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李白拿他做偶像,是有道理的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05-14

↑↑点击上面蓝字读史免费订阅

| 读史 |ID:dushi818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有态度。

 | 沙尘暴(读史专栏作者)


李白是很多人的偶像,他也有自己的偶像。


他的这个偶像名叫鲁仲连,又叫鲁仲连子、鲁连子、鲁仲子或鲁连。战国末期齐国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00年-前250年,活了50岁左右,虽然算不上高寿,但在当时,也算不年轻了。


史载鲁仲连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若悬河”,简单点说就是口才极好,基本上没人说得过他,是史上少有的雄辩家。


史上口才好的人很多,更有不少所谓的清谈家,一辈子就靠耍嘴皮子为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士大夫,整天不干正经事,“手执尘尾,不谈世事,尚论玄理”,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都是些扯淡的玩意儿。


但鲁仲连从来不扯淡,“不尚空谈,唯务时事”。他的口才,从来不浪费在所谓的玄学上,不发挥则已,一发挥就要解决实际问题。


1、两难孟尝君

他的口才有多棒呢?从他“两难孟尝君”可见一斑。


孟尝君田文是个富二代,靠他老爸留给他的巨额财产,养了很多士,每天多达三千人开饭,吃流水席一般,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


人才多是好事啊,然而孟尝君广揽人才的做法,却遭到了鲁仲连的批评:“你真的喜欢贤士吗?过去雍门子供养椒亦,阳得子供养人才,给他们吃的穿的都和他自己一样,他的那些门客,都愿意为他们效死力;可是你呢,你比雍门子、阳得子还有钱,养的士比他们还多,可是愿为你效死力的,有几个?”


孟尝君脸一红,辩解说,那是我没有得到椒亦那样的贤人,不然也有为我效死力的人。


鲁仲连笑了笑说:“你的马棚里养着很多马,多得可以拉一百辆车了,每匹马都披着锦绣做的马衣,吃着豆子和米类这些高档食物,并非只有骐麟騄耳这些千里马才有这样的待遇;你后宫里的十个妃子,穿的是上等衣,吃的是上等饭,也并非只有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才有这样的待遇。你的美女和骏马都是现代人,都是你从当世选择的,何必要去等待古代那样的贤士?由此可见,你仅仅喜欢贤士是不够的。”


实际上,这番话是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提醒他应该一视同仁,厚待所有的士,这样才能求得古代那样的贤才。


鲁仲连第二次“难”孟尝君,是因为孟尝君因为瞧不起门客中的某个人,想赶他走。


鲁仲连劝他别这样做:“猿猴在水面游,动作当然没有鱼鳖灵活;让良马与狐狸比赛攀登危岩,良马当然不如狐狸;曹沫(也叫曹刿)适合打仗,挥舞三尺剑,有万夫不当之勇,假如让他去种田,他恐怕连个农夫都不如……”


鲁仲连的意思是,不要让一个人去做他做不到的事情,而应量才适用,这样才能人尽其用,而不要因为某个人没有你希望有的那种才能就说他笨,更不能赶走他,他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如果因此而抛弃他,就会遭到他的记恨甚至报复,这可不是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办法。


一席话惊醒梦中人,孟尝君称赞他的话很有道理,放弃了赶走那个门客的打算。


2 、义不帝秦

鲁仲连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所做的两件事,一件叫“义不帝秦”,一件叫“一箭定聊城”。


“义不帝秦”四个字,后来通常用来比喻坚持正义,不向恶势力屈服、投降,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据《战国策·赵策三》记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大胜,并“坑杀”赵国40多万降卒。秦军并未罢休,继续进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赵国尊秦王为帝。


秦国如果得逞,对其他诸侯国意味着什么,所有人心里都清楚,但所有人都怕得要命,谁也不敢对赵国施以援手。好不容易有个盟国魏国想帮一把,没想到派的兵走到半路就“幡然醒悟”,咱们这不是茅厕里点蜡烛找死吗?


不但停下不走了,反而派了一个名叫新垣衍(又叫辛垣衍)的客将军,偷偷摸摸潜入邯郸,劝说赵王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死得很难看,还不如从了秦。


那时候鲁仲连正好在邯郸游历,立即去找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开口就质问:“秦人就要打到你家门口了,你难道不想反抗,任由他们欺负?”


平原君没好气地说:“我有啥子办法?之前的40多万人都没卵用,如今邯郸被围,原指望魏国能帮忙,哪晓得特么魏王反而派人劝我们大王尊秦为帝。在这种形势下,我能做啥子?我屁都不敢放一个!”


鲁仲连毫不客气地指着平原君说:“以前以为你是个人物,没想到你如此让人失望。魏国派来的那个说客在哪里,你把他叫来,看我如何把他骂回去!”


见到新垣衍后,鲁仲连却一言不发,直到对方问他为什么留在围城之中不走,难道不怕死吗,他才回答说,秦乃虎狼之邦,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老百姓,如果让它称帝,进而统治天下,世界将一片黑暗,我之所以不走,就是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想帮帮你们和赵国。


在接下来两人针锋相对的“嘴仗”中,鲁仲连一针见血地指出,魏王这种行为极不负责,是只顾个人安危而不顾大局,最终不但会害了赵国,还会害了魏国,魏王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


若尊秦为帝,他们的野心就会膨胀,做事就会肆无忌惮,魏国的朝廷大臣,就会逐渐被秦国的大臣以及秦王的子女取代,魏国就会成为秦国的傀儡,叫它干什么就干什么,叫它站着不敢坐着。


而你新垣衍又会如何呢?别忘了你可是魏王的心腹,秦王将如何对待你这个魏王心腹,想必你自己也会猜到吧。


“何况当老大的,哪一个不残暴专横、蛮不讲理?”鲁仲连进一步“吓唬”对方,“到时候无论你忠不忠诚,他都不管,稍微惹他不高兴,就等着倒霉吧,轻则性命难保,重者株连九族,也不是没可能。在他眼里,咱们这些人连猪狗都不如。所以唯一的办法是在战场上打败秦国,必须尽快组建魏燕齐楚同盟,联合起来救赵击秦。”


鲁仲连一席话,说得新垣衍脊梁骨发凉,也让他心服口服,再也不敢提什么“尊秦为帝”的事情了,并且离开了赵国。


鲁仲连劝告新垣衍的事情传到秦军耳朵里,他们担心魏燕齐楚真的结成同盟,急忙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


巧的是,魏公子无忌夺了魏将晋鄙的军权,率军救援赵国来了,并开始攻击秦军。


秦被迫撤军。


3、一箭定聊城

公元前248年,齐国不知怎么得罪了燕、赵、楚、韩、魏五国,燕国上将军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仅仅半年时间就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五年后,齐国的反攻开始了,其他地方很快拿下,唯独聊城负隅顽抗,竟然一年多都没拿下!


真是日了鬼了!齐军总指挥田单百思不得其解,想起了足智多谋的鲁仲连,派人把他接来。


鲁仲连详细地听了情况介绍,然后提笔给驻守聊城的燕国大将燕冲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燕冲看后竟然自杀,燕军不战自溃。


鲁仲连不费一兵一卒,甚至连一口口水都没废,就搞定几十万大军的故事,脍炙人口了近两千年,并将继续脍炙人口。


鲁仲连到底写了什么,以至于具有这么大的效力?那封信很长,由于篇幅的关系,这里只能摘其主要内容。


在信中,鲁仲连先是把燕冲大大地夸了一番,对他对祖国忠心耿耿的铁血精神进行了高度赞扬。接着笔锋一转,给燕冲来了个当头棒喝:假如你继续顽抗,那就是不义之战,假如你不想打了,开城投降,那就是对国家不忠!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打呢,还是不打呢?不管你是投降还是继续顽抗,你都得背个大污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而且将遗臭万年,因为无论是打还是降,不忠不义这两条,你都要占其中一条。你是想要不义呢,还是不忠呢?


是啊,到底该怎么办呢?那封翻译过来长达近两千字的信,足足让燕冲哭了三天。


为什么哭得如此厉害?因为实在拿不定主意啊,又没人能够给他出主意。所以他哭了三天,犹豫不决了三天。回归燕国吧,他与君臣上下都有了嫌隙,回去后肯定凶多吉少;投降齐国吧,杀死和俘虏齐国的人又太多,极有可能也没用好果子吃。


难道没有第三种选择?其实,看完鲁仲连的信,燕冲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最好的选择,但那又是最痛苦的选择。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哭三天的原因。


三天后,他终于不再犹豫,拔剑自刎。聊城顿时大乱,使田单血洗聊城得以顺利进行。


4、归隐东海

一封书信搞定敌国几十万军队,可谓鲁仲连绝唱般的华丽演出,然后他就“功成身退”,到一个名叫“东海”的地方归隐去了。


据《太平御览》等书,“东海”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东海,而是山东桓台境内的马踏湖。


由上可知,鲁仲连一生做过的事情,似乎并不轰轰烈烈,成就并不突出,他“一箭定聊城”,甚至还有侥幸成分在里头。


那么,一向恃才傲物、自视甚高的李白为什么那么崇拜他,还把他作为自己的偶像,并写诗赞颂呢?


李白敬佩的,是鲁仲连的侠义精神。在李白看来,“天下第一大侠”的桂冠,除了鲁仲连能戴,其他任何人都没资格戴。


李白这里的“侠义精神”,是指鲁仲连的品行和人生态度。“胸藏甲兵,腹有奇谋”,却不想做官,而且从不追求私利,真正视金钱如大粪,功成身退后不要一丁点封赏,与苏秦张仪之流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往上爬的境界不知高了多少——古往今来,能做到这点的,有几人?


比如解救赵国后,立了这么大的功,平原君是不可能“放”过他的,一定要让他做大官,可是鲁仲连说,别跟我扯没用的,我要是想做官,还会等到今天?


平原君说,既然你不肯做官,那我请你吃个饭总可以吧?


这个可以有。平原君便设宴招待鲁仲连。孰料酒酣耳热之际,平原君命人抬来一千两黄金(有说一千两银子),定要酬谢鲁仲连。


鲁仲连说,你是不是把我当成了生意人?有些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他们为人排忧解难是免费的。然后拂袖而去,一辈子再也不见平原君。


一箭定聊城后,齐国国君同样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来了个如法炮制,而且比上一次更彻底,干脆“人间蒸发”,过他的逍遥日子去也。


归隐之前,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官职这玩意儿,实际上是一种羁绊,接受了官职,免不了今后会向权贵摧眉折腰,那就太没意思啦。所以说啊,与其高官厚禄,不如与世无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神富翁,得到舒适畅快!”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齐鲁大地,临别时写了一首《别鲁颂》,可谓是专门献给鲁仲连的,对鲁仲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在李白看来,泰山再高,也与鲁仲连的高风亮节没法比。


阅读9003
李白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