从国家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分配,到幼师地位的整体偏低,到小家庭内的让老人带孩子、保姆带孩子普遍成风,都是这一落后观念下的产物。

 

认知的高度、广度、深度,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对一个国家,也同样。

 

改进决策,尤其是做出能优化系统的结构性改变,而不是如今这种“打补丁”式的改变,首先要挑战和改变的,是认知。这也是我写作本文最想呼吁的点。



幼儿园频繁出事,追责时首先容易想到的,就是批判目前幼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其中又以私立幼儿园的幼教资质问题更为严重

 

在我们读者群的讨论中,不乏这样的声音


Angela说,据她在师范学院当老师的表弟讲,很多学生都是中考失利才去读的幼教。读者fie说,她很多不读高中的同学都去读职校,然后当幼师了。由此,很多人觉得幼师的整体素质是偏低的。



怎么说呢,我完全理解大家的反应。但我觉得需要分清的一点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学历水平,甚至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不能与学历之间直接划等号。但不可否认,学历、文化知识水平,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第二,一个人的人品,对孩子的爱,与一个人的学历并无关。因此,我不同意在分析幼师素质问题时,仅仅、或者首先从读幼师的学生在中学时代、或者高中时代成绩不够优异才去上了幼师,就去对其整体素质做一个判断。这对幼师学院培养出来的大批幼师人才不甚公平,看人也缺乏发展的眼光。

 

但是,我们的确也要承认,我们的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在通过考试制度筛选人才时,的确将“幼师”分配在了一个十分下游的位置

 

这背后是什么认知呢?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教育专家们,乃至社会都认为从事学前教育的教育者,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文化素质。尽管,他们在这两年的文件里、口号里、学术研究论文里都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

 


那么,目前我国幼师师资整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全国幼儿教师学历主要集中在专科水平,占总数的56.37%。而在广大县镇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毕业及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幼师比城市占更大比例。高学历幼师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上海70%的幼师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成为全国幼师学历最高的城市。

 

2016年,全国超过70%的幼儿园教师未评职称,其中最高的地区江西达到了86%。很多民办、农村幼儿园教师连教师资格都未能确认,更无从谈起评定职称的资格。

 

一个真的重视学前教育的国家,不会是这样的景象。



学前教育虽然在教育孩子的知识层面上而言,难度的确很低,但是它其实牵涉到儿童心理学、儿童行为认知与分析,儿童教育与智力开发,儿童营养学、健康学等各种专业知识,是一个专业程度很高的职业,远非是“带带孩子这么简单”。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普遍意义上反对父母将孩子丢给老人或者保姆带的原因。

 

但是显然,“幼师”在我国从上到下的认知里,都并没有被置于它该在的地位。无论是从师资的教育培养,还是幼师的社会地位,还是其工资收入而言。甚至,很多幼师自己都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足够的价值感与自我认同感。

 

本来,在目前的系统下,培养一个幼师比培养一个医生与律师便宜、也看似容易多了,最后幼师的收入、社会地位,也就会相应地低。这是互相联系的。

 

在红黄蓝案件发生后,小薛給我发了她朋友圈里一位幼师朋友的“吐槽”。

 

这位朋友的幼师朋友瑞,在连续加班了两个月之后,从幼儿园领到了三千多元的收入。起初,她很欢欣鼓舞,因为这比她之前两千多元的收入高了不少。几天后,她得知,那三千多是两个月一起的收入

 

还不如一个普通保姆的收入高。

 

根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幼师的薪酬水平相比较于平均水平低10%至30%。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2016届“幼儿与学前教育”的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04元,比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低872元;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从事“幼儿与学前教育”的,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06元,比全国高职高专平均水平低893元。


收入低,也成为“幼师行业”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留不住人才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幼师们抱怨最多的一条。

 

毕竟,谁都要吃饭。对孩子们源源不断地付出爱,是需要夯实的现实基础的。

 


小薛现在辞职在家准备重新考本科,辞职前她在一家公办园当幼师,有编制,每月收入2800元。那么,当地私立园,尤其是贵族幼儿园的教师收入会不会高些?并没有。小薛在福建某城市,她实习阶段几乎呆过了市里所有的好幼儿园。她呆过的一个贵族幼儿园,那儿的老师平均收入2000元每月,而每个幼儿每月交的学费是2万元。

 

收入两千元的老师,教学费两万元的孩子。

 

我问她,那这贵族幼儿园到底“贵”在什么地方呢?显然肯定不是“贵”在老师。

 

小薛告诉我,主要是硬件、伙食,还有外教等。比如园区特别气派,设施齐全,每个教室有钢琴,伙食也好,还有教英语的外教。

 


只是,真正实施教育的核心“软实力”配置,却被压缩到了最低限。毕竟,从外表,家长们也一眼看不出老师们的素质有多大差别,而教室、钢琴和外教都是最直观的。

 

“办园的老板都是资本家,要赚钱的。”

 

不能说小薛介绍的情况一定代表了全国普遍现象,但至少它有一定的代表性。

 

幼师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被重视,甚至还在资本的压力下,被无限挤压。于是,我们看到,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机构们纷纷赚了钱,比如“红黄蓝”在高速扩张下甚至在美股上市了,但是承担教育职责的老师们却收入被压缩得低于平均收入水平10-30%。

 


这合理吗?

 

据BBC中文网报道,在英国,根据英格兰政府2017年的规定,幼教教师工资平均年薪最低不得低于1.8万英镑,平均年薪大约在1.8到3万多英镑之间。1.8万英镑大致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生起薪水平,3万镑则比英国目前平均年薪略高,且员工必须享有政府规定的和企业规定的员工假期等福利(一年平均带薪假期长达28天)。

 

保障幼师收入与福利的背后,是政府、行业及全社会对幼师这个职业重要性的充分认知。

 

如果我们的认知里,仅仅把幼师等同于有一定专业知识,主要是在特定场所集体带孩子的一个工作,那么我们在做教育资源分配、社会薪酬体系设计时,都不会给予重视和相应的倾斜。



与低收入形成反差的是,幼师的平均工作时间长(平均在8-10小时,22.14%的幼师表示,工作时间超过了10小时 — 来源新华网)、压力大。

 

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做过一个专题调查,2016年我国幼儿园教职工为381.8万人,师生比约为1:12,离1:7的标准配比目标相差近一倍。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中国幼师都是超负荷工作的,而这也必然影响她们的工作质量,甚至心理。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幼师中出现明显倦怠倾向的人数达一半以上,具体表现为疲惫不堪(88.5%)、担心出事(86.7%)、焦躁不安(65.9%)和经常只想一个人呆着什么话也不说(65.6%)。调查还指出,因幼儿园老师心理问题而发生的虐待、体罚儿童的现象多次出现,关注幼师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是的,保证幼师不超负荷工作(具体说就是师生配比,英国的上限标准是,2岁以下幼儿,一名老师最多看护3人;2岁到3岁幼儿,一名老师最多看护4人;3岁到5岁幼儿,一名老师最多看护8人),定期疏导幼师的心理健康,在英国是硬规定。

 

但是这在中国,目前处于纸面上的“理论”阶段。

 

你能指望一个自己心情都经常不好、对职业产生了很大倦怠的老师,每天开心愉快地照顾好你的孩子?

 

小薛告诉我,她的前同事中,职业倦怠极其普遍。那样的收入水平与地位,她们最初哪怕还有对这个行业的热爱,现在也更多只把这当作一个糊口的工作。凶孩子、吼孩子的事情的确经常发生,毕竟小孩子确实很难搞,老师难免会急,一些特别顽皮的孩子甚至还会欺负老师。

 

“只能说老师也是人,也会情绪失控。学前行业就是熬。”

 

监控镜头会防止很多体罚行为的发生,但阻止不了口头的训斥。

 

幼师的工作职责,除了教育,还包括照看。

 

小薛自己是铁了心的放弃了公立园的正式编制辞职的,她不想干幼师。一是因为她自认并非 贤妻良母型的人,对事无巨细的幼师工作,从心理上排斥。二是她心里有自己的追求,想读一个好的本科,学英语做翻译。三则是因为每月收入也的确低,2800元。

 

而最重要的,她不喜欢那个工作环境,她身边的同事基本都是女性,“格局小,事情多”,而绝大部分人都放弃了职业规划与上进心,进入这个行业也基本不是出于对学前教育的热忱与喜爱,只是因为找不到收入更好、更稳定的工作 — 公立园有编制的幼师,其稳定性是最大的吸引力。

 

小薛说,她身边很多选择幼师的女孩子,都是冲着稳定性、一年两假,相对好嫁人选择的这行。所以她们一旦解决了工作问题,思维的重心很多都放在嫁人、家庭上了。

 

这样的职业空间和环境,她真心觉得逼仄,充满窒息感。

 

我们看到,幼师的收入低、工作超负荷、压力大,但职业发展前途、社会晋升通道 ,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系里都没有得到保障

 

这些都阻碍着那些真正对早期教育有热忱的人进入这个行业。生存,体面的生存,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低于均线的工资,超过均线的工作时间和压力,低矮的职业天花板,这,如何吸引优质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

 

优秀人才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人才竞争不充分,让那些低素质工作者有了滥竽充数,并且长期滞留在系统内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虐童的几率与隐患。



中国的学前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进园难、进园贵,被无数媒体报道过。即便是在现有的幼儿园里,幼师也是紧缺的。所以,才会有很多私立幼儿园招聘幼教人员时,根本不提资格证的要求,因为能招到人就不错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低素质的劳动者意味着更低的人力成本,这是想控制运营成本的雇佣者们所“乐见”的。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学前教育专题评估报告》显示,全国无证幼师占比平均达到22%,在农村地区更严重,高达44%

 

小薛告诉我,“现在学前教育就业是春风,这几年缺人缺到,没有面试。拿福建举例,好些的城市,厦门、福州有面试,她所在的城市,基本没有面试。”

 

一个存在巨大缺口的行业,一个存在巨大缺口的职业,吸引了大量的资本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却没有大批的人才涌进,这正常吗?

 

即便是在目前的资质准入门槛下(相对较低),考幼师资格证也并不难,也就是说短期内培养幼师人才不是没有渠道,按小薛的说法,“能背熟两本书就可以了。”

 

还是这个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太低。在今天这个时代,收入和收入上升前景,是决定一个职业吸引力的核心因素。

 

然而,幼师的普遍收入低,却并不完全是一个市场行为。

 


任何一个行业的薪资水准,都有一个被社会/市场普遍接纳的标准。后来兴起的私立幼儿园会参照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公立幼儿园内幼师的标准,而公立园的幼师收入,却早就从他们被考试制度调整进入职业幼师学院、师范学院时,从国家划拨学前教育经费时,就埋下了伏笔。

 

老实说,我国政府目前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仍是远远不足的。而这背后是,仍然有待提高的观念 — 真正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据来自“学前教育研究”官网的《中国学前教育大事记(1949~2010年)》,1996年3月,国家教委才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确定了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

 

2012年2月12日,教育部才研究制定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作为一个行业管理政策,它的出台无疑是严重滞后于发展的

 

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预算从2010年开始(节点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才有了比较大的增涨。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 年)》的推动下,2011年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才超过了教育总投入的2%。2015年这个比例达到了3.5%。

 

这个比例有多低呢?

 

据《人民政协报》2015年3月的一篇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张雪曾指出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处于我国财政结构的最边缘”。“中国0-6岁儿童多达1.3亿,而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过去十年间维持在0.03%-0.05%之间。”报道称,目前欧盟国家的学前教育经费占其GDP的比重为0.5%,相当于我国的10倍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我国的儿童人口基数要远远大于这些欧盟国家。



据我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官网查阅的相关信息数据,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了较大提高,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约为7.21%,但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45.29%占比,仍然很低。

 

重视程度仍不够一方面是造成经费不足,而经费不足则造成了供需失衡、幼师普遍收入低、管理监督成本投入匮乏,相关机构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不重视也带来了相关立法的滞后,幼教改革的滞后 — 目前监管责任主体不清晰,教育系统内缺乏清晰、完善可执行的督导机制。

 

足够重视,就会投入足够预算,优先解决系统中存在的结构化问题。

 

我国私立幼儿园的兴办与崛起,远早于2015年。但直到这一年,教育法中才删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直到2017年9月1日,随着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式施行,民办教育的合法性和营利性才在法律上获得正式认可。

 

而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公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早在2014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已达66.4%,已占比过半。据经济观察网报道,2016年,全国私立幼儿园市场的营收规模已达近1500亿元。

 

应当肯定相关管理法规、政策完善上的发展和进步,但我们更要承认,它目前仍是滞后于现实发展的。



要减少、甚至杜绝幼儿园虐童案,不仅仅是要站在一个个点上,强调比如:老师应该提高素质,园方应该加强监管,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与督导,法律上应该尽快完善 — 比如中国直到2015年才订下“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目前尚无单独的儿童保护法,更要看到背后的观念问题。

 

有了认知,才能影响决策,才能影响行为。

 

改善中国的学前教育现状,需要自上而下,需要从政府到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包括对从业者的尊重,提高其自我尊重和职业价值认同。



针对最突出的比如幼师收入低于社会均线的问题,政府完全可以参照英国的做法设立一个“幼师行业最低收入标准”,尤其是针对私立园。

 

根据北大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这两年大举进入幼教产业的“资本”,很多都不是拥有专业的教育知识背景,“而是一种纯资本行动,并且形成连锁型的办学模式。”

 

考虑到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完全依赖市场作为调节杠杆是不合适的。它需要政府做一定的积极干预,在管理上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我的师妹静正在筹划进军早教产业,她说,“我一直不赞成把教育纯粹当成一盘生意来做,做教育一定要有情怀和格局,不能太看重资本和市场。”我很同意。

 


这是观念层面上,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不论是做什么教育,早期的还是初级的、高等的,教育产业都不该完全等同于“生意”,它因其承载的重大社会责任,有其特殊性,理应被区别对待。

 

静说,当她看到红黄蓝那些财务数据显示出的铺那么大摊子,就觉得它已经偏离了做教育本身。


“它被资本绑架了。教育和开餐饮连锁店不同,后者可以通过集中采购、中央厨房在规模中获得收益,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非常依赖教师的素质,一味扩大规模赚钱,而压低幼儿园最核心的教师的收入,会直接伤害教育的品质。试想一线城市三五千月薪能过怎样的生活,谁会全心投入面对30个小朋友?”

 

静慨叹现在人太浮躁,她做投资的朋友听说她要做这行,首先的反应是问她融资打算,祝早日上市云云。“我说暂时不融资,扎扎实实做一个再说,想像手工作坊一样做教育,可这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求上进。”但是,静更相信的是,在这波二胎红利下,用心做教育一定也会赚钱,“何必急吼吼不顾吃相!”

 

二胎红利、政策的放宽,必然会带来幼教产业市场的繁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与规范更要跟得上。这才是真正的重视与远见。

 

一个高速扩张的市场,最怕的就是严重滞后、失序的管理。

 

而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问题也理应得到同样、甚至更多的重视。



幼无所育、童年缺乏关爱所导致的种种问题,比如有可能导致长大后出现反社会的倾向和犯罪行为,都还没被人们充分意识到。

 

等这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长大成人、走上社会之后,潜藏的问题、矛盾会被充分暴露。

 

所以,别以为这和城市里生活的孩子们无关。城市的里孩子,迟早与他们相逢。可能是餐馆、可能是小区的停车场、可能是办公楼的门卫入口处。

 

所以,当我们在为自己在城市里的孩子奋力发声、争取权益保护时,别忘了,还有这些留守儿童同样需要关注。当然,那将是另一个很沉重的话题。



在后台发送“非非马”,即可看到作者在奴隶社会发过的文章合集。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阅读9343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