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识味 | 还记得超霸立波糖吗?恭喜你暴露年龄了

作者: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5-05

老早底的那些上海零食,

那些和零食紧紧捆绑的过去的故事,

你还记得吗?




“小时候发烧了就能吃啊,所以说起来,都还有点期盼发烧呢。”

“黄桃味道我最欢喜了。不过那个广口瓶撬起来真是麻烦。”

在第一食品商店,过去专门有一个罐头柜台,供应各种各样的水果罐头。

80后上海小囡对于非本土生长的水果,如樱桃、荔枝、黄桃等,最初的认知就来自于此。

水果罐头的记忆,深深地刻在80后的脑海里。

但是假如你去问90后,他们对此却毫无认知。

代际的沟壑就那么明显地横亘在那里。

所以,如果再不抓紧写写老早底的上海零食,那些关于零食甜的咸的酸的油腻的清淡的……美好记忆就要遗落在历史长河中了。




何培荣、范本善的工作分配下来的时候,周围人羡慕得不得了。

弄堂里从小看他们长大的张家姆妈、李家姆妈事体就托过来了:

“到辰光,好点的喜糖帮我买买。”

他们分配到的工作是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做营业员,到岗时间分别是1977年和1979年。

彼时,被上海人习惯称为“食品公司”的食品一店,格局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一进门,正中摆放的是糖果柜台。

那时,糖果是零食中的重头戏,有几百个品种。

大白兔、话梅糖

以及花生牛轧糖

一直是明星产品


上海人爱买什锦糖。何培荣的记性很好,对当时各种包装的什锦糖价格如数家珍。

全部是土蜡纸包装的硬糖和软糖,卖1块2一斤;

全部玻璃纸包的硬糖,1块4一斤;

一半玻璃纸一半土蜡纸包装的软糖,1块6一斤;

全部是玻璃纸的软糖,2块4一斤。“这种拿出去最上台面。”他说。

我们曾采访过的“吃货爷叔”张之麟()对什锦糖有深刻的印象。

“我工作第一个月拿工资,是17块8角6。”

“我去食品一店买了点什锦糖,买的全部是玻璃纸包装的,一下子用掉2块多,拿去送到大姑妈家。”

“那时大姑妈的婆婆还在世,她吃了我送去的糖说:‘我活到这个年纪,还能吃到利利(张之麟父亲的小名)小儿子的糖,真的老开心哦。’”

什锦糖在上海人的社交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结婚,分发给亲朋好友每人8粒糖。

家里有插队落户的子女,父母一定会在行李袋里塞进一袋糖果。

而春节更是一个需要排队买什锦糖的时期。

因为每家每户的台子上都会摆上一盘糖果,寓意“甜甜美美”。

亲友来拜年时,分发给大家吃。有小孩来,更是会直接抓一把塞进他的口袋。

春节时期买糖果,总是竭尽全力买自己能负担的最贵的那种,否则拿出去“不好看”。

而精明的上海主妇,瞥一眼桌子上的糖,就能对这家人家境遇好不好,知晓一二。

糖果中还有一些明星产品,何培荣和范本善一一举例,比如大白兔奶糖、花生牛轧糖、话梅糖等。

这些糖给了上海小囡一个甜蜜的童年,还给了他们趣味。

1981年出生的邱珈记得,她妈妈最喜欢用花生牛轧糖的糖纸,给她折跳舞的小人。

至于收藏糖纸,谁在童年里没做过这件事呢?

大大泡泡糖

几乎每个人

小时候都吃过


等到1980年代中后期,何培荣记得有一种糖果卖得疯得不得了。

那是上海一家食品公司生产的夹心糖,有桃子、菠萝、草莓、荔枝等口味。

“这是一种硬糖,但是当中有一点软乎乎的夹心。每天我们出100箱货,大家都像抢一样地来买。”

范本善补充说:“喔喔、佳佳和金丝猴的奶糖也曾风靡一时,但绝对没有夹心糖‘疯’。”

邱珈甚至还记得夹心糖的包装:“黄色底色绿色图案的是桃子糖,白色底色红色图案的是荔枝糖。”

她觉得这糖当时就像硬通货一样。

每天早上出门前,她口袋里装上几粒。

进了幼儿园,就开始从保安叔叔分发到老师、小朋友。

“这糖很难买。我们楼下邻居是食品店的营业员,所以才买得到这种糖。”

混入糖果队伍的还有一种特别的食品——泡泡糖。

最早的那种,细细长长,油纸包装,3分钱一支。后来,大大泡泡糖又流行了很长一阵。

小朋友在学校里吃大大泡泡糖是很时髦的事情。它的特点就如它的名字一样简单粗暴——能吹出很大的泡泡。

综艺节目《奇葩说》里的辩手傅首尔在一次辩论中回忆了小时候拥有大大泡泡糖的故事:

“1989年,大大泡泡糖很流行,可是家里条件不好,没钱给我买零食。”

“我只能对同学说:你嚼过的泡泡糖可以给我再嚼嚼吗?”

“后来我小姨给我买了一盒……”说到这里,傅首尔眼角闪着泪光。

在食物匮乏、经济拮据的年代,孩子对零食会有特别的记忆。

同时附着在零食身上的,是对于某一个人的温情。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人曾给我买过一种特别的零食。




作为80后,都有那么一个时刻,突然恍然大悟:原来,我以前吃的都是假巧克力啊!

这个时刻发生在1990年代,进口巧克力品牌进入中国之后。

当德芙、好时、吉百利等出现在食品柜台的时候,人们一抢而光。

细细品味之后会说:哦,原来巧克力是这种味道,噶滑,牛奶味道噶重。

在“真”巧克力出现之前,1970年代,食品一店的柜台里也有巧克力卖。

那是一大块裸装的,像薄形石板一样,要买多少,营业员“啪嗒”敲一块下来。

后来,巧克力出了一些新花样,有金币巧克力,花生、元宝、鸡蛋形状的巧克力。

小朋友们春节去亲戚家做客,口袋里被塞上几颗金币巧克力,可是会高兴上好一阵的。

现在回忆起来,这种巧克力口感很差。邱珈形容:“味如嚼蜡,吃起来像烂糊泥一样。”

她的童年倒是有关于巧克力美好的记忆:“上海儿童食品厂出的巧克力口碑很好。”

“我记得有一款叫Aroma的巧克力,当中拗断,会看到里面的花生酱。”

“后来当我吃到健达缤纷乐的时候,心想,它们不就是同一种类吗?”

在进口巧克力出现之前,还有一种巧克力产品大热,那就是红色包装的麦丽素。

麦丽素

红色包装

多年未变


几乎每个80后都吃过这一款里面充满真空微孔的麦芽糊精、外面包裹着巧克力的零食。

范本善说:“麦丽素的热度持续了好几年,那时‘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很长。”

只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随着国际品牌涌入市场,现在人们买巧克力“挑剔”了。

“大家门槛精了,买巧克力会看代可可脂含量。有些人追求健康,会买黑巧力吃。”

“不过总的来说,糖果巧克力所占的销售比例下降了很多。”

“除了情人节的时候,高档巧克力销量会有个明显上升。其它时候,销量都一般。”何培荣介绍说。




糖果销量下降并非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情况。

早在1988年2月6日,《解放日报》上就刊登过一篇文章,指出上海人的零食口味在变。

当时,记者在淮海路一家食品店看到,最繁忙的是炒货蜜饯柜台。

顾客里三层、外三层,瓜子、蜜饯、钞票此起彼落。与此相反,糖果柜台问津者寥寥。

上海五香豆厂的话梅瓜子、黄埭瓜子,闸北炒货厂的佳梅瓜子、乌龙瓜子,好吃来炒货食品厂的酱油瓜子等,都成了消费者争购的热门货。

而蜜饯中,又以广东、福建生产的小包装芒果、话梅、加应子、陈皮等最为好销。

“蜜饯,女同志比较喜欢。在蜜饯中,苏式、广式话梅,加应子算高档产品,橄榄、桃板、杨梅算低档一点。”

“橄榄又分拷扁橄榄、卫生橄榄、化皮橄榄等好几种。”

“刚开始卖是一个个纸包包好,5毛一包或一元一包。后来觉得纸袋容易污染产品,就改成用塑料袋装。”

“记得90年代,‘吃不厌’桃板流行过一段时间。”范本善说。

桃板

又称“桃片”

是一款传统蜜饯


“吃不厌”桃板邱珈是记得的。

她还记得无花果丝,小小的一包放在课桌里,可以吃上很久。另外还有王中王话梅、佳宝芒果干。

而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款清凉话梅。

“我记得这种话梅只有星火日夜商店有卖,2元一包,最初是在电视广告里看到的。”

“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说,妈妈觉得这种话梅很贵。但因为我爱吃,所以她常常帮我去买。”

现在第一食品商店的炒货柜台,种类非常丰富,有开心果、碧根果、小核桃、松子、榛子、巴西松子……

而时间倒回30多年前,炒货品种很少,只有奶油瓜子、话梅瓜子、花生这几种。

有一年,出来了一种叫“鱼皮花生”的零食,松脆又好吃,好卖得不得了。

去年,食品一店的采购看到一种鱼皮花生,带着怀旧的想法把它引入店里,居然又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

不少顾客边买边说:“这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




在食物供不应求的年代,上海的饼干也是有名的。

梳打饼干,万年青,动物饼干,华夫饼干,杏元饼干,甚至是压缩饼干。

这些饼干被装在插队落户的上海青年的行李袋里,陪伴他们在异乡度过想家的日子。

华夫饼干有两种,原味和巧克力口味,卖3元一斤。

何培荣记得,食品一店一个星期才放一次货,大排长队。工作人员常常被熟人相托,帮忙买点。

还有一种需要排队购买的零食是猪肉铺的边角料。

整片的猪肉铺价格贵,买起来要考虑考虑。

边角料价格便宜不少,味道还更入味,受到了讲究实惠的上海人喜爱。

和猪肉铺常常成对出现的是牛肉干。

范本善介绍说,采芝斋的散装牛肉干当年名气很响。后来,立丰锡纸包装的牛肉粒抢占了更受欢迎的位置。

猪肉脯、牛肉干都是休闲食品中高档的品种,鸭胗肝与之地位相当。

鸭胗肝

价格不便宜

属于“高档零食”


稻香村的鸭胗肝用纸袋包装,完整一只,卖4元,是零食中的奢侈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里条件好点的人家才会去买来尝尝;

或者是“轧朋友”的时候,去看电影或逛公园,小伙子买来哄女朋友开心的。

等到女朋友被哄开心,“毛脚女婿”好上门了,一只奶油蛋糕是必不可少的。

奶油蛋糕

曾是走亲访友

必备的礼品


春节前,何培荣、范本善忙着卖奶油蛋糕,一刻不停。

“这是过年做人客必备的东西。蛋糕送来,再送出去,一只蛋糕会一路转下去,直到最后变得‘梆梆硬’。”




和一般人的零食记忆集中在食品商店不同,邱珈的记忆更多停留在十六铺的副食品批发市场和电视广告中。

“我小时候住在黄浦区。那时,我们一幢楼里的人都会去十六铺的批发市场批发零食。”

“楼里所有的小朋友都吃一样的东西,流行什么就吃什么,比如火腿肠、上好佳。”

“还有一种油炸的大波浪土豆片,特别好吃,和现在的薯片都不一样。”

“有一次和朋友交流到土豆片,她推荐,在她老家贵州,有一种土豆片味道很好。我淘宝买来,发现和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道差不多。”

邱珈的父母是舍得在吃上花钱的人,也并没有控制孩子零食的数量。

所以,当她在电视广告中看到清凉话梅的广告,即使父母觉得贵,还是会为她去买。

超霸立波糖

刚入口时

有种“酸爽”的感觉


诱人的广告还包括:游泳池边,一个人突然掉入水里,水花喷射如爆炸一般,那是超霸立波糖;

忍不住就哼出歌来的魔音“给你包申丰巧克力,给大家尝一尝”;

会有“大大超人”出现的大大泡泡糖……

除了广告,一些产品开始用别的方式来吸引小朋友。

让邱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她初三那一年,新推出的奇宝小矮人饼干有一个营销策略:

集齐6个饼干包装袋寄到指定地点,就能参与抽奖。

“那时其实是应该注重营养饮食的时候,但我为了抽奖,每天中午都吃饼干。“

”最后寄去6份,中了4个奖。我记得中考某一门考试考完,我就骑上自行车领奖去了。”

当食品公司开始通过广告和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消费的时候,零食的历史其实已经走入了另一个阶段:

供不应求的时代结束了,本土产品和外来产品百花齐放。

就像策展人施韩涛所说:“我们能策划的只能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上海摄影作品展。”

“因为到2000年代,拍照的人太多了,作品也太多了。”

同样,1990年代中期以后,肯定还有不少零食流行一时。

但由于数量过于庞杂,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不少80后都记得,第一食品商店过去专门有一个罐头柜台,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水果罐头。

水果罐头

曾经在

发烧时才能吃到


上海小囡对于非本土生长的水果,如樱桃、荔枝、黄桃等,最初的认知就来自于此。

因为那时,在上海能买到的新鲜水果并不多。

而且天冷之后,连零星的几样都没有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靠水果罐头来解馋。

这个记忆深深刻在80后的脑海中,

你,有关于零食的私家历史吗?


- END -





更多“识味上海”故事,点击下方图片




 写稿子:顾筝/ 画图画:二黑/

编稿子:韩小妮/写毛笔:杨  卓/

制图:杨卓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推荐阅读


这个中年男子打了一个未成年人,却被网友们视为英雄...究竟怎么回事?

胎儿没心跳,为给女友打胎,男子干出如此蠢事!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恶心!肚子里“养”了上万颗黑色虫卵,就因吃了它!很多人都爱

清洁工阿姨拿出600万拯救破产公司?段子还是真事?

好物 | 真正靠谱的防晒衣,应该是这样的


来源|转载请注明新闻晨报(shxwcb)

编辑|李媛颖


记得给晨报君加油点


阅读8529
举报0
关注新闻晨报微信号:shxwc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闻晨报

微信号:shxwc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