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零分上大学,台湾教育走向“菲律宾化”

作者:观察者网 来源:观察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11-30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滨哥哥

一个写文章的程序猿,政治观察者,知乎ID:不爱鸡汤的滨哥哥


台湾高等教育又改革了,力度之大,让不少媒体惊呼“零分也能上大学了”!

因为修改了新的课纲,为了配合新课纲的实施,台湾又进行了新的教育改革。从2019年开始,音乐、美术、体育的专业术科学校可以选择不参考学测的成绩,学生即可报名申请大学。

以往学测必须考五个科目,以五个科目的成绩作为高校招生的考量,而从2018年开始放宽要求,学生不必考五科,变成最多选四科,甚至一科的成绩。按照台湾“招联会”的意思,这是考虑到为学生减轻压力,让偏才的学生可以不“勉强”自己成为全才。

而这一举措,也让媒体纷纷担忧私校为了招生,而不惜钻漏洞,让学生即便零分也可以上大学,使得台湾的高校进一步“学店化”。台大副教务长张耀文更是直言“招联会”这项决定将导致学生素质完全没管控,对台湾竞争力将是灾难。


为何免学测


其实台大副教务长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自然,对于台湾前段班的高校如台大而言,即便放宽了这个标准,他们依然能招收到学习成绩前列的学生。学生们为了考入台湾第一学府,自然会拼尽全力考满四科。

然而,对于那些排在中后段的高校,特别是那些面临招生问题的私人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这意味着这些学校在招生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以更少的招生要求来录取学生。

而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甚至低下的学生,在人人都上大学的情况下,自然会为了尽可能上大学而选择那些只需要一两门学测成绩的高校。以此,形成了一个负面的循环,让台湾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体退步。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一步降低学生考入高校的要求呢?难道是真的为学生减负吗?

当然不是。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大学,台湾的高等教育在20多年前开始教育改革,这对台湾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时过境迁,在少子化的影响之下,衍生出了众多的后遗症,很多职业学校纷纷升等变成大学,导致到了2017年,台湾的高校已经到了172所之多。

而人口是台湾三分之一的香港,高校也不过才八所而已,连台湾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却在国际排名上稳稳跑在台湾前面。有很多私立大学把学生当成是摇钱树,学用严重脱节,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也不断下降。

在少子化的冲击之下,台湾众多学校特别是私人学校都面临着严重的招生不足问题。数据显示,2017年录取率比去年低0.19%。大学考试入学分发委员会指出,此次高校招生缺额为3488人,创下8年来新高。

近5年大学招生名额及录取人数连年下滑,已连续3年跌破5万人,今年的缺额人数更比去年大增18%。多达16所高校的261个系所产生缺额,整体缺额率7.9%,其中有7所高校缺额率超过50%,也创下指考招生史上最高纪录。

在2016年两岸关系恶化之前,为解决学生来源短缺危机,台湾高校招收短期来台就学的大陆研修生,这也成为了不少台校增加财务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学位生与交换生的名额有限,然而招收大陆研修生则没有总量管制,即只要两校有签约,陆生几乎是申请就过关。

更重要的是,研修生要自付学费及住宿的高额费用。2010年福建省推出了“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其中包含“3+1”专班计划,每年派送陆生来台研修1年。而这一年里的大陆研修生在台就学期间的费用全部都给了台湾高校,为台湾高校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如今两岸关系陷入僵局,据悉今年赴台的大陆研修生人数可能只剩下1/3。

在这种情况之下,台湾高校将目光瞄向了东南亚学生,配合政策改往“南向”招生。但是由于语言及风俗习惯差异问题,东南亚学生赴台进修的愿望并不强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台湾进一步放宽对学生招生的要求,让学生更轻松考入高校,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台湾高校“没有”退场机制


面对这少子化与大学招生困难问题,台湾在2013年就提出了要进行大学退场机制。“大学退场机制”包括了“限期辅导改善”、“学校停办”、“土地处理”、“学校法人转型(合并、改办或解散)”4阶段,一旦启动机制,若持续无法改善,经营不善的私校可能在7个月至1年内“退场”。可是退场机制年年在喊,大学的数量却不断上升,到2017年就已经高达172所高校,真正进行了退场的,不过两所而已。

上场容易下场难,大多数的高校根本不愿意进行降格改制,招不到学生,往往就改系名专业名重新招生。对于高校而言,一旦降格为专科,怎么可能还招收得到学生呢?很多退场机制都往往沦为好听的口号而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更何况高校退场还涉及到了私校校产和土地利益等实际的利益。

台湾现行的“私大转型退场条例”中明确规范,高等教育是公共财产。私立大学每年都接受台湾“教育部”的奖助和补助,退场后,学校的资产就必须变为公用,不可能再成为私校董事会谋利的工具。

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可能会有私校校董放着可以招生谋利的“肥肉”不吃,而主动推出呢?对于私校校董而言,兴建大学有补助可以拿,若学生人数多,学校附近发展出大学商圈,校地更会随着升值。因此台湾私校董事大多采取拖字诀,想尽办法榨干学校最后的剩余价值,也因此牺牲掉教学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高校退场机制”,反而在少子化的冲击之下,私校的校董们还要继续建大学,招不到学生就改系,在改系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自然是“求助于”执政者以获取政府的支持了。

那么,免学测的政策出来,自然就不奇怪了。


传说中的七分大学生


20多年来的广设大学与多元入学,让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普及教育,客观上对于促进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大有裨益。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不注意,就会变成矫枉过正。很多的教育机构完全不具备升等的条件,就在广设大学的浪潮下由大专变成学院,学院再变成大学。

泛滥的大学创造出了两岸闻名的“七分大学生”梗:2008年大学考试入学发榜后发现,全台湾最低录取分数是立德大学资源环境系7.69分,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即可上榜。

而当年,全台湾有84000名考生填报志愿,高校的招生名额为85000,造成了100%录取效果,而英文入学考试不足10分进入英语系学习的学生也比比皆是,因而七分上大学也就毫不意外了。

甚至教改也变成了政客捆绑选票的工具。陈水扁在2000年选举的时候就大开支票,承诺当选后会实现“一县市一大学”。当选后,为了兑现支票,宜兰技术学院、联合技术学院、台东师范学院、台南师范学院纷纷改制为宜兰大学、联合大学、台东大学及台南大学。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认为,广设大学是大家相互欺骗,“家长喜欢小孩念大学,民意代表投其所好设立大学,政治人物为了振兴地方消费去找更多学生来,也在偏乡设大学,大家都在互相欺骗。”


教职系统的崩溃,值得警惕


台湾高校的泛滥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是大学高中化,研究生大学化,人才素质渐趋低落。二是学用落差日渐增大,一方面是台湾企事业单位闹起“人才荒”,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像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交通大学这些前端的高校不愁没有优质的学生及产出,然而众多的普通大学,特别是一些私校在设置系科的时候,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放弃基础学科,一窝蜂地设置餐饮、旅游等系,结果学生“毕业找不到事,企业找不到人”。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台湾,大学设立这么多的餐饮科系。

台湾的大学密度已经全球最高,高中入大学升学率逼近98%,文凭严重贬值之外,更使技术职业教育崩盘,造成台湾竞争力的悲剧。据统计,到2016年年底,全台湾大专以上学历者共867万人,其中拥有大学学历者已达到506万,占全台湾总人口数近1/4,这导致了高学历完全不再稀有。

人人能上大学,就意味着大学学历不再重要。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出来,空有大学的学历,知识与技能却严重不足,加上台湾能提供的白领工作职位有限,因此导致将近有四成的毕业生,只能从事不用大学学历的工作,毕业出来跟普通清洁工拿一样的22K新台币工资也就不足为奇,但这又何尝不是高等教育的浪费呢?

台湾1111人力银行2016年调查报告显示,具有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因为具备一门技术,其起薪已经超过了具有大学学历的上班族。然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些毕业只能拿22K的大学生们,其身上还背负这数十万新台币的学业贷款,却做着与专科生甚至高中生一样的工作。

于是为了更加好找工作,只好推迟毕业,继续读研究生,再继续读博士生。据台湾“教育部”统计,有四成的大学生想要念研究所,以至于推高研究所泛滥现象,进行新一轮的“学历竞赛”。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了同样陷入大学泛滥的菲律宾,菲律宾有大约650所高等院校。菲佣大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学、财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部分菲佣还持有护士、医师或教师执照。

而如今台湾在面临高学历低薪的就业环境之下,也不得不选择到大陆、香港、澳洲、新加坡去当台劳谋职。菲佣与台劳远离家乡的最大因素,无外乎还是因为低薪问题。

所以,这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个警示与教训。台湾现如今的高等教育政策是饮鸩止渴式的自残,学校为了多招生多赚钱,不断降低招生的门槛,导致台湾高校的学历不断贬值,从而台湾整个教职系统的全面失衡。然而,这些对于执政者或者校董们而言,面对的问题无非就是:到底是关大学好还是0分上大学好。

因此对于校长们来说,当然是0分上大学好呀。毕竟面临就业问题的,不是他们。

猜你喜欢

针对近期北京两起热点事件,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这样表态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转载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8861
大学 台湾 菲律宾 
举报0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号:guanchac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观察者网

微信号:guanchac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