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我自以为比妈妈强很多,可这件事上我永远不如她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5-13


曾被《老友记》或者《爱情公寓》打动过的朋友应该很喜欢这句话:


等我们老了,爱人在身边,朋友住隔壁。


这样大家平时就可以串串门、谈谈天,也能经常一起聚餐打麻将、组个夕阳旅游团,谁生了病,还可以得到其他人的照料,想想都觉得太美好了。


对此,近日有媒体报道,浙江的一对老夫妻差不多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抱团养老是因为子女不孝吗?不是的。


朱荣林夫妇育有一儿一女,在杭州都有独立住房,每年也有数十万元的收入。从学校退休后夫妻俩来到杭州城区,搬进了儿子为他们购买的90平米住房里。


但儿女平时都挺忙,且“叶落归根”更符合朱老先生的想法,2010年,由儿子出资,朱荣林将原来的朱家老屋拆除,在原址盖起了这栋3层别墅。


二老把抱团养老的想法一说,儿女都很支持,唯一的要求是,这些入住的老人最好周日时回家,把房子腾出来,让朱家人享受天伦之乐。(via.广州日报)


如今13位老人生活在这里,“吃了饭一起去散散步,到外面去旅游、打牌,过得很舒服”,还设立了“轮班制”,每天都有两位老人负责买菜洗碗——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倒不需要多操心,朱荣林为大家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费用基本从老人们的房租里扣除。


每个房间,朱荣林收1200元至1500元不等的房租,但这些房租全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00元用来请厨工,2000元用来请园丁修剪院子里的树木和种植屋后的蔬菜,1200元用来请保洁员,每周打扫屋子两次。(via.广州日报)



虽然不在市区里,但老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是没得挑。


别墅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屋前是一个大院子,屋后有半亩地,用来种菜,旁边的鸡棚还养了9只鸡,每天都在菜地后面的树林里走动啄食。


屋子西边风景更佳,近处是竹林,远处有群山;室内的装修也蛮上档次,就是家具不使用的时候都蒙着一层布,非常有爷爷奶奶的feel了。



总之,一群年龄相仿的老人能住在一起、没事打打牌、偶尔给彼此过个生日,身体方面互相照应着,周末跟不用上班的子女聚一聚,也算是“颐养天年”了




这条新闻发布出来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


首先,平时不跟子女住一起、日常有聊得来的同龄人作伴,不就是我们这代人憧憬的老年生活吗?




更重要的,它似乎为我们正苦恼的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老人主动出击的尝试初获成功,意味着他们其实也可以过上我们这代人心中的理想生活,一点点消除之前孤苦可怜的刻板印象让压力颇大的独生子女放宽心,不那么有负罪感。


就仿佛我们为《奇葩说》里“父母提出去养老院,要不要支持”这个辩题流的泪,都得到了最好的回答



新闻视频里,“抱团养老”的发起人朱老先生也说了:


我们老人开心了,儿女们就可以安心搞工作了。



但实际上,这是有些理想化的状态,“抱团养老”刚试行了一年,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住一起的老人也会有摩擦”


在朱荣林他们之前,余杭区张阿姨实践的抱团养老实验就失败了,因为“洗手间不够用,大家也没有协调好”。


所以不少网友表示,这种实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抱团老人的性格↓↓



尽管夫妻俩一开始就考虑过这类问题,在挑选“房客”时还进行过几次面试——


“我们提出来要招4到5对老夫妻,不希望是独居老人,经济上不能太计较,语言方面要多包容,年龄在六七十岁最好,因为我们想轮值烧早饭、买菜,年龄太大或身体不好,走不动路去买菜,就很难办了。”朱荣林说,短短一周内他们就收到了100多对老夫妻的申请。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夫妻俩还有儿子女儿进行了四五次“面试”,每次都是带着老人们一起去农家乐吃吃饭、聊聊天,吃饭是AA制,下午有空时,就和老人打打麻将,看看“牌品”。(via.广州日报)


但入住后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就像毛主席说过的“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他们只能将其视为次要矛盾,不影响整个团体的运行就好。



显然,这跟我们之前期待的“理想老友记”又有一些出入。


毕竟大家希望的是和同步老去的朋友住一起,而不是老了以后跟陌生的老人住一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老人们目前的真实状态不够了解。




在过去,一提妈妈,好像就该是孩子端来水盆请她洗脚;一提爸爸,就该是女儿出嫁时在婚车后面哭成肿眼泡;一提老人呢,就该是被红领巾和小白领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家里管这管那还被子女嫌弃。


可老年人的世界真的就是这样的吗?


这让小编想起了两部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和英国电影《四重唱》


在这两个拍给年轻人看的老年故事里,我们终于发现了,当老人不仅仅对应子女而存在时,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可能远比我们印象中的要强大,在我们的支撑以外,父母的世界里还有他们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除了对抗暮年和操心我们,他们也有很多值得追求和享受的东西。



说起来,人老了是怎样的?


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与身体的衰老有关。


从耳聪目明到耳背老花眼,从一口气轻松上8楼到稍一摔就骨折,从一年到头喷嚏都不打一个,到早中晚各吃一大把不同颜色的药片,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在告诉你,你已经大不如前了。


《我亲爱的朋友们》里,四个老朋友睡在一起,起床的第一要务:吃药。降压的、补充维生素的、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片一把一把地往嘴里送着,他们自己都忍不住感叹:“真是壮观啊。”


而在《四重唱》里,老人的一句“只要起夜不那么多,我就心满意足了”,也能瞬间戳中观众的心。



其次,大概是能力上的“不行了、来不起了”。


《四重唱》有一个无对白的镜头,“麦格教授”饰演的歌唱家女主和三位老朋友在饭桌上闹翻,独自回房间听自己以前的作品,发现老去之后不可能再超越自己、甚至不能保持同样的水准,那一刻她的无助和失落让人心碎。


上帝开始吝啬起自己曾经的慷慨, “我的天赋离我而去了”



再就是这么多年心里积累下来的沉重感。


《我亲爱的朋友们》里,有一个阿姨得了老年痴呆,最开始只是忘记和朋友的约定、不记得晚上要到点做饭吃,慢慢地变成深夜溜达去教堂,最后会徒步两天两夜从首尔走回到失去大儿子的老家林荫道。


因为她人生的最快乐和最悲伤,都给了因热伤风早夭的大儿子,多年来,这些情绪并没有走向消弭,反而在日复一日的空虚中被放大、直至爆发。


而另一个阿姨在目睹了朋友们的一系列家事后感叹:父母和孩子太难达成和解了。很可能到死亡来临前,孩子都没等来一句“对不起”,父母也没能获得谅解。



所以我们很容易下结论,说老年人生活的底色是灰暗的。


在《我亲爱的朋友们》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当有人发现自己的人生没有了念想、对孩子没有一点用了,就决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干干净净地死。


作为一个坚决不肯给子女添麻烦的人,她尝试了各种方式的自杀,在大厦顶楼、马路中间和汉江大桥上的试探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被巡警带走了。



但好在他们还有亲爱的朋友们。



还有与曾经相比更加丰满的阅历、更有厚度的人生。



尽管年华老去,也不丢掉自己的坚持和梦想,尽管“梦想”这个词好像与老年人有着天然的排斥感,他们还是会勤勉地坚持下去。


从来没被任何人放在心里第一位的阿姨,总喜欢去舞厅寻找自我的存在感;


没上过大学的阿姨从未放弃高中课程,努力的目标是一所念念不忘的大学;


被家庭困住几十年的阿姨仍然想环游世界,实现“死在路上”的电影情结……


细碎,又真实,看着看着就觉得,极可能我们的父母也有类似的“执念”,但我们却对他们的内心世界毫不在意,甚至有些嗤之以鼻。



没有谁比老人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衰老的来临,没有谁比他们更加清楚地听到死神逼近的脚步声,但在儒家重生慎死的思想影响下,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仿佛成了标准,老人不能流露出一丁点的害怕


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成了众人不愿直视和深究的话题,在各种文艺作品里被脸谱化地解读成奉献,再程序化地让人心生怜悯和愧疚。


电视剧不敢拍老人,更不敢解读部分年轻人的真实想法:


“抱歉,我对你们老年人并不好奇。”



这个时候,子女难免成了故事里的反派人物。


像《我亲爱的朋友们》里,女主刚得知母亲病重,第一反应是她和男友的约定又一次要落空了。她突然意识到,比起母亲虽然嘴上抱怨、内心想的还是女儿和家人,自己是多么的自私;


如果每一对父母在这世上留下的,都只是如此自私的子女,那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多么的残忍。


这或许也是所有独生子女的担忧和无奈,就算没有爱情,生活上也会有其他的主题所在,父母的事情永远不会放在第一位。


毕竟,在绝大多数同龄人的人生规划里,并不会把照顾生病的父母这种不确定的突发事件写进一个个短期时间表里,仿佛父母是超人、非常“懂事”,只会在我们不忙的时候才需要帮助。



生活属于勇者,被动也好、主动也罢,都是满满的勇敢。


出于不剧透的考虑,小编决定不多讲一些他们“勇敢”的细节,希望大家能去看一看他们绝对真实动人的日常,相信一定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一,千万不要小瞧父母们在漫长岁月里总结出来的智慧,《我亲爱的朋友们》的结尾,女主被认真生活着的大人们打动,第一次开始反省自己的傲慢——


为什么我会一直认为,他们只是在一步步迈向死亡呢,他们只是在活出自己的人生,正如他们认真生活的样子一样,既然只能回到最初的那个地方,为了不寒酸地踏上那条路,他们将当下的每一瞬间都活得炙热。


二,衰老不止会带来悲伤和恐惧,更多时候,拥有了强大的内心,衰老会沉淀出豁达和淡然。那感觉就像是,你可以打败我,但别想击溃我。


正如《四重唱》里说的,“Old age is not for sissies.(胆小鬼是过不好晚年的)


电影最后缓缓出现的字幕或许是最煽情的部分,因为导演把演员们的剧照和他们年轻时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每一张老照片的光华都无与伦比,但你并不会觉得太沉重,因为他们的生命曾经璀璨过,如今,也依然夺目。



对于子女而言,看到父母的勇敢、认识到父母的“梦想”,并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才是他们当下最需要的。


面对衰老,除了“怜悯”和“恐惧”这类单调的情感维度,我们希望认真生活的老人们,和终有一天也会经历到的我们,在迈入暮年时心里都充满勇气,饱含希望。


其中最实在的建议,无非是把那些“以后再说”、“以后再去”都改成“现在就说”、“现在就去”,好让“谢谢”和“爱你”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落了空。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歌手人设 | 汶川十年 | 打车遇害 | 谁是文盲

流量新星 | 美女诈骗 花样记仇 | 扎心综艺


阅读9376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