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君子和小人的十条标准

作者:杜云生 来源:杜云生 公众号
分享到:

11-29

君子和小人的十条标准
来源:网络

(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能听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话语,倒底何谓君子?何谓小人?能给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在多数。


我们做人、教育影响别人,都应该朝着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远小人。


那么,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区分呢?孔子告诉我们十条标准。


第一,看胸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惧不安。


心胸的宽广与否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之一,而心胸是否宽广并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后天的培养与自身的努力。


孔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的胸襟宽广,对人宽容,没有仇怨。小人的心里时常有鬼,永远惴惴不安。


第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结党营私。


孔子说过: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实生活中,关键是如何用好“制度反腐”这把利剑来规范“一把手”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看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


君子明白大义,最终能成就自己的私利,小人只懂私利,最终失去的是自己的大义。


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现实世界中,又有多少人能如此而为呢?



第四,看是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相反。


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但如果是不合道义的,君子一定不会为虎作伥。


第五,看言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


当然,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要做到“和而不同”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一个“刺头”的雅号而成为圈内不受欢迎的人。


第六,看气质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义: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主要看气质”。君子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丧事情绪低。这是人之本性,无可厚非。而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唯有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适度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七,看志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


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第八,看追求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恋念仁义道德,小人恋念田宅乡土;君子恋念法令制度,小人恋念小恩小惠。


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如果你自然与君子存在差距,不妨这么想:对我等平民百姓而言,做君子也好,为小人也罢,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一个守法诚信与知足常乐的公民。


第九,看人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而小人则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则永远不会有进步。


第十,看抉择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


阅读2
举报0
关注杜云生微信号:duyunsir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杜云生”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杜云生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杜云生

微信号:duyunsir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