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今年最多好演员参加的综艺,却是在一起讲国宝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12-05


话说——看央视综艺再看其他综艺,有一种满级神装大佬屠新手村的感觉——这事儿,已经是不少观众的共识了。


这不,这两天又有一部央视三套的节目火了,那就是《国家宝藏》


口碑好到什么程度呢?


上周末仅仅播出第一期,豆瓣就高达9.3分;甚至还被不少观众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



说实在的,这节目的主题乍一看还挺无聊的。


毕竟这个名字就怎么听就像科教频道老掉牙的文物纪录片,不是说类似的节目不好看,但显然不是容易被当今受众所接受的综艺类型。


但《国家宝藏》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从外到里都显得特别不一样。



首先是节目形式。


《国家宝藏》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牵头,用了两年的时间筹划的节目。



对,就是那个给故宫开了淘宝店,用一卷胶带撸空你钱包的单霁翔院长;也是哪个前段时间因为毒舌段子,而风靡微博的单口相声大师单霁翔院长。



而与他携手的,是上海、南京、湖南、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辽宁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长,海报上也都是实打实的大佬范儿。



最近正赶上故宫建成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准备联合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次盛大的特展。


要说咱们普通人逛博物馆可都是文物多到眼花缭乱,可这次却要求每个博物馆只能有一件藏品入主特展,这让各位馆长伤透了脑筋:哪个文物都是宝贝,到底选哪个好呢?



于是,他们准备搞一场文物界的国家级选秀


选手是下面这些美轮美奂的真·国家宝藏 ↓↓↓



而选秀的赛制则是——每一期节目由各个博物馆选出三件镇馆之宝,每件宝藏都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去讲其背后的故事。最终观众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一件,代表各自省份参加展览。


这就不得不提节目的另一个亮点,27位国宝守护人了。


讲真,最近各个综艺节目的明星阵容真是一个比一个强大,《国家宝藏》也请到了张国立、王刚、王凯、李晨、梁家辉、段奕宏、何炅、马苏、刘涛、雷佳音、秦海璐……等一众明星。



和隔壁某地方台的节目一样,来的几乎都是响当当的大腕,可这次他们却不是来撕逼的,而是还原国宝背后的故事。


简单地来说:用舞台剧的形式给大家演出了这件国宝是怎么完成的,经历了什么。


看着秦海璐在台上边独白边流泪 ↓↓↓



段奕宏饰演的勾践深情激荡,有点儿像国宝版《演员的诞生》?






主持人张国立老师最喜欢强调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们是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而已。



年轻,在在刚刚播出的第一期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第一场角逐在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国宝中展开,国宝守护人分别是李晨、王凯和梁家辉。



尤其是王凯演绎的乾隆与瓷母的故事,可以说是承包了整期节目的笑点。


众所周知,乾隆这个皇帝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名其名曰喜欢某位画家和诗人,就在前人的字画上(毫不克制地)为他题字,为他写诗,为他疯狂盖大戳 ↓↓↓



以及把皇阿玛雍正钟爱的素雅瓷器风格,变成各种东北花被单般的农家乐审美风格。



因此江湖人称:爱新觉罗·牛皮癣·弘历。



节目也没有放过这个吐槽的机会,生生把王凯这part拍成了一部《乾隆农家乐审美吐槽大会》


回到两百余年前的乾隆年间,天生喜欢花哨的乾隆爷烧制出了一个名为「瓷母」的大花瓶,又名各色釉彩大瓶(可以说十分简单粗暴了)。


瓷母的工艺可谓是十分复杂, 集17种花色与一身;但外观,显然是不怎么有气质的那一种,大家感受哈 ↓↓↓ 一首《浮夸》送给乾隆。



连当年的陶瓷艺术家唐英都看不下去了:一种瓶子上17个花色,有些过了吧?


奈何当年的乾隆就是沉迷于此,整日不翻牌子,只翻图纸,致力于搞出个大花瓶的皇上并不care:就是要过!就是要花!就是要炫!



乾小四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 什么你说不好看?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大家怎么就理解不了我的审美呢?


看来只有我的爱豆——王羲之、黄公望这样的艺术大家能懂我了。




唐英一听这话就更害怕了:别提这茬了。万岁爷折腾一个瓶子也就罢了,要是让前人知道你还毁了人家的字画,估计得气到诈尸。


@英小六


然后,节目组就真的让王羲之和黄公望「活」了过来。


当乾隆在梦中梦到了他们,还没等开口问瓶子的事儿呢,王羲之就开口了:你看你把我的《快雪时晴帖》糟蹋成什么鬼样子了,盖几十枚章就算了,还题了七十多处字……



好端端的书法作品,正中央被你乾小四批注上一个「神」字是闹哪样?老子的魏晋风骨怎么吸了你这么个粉!



王凯简直可以说是用尽了毕生词汇替乾隆挽尊,然而中二弘历依然中二,解释道:我是想让后世人更好看懂你的作品。


话还没完,大画家黄公望就出现了:得了吧,一个《富春山居图》被你提了55处字,还创下了世界纪录,难不成老夫的画那么晦涩难懂?



两位爱豆把乾隆噎的哑口无言,不提画的事儿了,咱还是看大花瓶的图纸吧:真的不好看吗?



结果王羲之&黄公望:……告辞了朋友,老夫的双眼仿佛置身天府之国——太辣了!做成这样,你家里人知道吗???



乾隆:巴不得让我爹知道呢?皇阿玛要是在世,肯定会支持我的!



蓝后……雍正就又从鹅紫的梦里冒了出来:闭嘴,荒唐,太丑了!我没有你酱婶儿的鹅紫!



于是,三位高级审美的前辈转着圈对委屈巴巴的乾隆进行了一番集体diss:这么丑的瓷母,你就不怕后人说你浮夸炫技么?(心疼乾小四三秒钟,爱豆老爹都嫌弃)



乾隆倒是丝毫不动摇:我就是在炫,我炫的是景德镇的匠人,炫的是大清的盛世!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是啊,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物质与文化巅峰的帝王,乾隆一辈子顺风顺水,人家要的就是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feel。


更何况虽然审美堪忧,但绝对没人可以否定瓷母的工艺。整个器物从上到下依次运用了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集合了从宋代到清代17种最具代表性的釉彩。


正如王凯的介绍:可以说,任何一种都是扛把子,更别提集合到一个瓶子上了。



故宫讲解员张甡也介绍了瓷母的完工难度——17种釉彩脾气各不相同,有高温、有低温,做瓷的方法和上色方法也不一样,大概也就0.23%的成功率



可见,虽然外观常有人吐槽,但瓷母在中国文物史上的意义绝对是不容置疑的。


能与瓷母同场竞技的,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


比如两个月前轰动故宫的《千里江山图》,为了一睹它的真容,每天都有上万名爱好者跑去故宫瞻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它的出现。



这幅画的厉害之处一是在,长。我们之前最熟悉的画卷莫过于《清明上河图》,可《千里江山图》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


整幅图上都是北宋的山水,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更震撼的是,至今已过去千年时间,可它依然璀璨夺目。即便放在今天来看,还是很细腻,颜色还是很纯正 ↓↓↓ 当它被投放在了现场的大屏幕中,所有观众都被震撼了。



据中央美院的冯海涛教授说,这幅画卷需要画五遍方能成就:第一遍水墨粉本,第二遍点染赭石色,第三遍绿色,第四遍叠加绿色,第五遍青色


每一道颜料都是极尽名贵,上等的阿胶、绿松石、孔雀石、千年的贝母化石。还专门请到了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仇庆年先生,在现场细致地研磨颜料,把《千里江山图》背后细致的工艺完全呈现了出来。



另一个故宫博物院的候选宝贝,则是有着「大秦帝国东方红」之称的石鼓



这是十只篆刻着718个文字的花岗石(现存327个),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上面的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乃篆书之祖,也有人说是今天汉字的「祖宗」


一字抵万金,因此在历史上逢战乱即丢失,但至今还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也被称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讲真,灰溜溜的几块大石头,外观没有书画璀璨,也没有瓷母夺人眼球。石鼓这种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文物,不经过介绍可真是不懂它的珍贵。


于是节目组找来了影帝梁家辉,去介绍石鼓背后的故事。影帝说话虽然带着满满的港味,但儒雅的气质可以说是非常适合《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了。


25年前,当他来故宫拍《垂帘听政》时,就十分喜欢故宫。有一次拍戏的时候,他穿着一身龙袍,走到太和殿外的城楼上,发现月亮映衬着故宫的剪影。


那时候他就在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节目里的那一幕,梁家辉站在故宫逆着阳光电影质感满满,他说自己是真的把故宫当成家的。


这也是他自告奋勇,介绍石鼓的原因:石鼓诞生于陕西,语言虽然和香港差别很大,但石鼓上刻着的汉字却把中国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说粤语的香港人,也能理解陕西故事,或许就是国宝们存在的最大意义。




在一片好评之中,也有不少专业文物爱好者提出了质疑。


比如对史实的考据不够严谨,李晨饰演的宋徽宗,服饰却错用明清龙袍(下图右为宋徽宗画像);



比如穿越的情节,难免显得太过戏谑;


再比如,像著名人文艺术博主@螺旋真理所说,整个节目走的大众路线,而避开了对器物本身的深入研究,让核心爱好者感觉信息量太少,浅尝辄止。



不过,一方面《国家宝藏》定位毕竟是个综艺节目,专业程度本身就没有纪录片那么高;


另一方面,节目组的定位是「让国宝和年轻人对话」,用意是吸引更多对文物完全没有了解的普通观众,让大家先喜欢上文物,整体是大众科普向而不是钻研向。


正如这位文博届的知乎网友@李乐然所说:此前由于专业性过高,文物一直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因此《国家宝藏》把它做成了中国第一档博物馆主题的综艺,让观众有了接触的机会就十分宝贵,可以说是瑕不掩瑜了。


作为一个文博人,在听到央视要布局文博主题的综艺时,心情简直像过年一般,因为这个行业由于其专业性高,向来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一般人很难触及一分德感觉。 播出当晚,文博人都奔走疾呼。


看过之后,应该说瑕不掩瑜。这个节目的定位应是大众科普性质的栏目,并不是专业的学术探讨平台,旨在向普通群众传达文物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况且这仅仅是第一期,此后还可以精进。



我们希望之后节目在专业度上能做得更好,但也不能否定其用通俗的语言、轻松的形式带领普通大众接触国宝的意义。


比如第一集,很多粉丝其实是奔着明星去的,但在看完节目后却纷纷发出感叹——


本来想摸王凯的,结果却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然请了几十位明星,可明星的风头并没有盖过国宝们反而,他们对国宝的态度十分敬重,正如张国立形容好友王刚的话——


他脱了鞋,对着曾侯乙编钟深深鞠躬,几乎是爬进博物馆看藏品的。



再加上除了明星,节目组还专门请来了那些默默守候在国宝背后的奉献者


比如传统国画颜料制作又脏又累,73岁的仇庆年先生坚持了50多年。无奈无人传承,还在现场拜托观众向他介绍好的颜料原材料。




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故宫大总管梁金生先生的故事,链接戳 → 故宫文物大总管:一家五代都是故宫的人 掌管180万余件国宝


他任职于故宫文物管理处,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到他,一家五代都就职于这里。



爷爷梁廷炜曾在1933年,参与过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搬迁。走遍了中国,上百万件故宫文物却无一丢失,保证了抗日战争期间的文物安全。



梁金生老爷子则继承了家庭的传统,花7年的时候,清点了故宫186万件文物,每一个都是他的宝贝。


再比如,有着「陶瓷馆问不倒」之称的故宫讲解员张甡,其实是国外名校研究生,因为热爱文物,回国自愿当起了讲解员。


高大帅气的声影博得了不少游客的喜爱,跟神奇的是,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他都熟稔于心,不管游客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难不倒他。



志愿者团队里除了张甡这样的小伙子,还有六七十岁的北京大爷大妈,本身就喜爱文博知识,退了休更是自学钻研,至今已经在故宫讲解了上千小时。



还有因为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迷上故宫的高校研究生 ↓↓↓



有老一辈的传承也有新鲜血液,每一位讲述自己与故宫的故事时都眼含热爱,正如张国立对讲解员们的评价:如果他不是真爱,说不到这样一个程度。



从兢兢业业的故宫志愿者,到漫山遍地采矿的颜料传承人,再到战火中辗转护送文物的家族……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国宝们如今的绚丽。


它们守护的不只是文物,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直言:


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


显然,他也是这么做的。


这两年,从风靡一时的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各种脑洞打开的故宫周边,故宫每一次的放飞自我都能圈到一批粉。


这其实是胶带啦



这其中自然是年轻人居多,单霁翔介绍:最近三年,故宫30岁以下游客的比重达到了七成。因此他一直拒绝抬高故宫票价,因为很多喜爱文物的学生是付不起高昂门票的。


这次的《国家宝藏》显然也是这个目的。


央视专门把节目上传到了B站,目前播出的第一集就有8000多条弹幕 ↓↓↓ 



说到底,这些国宝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财产,可本来就对文物有兴趣,并且懂行的观众还是少数。


而这档节目选择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不再是隔着玻璃通过文字,就变得异常生动;


连平时异常神秘的院长们,都愿意出现在镜头前弘扬传统文化。虽然一位位都略显紧张,但足以看出他们的诚意。



很多观众都被节目里那些为文物守护做出贡献的人而感动,也让一些即将失传的工艺有一个传播的途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中。


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所说,修复文物的老师傅们大多已经五六十岁,此前由于缺乏了解,少有年轻人愿意研究文物相关的工作。


2017年,却有超过15000名大学毕业生报名要到故宫修文物


或许也回归到了节目的初衷:我们总觉得国宝离自己很远,可——


宝藏为物,文化为神,而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发扬者,于千百年前的人是,于今日之你我亦如此。


正如主题曲中所唱: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


作为普通的观众,就算没有那个本事投身文物研究和保护事业,有这么一个机会接触到那些国宝的故事,了解到它们背后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不失为一件幸事吧。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愚昧女德 | 演员诞生 | 佛系青年 | 北京清退

催泪神作 | 童真作文 | 惋惜神剧 | 抬杠是病


阅读9604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