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东莞、苏州、郑州……这些新一线城市因何崛起? | 今晚直播

作者:吴晓波频道 来源:吴晓波频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5-10

点击上图▲参与直播

原价39元 今日优惠价29.9元

3期精华报告+1期大咖解读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4月末,吴晓波频道晓报告推出了一份专题报告,解读了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通过交通、商业、娱乐、餐饮、网购等多方面告诉你关于城市的细节。

 

在这份晓报告中,不少数据和结论引发大家的讨论。

1.关于新一线城市:苏州、郑州、东莞因何崛起,优势在哪儿?

 

2.关于区域经济:东北衰落不可挽回?西部崛起带来哪些机会?

 

3.关于三四五线城市:数据太少,看不出城市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小巴邀请了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她将从榜单设定者的角度来分析从数据背后看到的中国城市发展变化,同时在线解答大家关于城市排行的疑惑。


主讲人:沈从乐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

连续三年发布

《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用大数据解读中国城市格局


点击按钮▼进入直播

(晓报告直播吴晓波频道会员可免费观看)


 

这三年,新一线城市榜单有哪些变化?

 

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所在的《第一财经周刊》率先提出了新一线城市这个概念。我们想要通过数据寻找那些最有可能成为下一批一线城市的中国城市——并且这种寻找不是传统的借助城市宏观统计数据的分析,而是着眼于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切身感受,更看重工商业的繁荣对城市的推动力。

 

于是,我们连续三年,通过对数据的计算,评出了每一年的15个新一线城市。



对比榜单可以发现,新一线城市的头部位次在3年中都很少有变化,成都和杭州连续排名一二,而在这个梯队中,越靠后的城市变动越明显。典型的是东北城市的名次在逐年下降,大连甚至在今年跌出了新一线城市的梯队,而进入新一线之后,郑州的名次一路上升,它和苏州一起都是连续三年在前进的城市。


那么——

Q1.除了新一线城市外,其他城市又有怎么样的表现?

 

Q2.为什么说城市排行榜足以衡量每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甚至未来潜力?


 


338个城市的分级是怎么算出来的?

 

2015年开始,我们在城市评价的榜单中引入互联网大数据,逐步将这套针对338个城市的评价体系升级成线上线下数据联动,全面覆盖中国城市人日常生活和商业行为数据的指标体系。

 

到今年,这个榜单涵盖了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门店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城市商圈分析手段;同时也涵盖了19家互联网公司及数据机构的大数据,这些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中国城市人的活跃度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


 (点击大图查看)


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我们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5个维度来综合评估中国城市的商业魅力指数,同时跟踪监测中国城市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情况。


那么——

Q1.我们为什么要从这5个维度评价中国城市?

 

Q2.18个二级指标中,哪些指标对城市的评价更为重要?


Q3.如何通过这5个维度看到中国不同城市的发展变化?


 

 

如何通过数据发现一座城市的优劣势?

 

每年榜单发布之后,很多人会来问我们某个城市是否有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一般只要把这座城市的所有数据展开,横向对比一些它的对标城市,就能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的优劣势,以及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

 

2018年的榜单结果中,一线城市从“北上广深”变为“上北深广”。



对比这四座城市的展开数据可以看到,北京虽然拥有更高的人才吸引力和创新指数,但这座城市的实体商业氛围与上海难有抗争实力,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效应——即城市枢纽性较弱,都在牵扯着它最终的吸附力。


对于传统的华南枢纽广州而言,深圳的抓手非常明显出现在创新力和人才吸附力上。这两座城市的总分差距只有0.3分,但从图形上看,深圳显然更具未来感。

那么——

Q1.除了一线城市外,新一线城市又有哪些优劣势?

 

Q2.二三四五线城市中,如何对比它们的发展潜力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小巴留在今晚8点的晓报告直播中,由老师一一解答。

 

2018全国338个城市大比拼》

3期精华图文

1期大咖直播解读

点击按钮▼进入直播

(晓报告直播吴晓波频道会员可免费观看)

5月8日-10日

吴晓波频道晓报告连续3天八折优惠

点击下图▼查看报告

阅读9577
东莞 苏州 郑州 
举报0
关注吴晓波频道微信号:gh_b09cb640f64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吴晓波频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