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刚刚,空姐遇害案告破!捞起的尸体就是犯罪嫌疑人!“其实,没有真正顺风的车”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5-1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今天,空姐遇害案告破!捞起的尸体就是犯罪嫌疑人。


从5月5日晚事发至今,已过去7天,犯罪嫌疑人终于找到,警方宣布案件告破。不过滴滴平台对司机的监管却继续引发热议。


滴平台是否有责任?此次事件又反映了哪些问题呢?


本文综合自丨南方都市报(nddaily)、澎湃新闻(thepapernews)、滴滴官方、@平安郑州、AI财经社(aicjnews;作者:胡涵)



最新消息:

DNA检测结果已确认嫌疑人身份


今天,警方已对打捞出的尸体DNA样本完成鉴定,与此前在案发现场搜集的嫌疑人刘某华DNA样本分型一致,可以确认,此次打捞出的尸体确系杀害空姐李某珠的犯罪嫌疑人刘某华。案件至此告破,愿受害者安息!


△警方组织打捞。



警方发辟谣声明


11日下午5时许,@平安郑州发布辟谣声明,经警方核实,网上流传的“杀害网约车乘客嫌疑人刘某华已被抓获”、“嫌疑人仍在使用支付宝”等相关视频图片均为不实信息。详情声明如下↓↓



从5月5日晚事发至今,已过去7天,犯罪嫌疑人终于找到,警方宣布案件告破。不过滴滴平台对司机的监管却继续引发热议。



滴滴顺风车业务全国停业整改一周


今早,记者再次打开滴滴出行软件,其中在顺风车业务中看到,“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停业整改一周”。同时,该平台再次向受害者家人及公众道歉。


据南方都市报,滴滴出行回应记者称,顺风车业务都在整改计划中,后续梳理完会向社会公布。



滴滴顺风车软件截图


11日,滴滴公布自查进展称,嫌疑人刘某华使用的账号归属于其父亲,正常通过了注册时的三证验真,系违规借用其父顺风车账号接单。



另据滴滴官方透露,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客服五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由于判责规则不合理,后续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


此外,记者发现,从5月11日开始,滴滴出行官方微博上发出的寻找顺风车司机的启事消失了。


10日,滴滴向社会发布百万元悬赏,寻找顺风车司机刘某华,并附上其姓名,照片、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随后,一波网友开始人肉搜索刘某华的信息,在找到疑似其支付宝账号后,有人甚至还给刘某华打钱,只为了能够在转账时留言大骂。这则悬赏令,引起了侵犯个人隐私的争议。


11日,滴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发布悬赏令寻找顺风车司机刘某华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帮助破案,尽早还遇害者及其家属一个公道。11日下午,网友发现该悬赏令也被删除,记者也在滴滴出行的官方微博上找不到该悬赏令。



还没上车,滴滴顺风车司机已经知道

你是“穿丝袜的美少女”了


空姐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滴滴平台对司机的监管引发热议。


5月11日,有微信公众号称,滴滴司机在接单前,可以看到乘客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消费价格,以及司机对乘客的评价,有些评价可能相当露骨,例如“安静的美少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等。


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当日就此联系滴滴,截至发稿,该公司暂未对此作出回应。


对此,有律师认为,如果滴滴司机在接单前确实能看到超出承运合同关系外的一些评价信息,这不但会对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隐患,还极大地侵犯了乘客的个人隐私权。


一名网约车业内人士则表示,滴滴顺风车司机与乘客的“互评”功能,尽管初衷是强调社交,但对这些评价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平台应该加强对评论内容的审核与管理,过度偏离乘车过程本身以及露骨的评价,平台应该设置屏蔽功能,或者对司机做出提醒。”



业内人士:

对露骨评价,平台应设置屏蔽功能


△滴滴顺风车司机对乘客的评价。 微信公众号截图


5月11日,一个微信公众号发帖称,当乘客打滴滴顺风车时,司机决定接单前,就会看到乘客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乘客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消费价格,以及司机对乘客的评价。


记者翻看帖子中的截图发现,在司机对乘客的评价中,不乏“颜值爆表”“不化妆也漂亮”“声音甜美” “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等引导性的信息。


据媒体报道,2015年6月,滴滴顺风车业务正式上线。在普通打车过程中,滴滴顺风车增加了一项社交功能。当行程结束,车主和乘客可以在APP端的评价页面中,选择滴滴顺风车预先设定好的“印象标签”,评价对方。滴滴顺风车的数据库中收录了很多类如“这个美女不一般”、“直男”等短句和词组,数据库中的词语会不定期更新。如果用户愿意,还可以自己创造词句。


而滴滴顺风车后台则会收集每一个用户获得的所有“印象标签”,当用户下一次接受订单或发出订单时,其所有的“印象标签”都会集中展示出来,被其他用户看到。


滴滴顺风车在宣传上多次强调社交。


“这些‘印象标签’不仅能让车主和乘客互相了解,更有助于滴滴顺风车进行精准匹配。”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在上线之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滴滴顺风车未来或也会根据车主和乘客的标签,为用户匹配相似的同路人,用户将有机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而在每段行程结束后,如果车主与乘客互相感觉投缘,还可以通过滴滴顺风车平台继续联系,进行对话。


2015年9月,黄洁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C2C的轻模式决定了滴滴顺风车不会追求确定性和效率,而是追求“独特的体验、有趣和便宜”。


据澎湃新闻,一名网约车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滴滴顺风车司机与乘客的“互评”功能,尽管初衷是强调社交,但对这些评价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平台应该加强对评论内容的审核与管理,过度偏离乘车过程本身以及露骨的评价,平台应该设置屏蔽功能,或者对司机做出提醒。”


5月11日,记者联系滴滴,公司方面暂未对此作出回应。



律师:这不属于承运合同范畴内的信息


“滴滴分享司机对乘客的评价,目的是在于给其他接单司机共享一个评价信息,比如这个乘客是否正常付车费、有没有违约行为等等,这些信息都是属于承运人与乘客之间合同关系内的正常评价信息。”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丁金坤律师认为,滴滴平台上如果司机在接单前确实能看到超出承运合同关系外的一些评价信息,这不但会对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隐患,还极大地侵犯了乘客的个人隐私权。


丁金坤说,如果共享的信息超越这个范畴,牵涉到对乘客个人的人身评价,“比如是否漂亮、穿着如何等等,这些明显不属于承运合同范畴内的信息,那滴滴的评价共享功能就严重侵害了乘客的隐私。”


他认为,滴滴平台在共享司机评价信息的时候,应该对评价的内容加以区分,留下对承运合同有关联的评价信息,过滤掉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


此外,丁金坤表示,共享超出承运关系合同之外的信息,滴滴平台甚至可能有泄露商业秘密的法律风险责任。“如果承运的乘客是一个大人物,司机在车上听到了乘客的对话并将相关商业内容公布在评价里。滴滴将这个信息共享给其他司机,这就是商业泄密了。”



延伸阅读丨没有真正顺风的车


作者:胡涵

本部分来源:AI财经社


01


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的事,发生至今,突然又一次成了全民不安全感的引线。坦白说,滴滴的这次危机公关处理非常出色。


滴滴出的百万悬赏,虽然惹恼了不少饱蘸权利和隐私意识的精英,但我特地去观察了今日头条上的舆论,多数人都借着这纸悬赏,把怒火烧向了作案者。这笔悬赏操作,可谓深谙现实:相比较程序正义,多数人还活在以牙还牙的刀耕时代。


而百万奖金,在这套朴素正义的逻辑里,正好实现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功能。


于是,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平台没什么责任,如果有,也是吹毛求疵。


但我总觉很诡异,整起事件给人一种怪异的不舒服感。



02


我也认为滴滴责任有限。昨天我在朋友圈表达了类似意思,一起极端个案往往可以反思的空间很有限,因为其太过极端。而不论如何,滴滴是一个平台方,确实没有能力和没有义务对所有用户(如果把顺风车司机也看做用户)的所有行为负责。


不过今天,和朋友交流时我突然意识到,好像很多东西被情绪性地遗漏了。


比如说,为什么出事的偏偏是顺风车?



03


前几天讨论微信时,有人再度拿社交流量说事。社交是一切流量之王,这恐怕早就是行业共识。


如果从社交流量的角度看今天这起事件,可能才会真正理解这起意外。在一个纯粹工具流量的平台里,顺风车是滴滴为数不多甚至我怀疑是唯一一个带有社交可能的产品了。


顺风车的所有产品设计,也都在主打社交概念。我没有打过顺风车,上午试了一下,有了很多意外发现。比如,在完善资料环节,滴滴设置了“年龄”和“行业”两个标签,年龄的标签栏引导语是“让司机更懂你”,行业栏的引导语是“遇见有趣的人”。


作为滴滴的老用户,我在快车、专车和出租车等等产品上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资料完善要求。并且,完善基础资料之后,你会发现,滴滴还在引导你完善更多,包括职业认证、芝麻信用、脸部识别等等。其中的职业认证还是与领英和脉脉合作。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顺风车这个功能,单纯看这些资料信息,你几乎等于是在玩一款真人社交的产品:收入水平、职业、年龄、个性签名、家乡、爱好等等。


再看流传出来的受害空姐的顺风车页面截图,出行73次,司机的评价标签包括了:颜值爆表、天生丽质、非常有礼貌、氧气美女等等。


所以,大家看出问题了吗?



04



事情到这里就很清楚了。与其探讨网约车的安全性,不如把这起事件看成是一起陌生人社交平台所发生的意外。


这些所有功能和形象展示,如果放在领英上,可能再正常不过,如果放在陌陌上,也无大碍,但是顺风车不同。顺风车意味着,进行所有社交展示的人将会有一场直接的线下互动。


线上社交,女性还有充分的选择和自主权。只要不进入线下,危险无非是骗照骗红包,而一旦进入线下,危险系数会大幅提升。


而顺风车的产品设计,是一款以出行为载体的陌生人线下社交工具。


这个事件的诡异之处就在这里。一个被评价为“美女”且使用真实头像的女性,在深夜赴了一场陌生人社交的约。


哪怕是在领英上找个搭车客,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但是打顺风车的姑娘,真的清楚马上来接自己的司机是不怀好意还是一个单纯的职业司机吗?



05


平台对司机的审核,确实是没有太大问题。但问题在于,顺风车并非快车、专车。快车等等产品的设计,是绝对的工具导向,专职司机负责运送乘客,也以此为生,因此,只要有简单的身份审核足以。


但如果以线下社交平台的产品标准来审视顺风车,则可能会有别的答案。既然要做社交,而且是一场必须参与的线下社交,身份审核就必须极其严苛才行。


司机可以躲在暗处选择性地接乘客,乘客是否也理应享有对司机的选择权?如果要求乘客认证职业,是否也需要司机必须认证职业?


在现有的产品体系里,司机和乘客的选择权是不对等的。


从这个逻辑出发,这事儿细想起来就很恐怖了。比如说,此前坊间传闻有土豪开顺风车约炮,有创业公司CEO开顺风车挖人等等。从理论上说,一个不怀好意的人,完全可以借助顺风车来圈住特殊人群,从而实现特殊目的。


那么,这个姑娘是否也是不幸死于这样一个不怀好意的人?



06


顺风车当然是一款不错的产品,从朋友反馈看,很多时候,车上社交也是愉悦的。但这反而提醒了我,顺风车这种产品,是不是只是一款精英化的产品?


如果说在中关村或者国贸来实验,这可能是一款体验很好的产品。但当这款产品辐射到全国,试想一下,那些在广阔的二三线城市的深夜里,专门开车在大街上游荡着接标签为“美女”的司机,有多少概率真是“有趣”、“有料”、“有地位”的精英青年?


所以,网络上才会流传着各种对顺风车乘客的评价截图,多数都充斥着原始而不加掩饰的兽欲。比如这张:



产品初衷美好,而一旦进入现实,多数社交产品都成为发泄荷尔蒙的工具。


那么,当一套精英化的产品突然下沉,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个细节是,这个作案的快车司机,突然就变成了顺风车司机,快车司机和顺风车司机的审核之间是否应该有别?如果是一款主打社交的精英产品,现在的定价体系是否又不合理,导致顺风车成了便宜版本的快车,而打车者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低价,是牺牲了部分的安全性带来的。


精英化的产品,特定人群的属性是风控体系的一部分。当产品下沉,这套属性体系就会被打破。这也是所有做下沉的公司必须要意识到的,创业不是在北上广做试点就可以推而广之万事大吉的。



07


对于网约车平台来说,是时候重新反思顺风车这种产品的定位了。


对于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来说,是时候重新反思产品和用户的真实关系了。


很多前期掌握流量的公司,总天真地以为能轻易就对这些流量进行深度加工,从工具转型做内容、做社交,深度捆绑用户。


在流量焦虑的时代里,谁都希望自己能用社交来留住用户。但不同属性的平台有不同的要求,并非加入一个产品和功能,就能万无一失。


比如,同样做顺风车的嘀嗒拼车,在官方介绍里就明确表明了要做社交型出行软件,“让有车族为与自己工作地点附近及住址附近有乘车需求的人,提供互助出行,共同分摊出行成本,在不增加道路负担的情况下提升交通运力”。


有做社交的野心我不反对,出行社交也是挺好的场景尝试。遗憾的是,多数公司没有真的理解不同产品之间的风控区别。我很怀疑,因为有了社交功能的介入,反而使得上面那段描述都成了乌托邦。


当你在出行里加入社交功能,这其实就是一款线下社交平台。此时再用工具平台的产品设计来要求自己和要求别人,很可能就会导致悲剧发生。


做出行的转型做社交,做社交的转型做内容,做内容的转型做电商,然而少有人意识到,这每个转型都意味着一整套体系的变革。


如果你决定为自己寻找出路,也请记得给用户留条出路。


(本文不代表21世纪经济报道观点,投资有风险,入市风险自担)



21君

小伙伴们,这次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百万读者都在看……




一波网友给杀害空姐嫌疑司机打钱是什么操作?滴滴的百万悬赏,别再发了!顺风车审核存在什么隐患?


万亿的市场规模!中国仿制药却一直在“低仿”徘徊,如何解决十几亿人的吃药问题?国家各部门密集出手


本期编辑 刘巷


21君

老铁们,给21君点个赞再走呗~

阅读9208
空姐 嫌疑人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