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汶川,十年:从举国救灾到举国减灾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5-1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十年如一日

倏忽而过


而那天

对很多人来说

一日如数十年

 

悲伤、绝望、漫长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04秒

一个注定无法被忘记的时间


西南处,国有殇

大地震颤,山河移位

满目疮痍,生离死别


8.0级地震

近10万同胞罹难或失踪


10年过去了

那份伤痛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


10年过去了

时光穿越灾难

也见证重生


本文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李果、实习生 郭靖玉)、新华网、央视新闻(cctvnewscenter)


10年前的汶川地震

你的记忆是什么?


有关十年前的汶川地震,你的记忆是什么?

网上有上万条网友留言、来信。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回忆,

聆听故事、感悟心情。




伤痛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

于他们来说,是伤痛。

最好的事,莫过于“你还活着”。


十年前,

母志雪在北川中学初三四班,

5月12日晚上,

她和老师同学在北川中学操场上等待明天。

震后,她第一次与母亲见面是在长虹厂,

她说:

“几天不见的我们,像是隔了好几个世纪。”

△母志雪与她的母亲(母志雪供图


而有的亲人,永远也等不到了。

十年前,

四川彭州的张晓静18岁,读高三,

她在映秀镇工作的父亲不幸遇难。


为了让她安心备考,

家人将这个消息瞒了她两个月。

母亲背着她哭泣,

爷爷奶奶对她关爱一如既往。

十年,

没有一天不思念,没有一天不悲伤。

△此部分张晓静供图

那一天,我好不容易等到的那个他,被带走了。至今还记得当初疯狂要赶到他在的地方,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我好想拥抱你,可惜时光千里,山南水北。岷江仍在奔流,他却再不能兑现他的承诺。你的模样,怎么会渐渐在我心里尘封。此刻,泪如雨下。

@谌没


想忘记那天,又想永远记住那天。幸运的是我的家人都安好,不幸的是当天正给我们上课的历史老师的丈夫方杰老师以及他们的孩子都离世了。愿逝者安息,生者能带着逝者的爱更幸福地走下去。

@周欢


十年,我还记得你的生日是在万物零落的冬季,即使荒凉冷淡却总有另一番景致,让人神思向往。也许是因为人与人的回忆难忘,冬去春来,总是不自觉想问你,不知那些曾经一起围炉煮酒的人,来年大雪时,还能否再饮一杯?

@廖美丽



力量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

于他们来说,有力量。

最安心的话,莫过于“你们快走”


△2008年5月29日,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宿舍楼受损严重。

十年前,我还在四川上小学六年级。地震时我们刚好准备上课,就看见桌子在晃动,就在我们恐慌的时候,老师说地震了快跑!快跑!当我们最后一批跑出来的时候,回头一看,老师还在四楼走廊跑着,跑过每间教室,看还有没有学生在里面!

@旧人序


当时是物理课,老师让我们躲在课桌下,等稍微摇得没那么强烈的时候,又回来组织我们下楼,走到操场的时候,发现四面都是乌烟瘴气的,教学楼寝室墙壁都有开裂的现象。真的很感谢我们当时的老师,在地震面前先组织我们离开,他是最后下楼的。

@Ricky


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在学校组织下,我们都是在外面露宿的。那个时候余震不断,绵阳的震感特别强烈,晚上的时候,我们班男同学轮流站岗,有情况就叫醒大家。5月15号,学校宣布放假,同学开始离开学校,分别的时候我们说的最后的一句话就是:一路平安。

@huahua_lan


十年前上高中,当时地震发生的一刻,我们班主任招呼同学往楼下跑,他是最后一个跑出去的。

@baby_小怪兽


十年前,我刚读初三,午后睡意朦胧,要上课了,那节课是语文,那是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地震来临的时候大家感到电棒摇晃,身体眩晕,以为是刚睡醒,自己的错觉,后来感觉事情不对,语文老师一拍桌子说:女生先出去。

@蔷薇



救援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

于他们来说,是义无反顾。

最有担当的话,

莫过于“无论你在哪里,都要找到你”


十年前的解放军刘雷22岁,

抗震救灾结束后,

他对北川羌族的小朋友说:

“只要你们有需要我们随时会回来!”

一声召集令,义无反顾。

抗震救灾100多个日日夜夜,

给他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灾区人民的坚毅、救援人员的奉献,

都给了他力量,他说,

“我不是救灾英雄,

只是千千万万个参加过抗震救灾官兵中的一个。”

△此部分刘雷供图

高扬的老公是一名消防战士,

十年前,他所在的中队吹响救灾集结号

从接到电话到出门,只有三分钟时间,

她只记得老公坚定有力地说:“等我回来!”

△2008年5月15日,四川都江堰,地震后紫坪铺水库旁的土地。

他在都江堰奋力救灾,

她在山东家默默祈祷

最终他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地回来,

她说:“回来就好。”

△救援队在救灾现场(高扬供图)

我在自愿者搜救队中,眼泪从未干过,在搜救中双手磨破了皮,脚也伤了,但不知道疼,只想早点发现被压埋在废墟下的人,早点救他们出来,每天三四个小时的休息也失眠,好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埋压在废墟下一样,终日泪汪汪的。

@刘新明


作为老兵志愿者的一员,奔都江堰、映秀,去汶川、茂县,一路救伤员,搬运物资,脸上仍然留有当时掉了两层皮的烙印,救援回来后,朋友说他们看电视边看边哭,问我哭没有,我说没时间去感伤和哭,只有把一路的所见所闻埋在心底。

@华仔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被我救过的孩子还好吗?现在应该长大了,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叫她碰到。看到相片回忆很多,有时候都不敢去再看。

@sunjiangfei12


四川青川县官庄镇希望新村的14名失去双亲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十年后,大一些的26岁了,应该参加工作了吧。他们都称呼我李叔叔,但我当时也只有20岁。愿那么小就经历了巨大考验的他们,以后人生路上他们少一些坎坷,多一些快乐。

@李明涛


十年前的今天,大家争分夺秒爬山涉水赶往灾区救人,在废虚里寻找生命,扒砖头,抬水泥板,砸水泥梁柱等,大家都不愿意休息,因为每个角落都需要我们去救援。

@军威



爱心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

于他们来说,是扶持。

最有温暖的话,莫过于“我们在一起”

△2008年5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在紫坪铺大坝上救治徒步从汶川重灾区方向走出的受灾群众。

十年前的那天,中午,我刚午睡醒,到医院楼下买面巾纸,一抬头发现街边涌出那么多人,街面公路像波浪一样起伏……瞬间反应地震了,呆呆站了一分钟又上楼到医院了!看到大家都在忙碌地疏散转运病人,才真切感觉灾难逼近!一切处理到差不多时已是半小时后,才想起学校的女儿,拼命地狂奔到学校,看着泪痕未干的小小人儿,牵着那双小小手儿,灾难逼近我要我们在一起!

@小雨


十年前我二十八岁,离震中汶川直线距离三百多公里,突然的地动山摇后我以为天要塌了,结果发现地震了,想都没想就从家里回到工作的医院。停电通讯不畅,我和同事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在不断余震的摇摇晃晃中一趟趟跑到八楼的手术室,一筐筐搬运手术器械麻醉药品……

@左岸微言


5月16日到达成都,去献血,忘了哪个广场了,排队的时候,突然队伍散了,后来听说除了B型血和特殊血,都满了。

@央视新闻网友


电视永远只在那几个台切换,每救出一个人我就会大声告诉爸爸妈妈。好像每一丝从灾区传来的希望都要放大几百倍才更足够显得不易与珍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后来长大的我再看纪录片里出现这句话,泪湿眼眶,感谢每一个撑起四川的大家。

@sanmu


十年前我应该是在读小学四年级,我第一次懂得了悲伤,明白了生死。而也是那次,全国人民空前团结,犹记那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真的给我太大的震撼了。

@陈默


虽然地处祖国的大西北距离汶1306.8公里,但是依旧感受到了大地的震颤。第二天学校就发起了向灾区捐款的活动,中午回来我砸碎了那个陪伴我三年的存钱罐,里面的钱各式各样的,有一毛的,两毛的,一块的,五块的,一股脑地装在书包里带去了学校。

@徐萌



感恩

十年前的那场地震,

他们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

最好的回报,莫过于一声“谢谢”


十年前他们收到来自全世界的关怀;

四年前他们利用寒暑假,

为留守儿童带去全世界的爱;

如今毕业了,

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为了生活拼搏!一切安好!

他们说,自己是一群来自北川快乐的傻子!


十年前,重庆对口援建胡航所在的崇庆县(现崇州市)

他至今记得,

当时学校板房上的“重庆援建”四个字

△崇州市人民医院和崇州市妇幼保健院之间树立了“川渝一家,感恩重庆”丰碑。

如今,

他成为重庆医科大学的一名学生。

他说:

“我也必将守护脆弱的生命,

同死神与病痛相斗争。”


十年前的5.12,我的女儿在四川都江堰的新建小学读二年级,被倒塌的教室压了18个小时,被救援队救出来,好在一切都好了,今年参加高考了,谢谢所有关心关爱惦记这我们的人。我们一家,我们都江堰,我们四川都在感恩奋进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

@一盏茶


学校停课半个多月又接着上课,小学毕业那年经历颇丰!后来恢复正常秩序,就收到了很多地方的捐赠,收到一些文具。我们学校当时收到的是江苏的爱心人士捐赠的物品。如今已过十年,选择在南京上学。现在大四,又留在了南京工作。

@孤狼


纪念,是为了铭记,

纪念,更为了前行。


10年过去了

时光穿越灾难

也见证重生


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

有建造天堂的力量


那郁郁葱葱下掩埋的记忆

也为重建家园孕育着希望


10年来,汶川各个重灾区正在逐步完成多个方面的重建。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说:“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防灾减灾工作与时俱进,完成了数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举国救灾到举国减灾的转变。



汶川地震十周年考:

从举国救灾到举国减灾



5月10日,映秀下完一场雨,太阳才露了个头,四周的青山就很快又被云雾笼罩。


这里是10年前那场巨震的震中。如今,漩口中学地震遗址的外墙已经长满了爬山虎,就连一些校舍遗址的屋顶也生出了草、长出了树,它们无声地提醒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那场巨大的灾难需要铭记,但也正在逐渐远去。


76岁的周翠秀眯着眼睛向天上望去:“山还是那些山,映秀却变了大样。”


她多年来一直在映秀镇沿街卖着樱桃,10年前那场大灾难后,周翠秀的生意暂停了好几年,等待新映秀的重建。


汶川地震10年来,各个重灾区正在逐步完成从建筑、经济到社区生态等多个方面的重建。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39个“5·12”国定重灾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2247.3亿元的3倍。其中,2017年映秀镇第三产业收入达到1.74亿元,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20457元。


同时,这场巨震所暴露出的中国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正在得到针对性的完善。小小的映秀镇,成为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探索与建设的缩影。



提升个人和企业的减灾意识


周翠秀的家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对面、沿缓坡而上的渔子溪村。站在家门口往山下望,近处是一块玉米地,远处是整个映秀镇。


重建后,渔子溪村重点发展的方向是花卉种植和农家乐,随着映秀至成都,以及成都至四姑娘山的道路修缮完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光顾这里。


同样吸引游客的,是修建在渔子溪村旁的“5·12”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纪念馆分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多个单元,向来访者详细介绍着10年来映秀镇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与以往更多注重“纪念”不同,纪念馆如今有了新的单元,即以科普教育方式,向公众提供防震减灾知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馆内发现,参观者可以通过与展示物互动的方式,了解不同建筑类型的抗震能力,也可以通过地壳模拟装置,了解汶川地区的断裂带构造和活动方式。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防灾减灾工作与时俱进,完成了数个转变,其中之一,是从举国救灾到举国减灾的转变。


“进一步讲,各级政府比以往更加重视灾害发生前的防治工作,同时针对灾害救援的各种硬件建设,如救灾装备的技术水平、建筑物抗震等级等,都比10年前有极大提升。”闪淳昌说。


比如,汶川地震时,只有国家应急救援队一支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而这些年来各省份都组建了专业的救援队。同时,一些原来主要作为生产安全救援的专业救援队,包括矿难救援、消防救援的救援队也都增加了应对自然灾害的救援功能。


但闪淳昌也担忧,与硬件条件的大幅度提高相比,对普通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推广和普及程度还相对滞后,这成为了亟待弥补的短板。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汶川地震70%的救援都是老百姓的自救与互救。”成都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常晓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意味着,灾难发生后,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也能帮助其他人渡过难关。


“但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公众的防灾减灾的知识普及尚未大规模展开,尽管近年来成都市举行过社区应急培训,但是老百姓所掌握的防震减灾知识还是太少。”常晓阳有些担忧。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伍国春也发现,“对于地震而言,目前对公众的减灾行为教育主要是及时逃离危险地带,但逃出来后,又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却很少涉及。”


“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向日本学习,”伍国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日本几乎每个社区都成立了自主防灾组织,这些自治组织通过对居民开展训练,使其掌握防灾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灭火、应急救护、灾后炊事训练等。其中很关键一点,是如何用手边的物品在最初的72小时自救,如利用塑料水瓶、塑料袋等制造简易生活用品,用于最初的紧急生活。”


“地震主要发生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如果发生在东部地区呢?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不可承受的打击,”伍国春说,“现在的应急管理,主要在政府的预案,但企业减灾功能的建设却还很缺失。”


常晓阳在日常的工作中还发现,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应急法”的制定进展缓慢,导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面临困难,而这都是亟待加强的方面。



政府协调管理救灾组织和志愿者


5月9日,一场整个映秀镇参与的应急演练在七一映秀中学展开。最先开始演练的科目为“学生安全撤离”。当日上午10点,以模拟突发地震为前提,学校内的千余名学生开始有序撤离。学生以本护头,小跑下楼,五分钟后即全部疏散至学校操场。


同时,映秀镇的应急救灾力量开始向七一中学集结,半小时后,当地的民政、武警、消防、卫生医疗、通讯、社会组织便集结到位,随着数十个救灾帐篷搭建完毕,参与演练的“受灾群众”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帐篷,完成“灾后安置”科目演练。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应急演练中,除了演练救灾物资发放效率、医护人员急救能力等常规科目外,还特别演练了与社会组织、志愿者的协调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在演练的救灾帐篷旁,专门设立了“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协调点”,目的是演练对前来救援的社会力量进行登记和统筹的能力。


事实上,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此后发生的多起破坏性地震,中国应急救援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在于:社会组织、志愿者的无序化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灾工作的推进。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把2008年称为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应急救灾的元年。“2008年前,社会组织和政府是各行其道的,2008年第一次有了交织。”他说。


张强认为,“汶川地震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政府如何统筹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芦山地震后。张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4·20”芦山地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4月25日便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组”,其目标在于协同社会资源、社会力量,更好参与灾害的应对工作。


“我们认为,抗震救灾中这个社会管理服务组的成立是历史性的创新,”张强说,“此后包括在雅安构建的社会组织与志愿者服务中心也是一个体制创新,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较常态化、制度化的路径,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沟通的途径,以更有效地协调社会组织的力量。”


2016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基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以及相关“考评办法”。其中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应急响应队伍”的建设。


社区应急响应队伍,是指通过接受专门培训演练后,掌握一定应急救援基本技能的社区志愿者和突发事件第一现场的志愿者队伍。其主要职责是:日常参与社区应急管理和安全应急巡查,灾害发生后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包括组织社区居民疏散、对受灾人员进行及时救助,在政府专业救援力量到达时,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人社部修订后的“应急救援员”岗位管理细则或将于6月公布,或将进一步明确“谁有资格第一时间进入灾区”。


国家减灾委专家李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灾后应急救援是一个好事情,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志愿者都适合在灾后第一时间参与一线救灾工作。


李京介绍,“应急救援员”是人社部新增的工种之一,未来发生灾难后,持有“应急救援员”证件的人员,或有资格随政府、部队的救援力量一起,在第一时间获准进入灾区。


李京预计,未来的社区管理体系中,或将明确“每万人中应急救援员的数量配比率”,同时,除了社区级应急救援员外,国家还有可能对应急救援员的种类进一步划分,如针对地震等灾害的“陆地应急救援员”、针对船舶遇险的“海上救援员”、针对矿产等方面的“隧道应急救援员”,以及针化学泄露处置的“特殊工种救援员”四类。


社会组织将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力量,因为救灾除了需要大量人力,还需要在社区发展、减灾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拥有专业能力的力量。



从抗震救灾到乡村振兴


一排排三层小洋楼如今矗立在映秀镇中心,各种旅馆、餐馆、旅游纪念品店一应俱全。2008年后,广东省东莞市作为对口援建方,先后投入逾17亿元,也将沿海的建筑理念带到了这里。


与北川县城异地重建不同,映秀镇选择在原址重建,被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映秀镇,各地的参观者总是络绎不绝,并在每年“5·12”前达到一个高峰。


仅在2017年,映秀镇第三产业收入1.74亿元,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20457元。


四川省委党校“5·12”汶川地震灾害应对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术主任顾林生认为,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灾灾害风险框架》提出让地震灾区“重建得更好”的理论,而四川灾后重建是这个理论一个很好的案例。


顾林生说,四川的灾区重建发展路径可分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很多国家的地震灾后重建,其最终的目的仅是重建,而汶川地震十年来,灾区不仅高规格完成了重建,目标还指向借助援助资金和政策,帮助当地脱贫攻坚,”顾林生说,“中国大部分地震灾害都发生在贫困地区,因此防止因灾致贫是关键。”


汶川地震后的10年间,中国灾后重建的资金筹措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


具体而言,2008年汶川地震的重建资金逾1万亿元,由中央及全国各地方政府筹措;2013年芦山地震重建的860亿资金中,中央仅承担其中460亿元;而2017年九寨沟地震所需的118亿元,则完全由地方政府筹措。


“从汶川重建到芦山重建,一个变化是中央将芦山重建指挥权交给四川,不仅是科学评估灾情后作出的决定,更是为了增强地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探索重大自然灾害重建向地方负责制转型,”顾林生说,“从国家的治理角度上观察,是很大的进步——从大包大揽到地方自我管理,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越来越能管好自己。”


对于未来,顾林生认为,地方政府还需要建立应对灾害的风险基金,如每年从税收等方面筹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往往灾害发生后,还是习惯于向中央要钱。建立地方的基金库,有利于地方培养防震减灾的意识。”顾林生说。


他举例说,日本各个地方政府都设有应急基金,基金一部分用来储备救灾物资。如以三年为一个期限,如果三年内未发生灾害,则将救灾物资用于救灾演习“内部消化”,或援助给其他国家,并同时再次以三年为期限补充新的物资。


总体而言,顾林生认为,中国灾后重建的方式可以概括为“罕遇巨灾,中央统筹,举国合力;大灾中灾,中央支持,地方负责;小灾小难,地方全责,中央补助”。


5月11日,映秀镇开始为次日即将举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活动”而忙碌,漩口中学遗址的台阶上,铺满了白色和黄色的花朵。周翠秀很快卖完了一筐樱桃,入夜后,她站在门口望着远处的玉米地和映秀镇,夜色吞没了她的身影,只剩下耳边的岷江水日夜奔腾,永无止息。


(编辑:王峰)



百万读者都在看……


15亿大案!荐股骗局大曝光,上海知名财经主持人8个月疯狂操纵39股!被证监会开出1.29亿元巨额罚单!


万亿的市场规模!中国仿制药却一直在“低仿”徘徊,如何解决十几亿人的吃药问题?国家各部门密集出手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本期编辑 刘巷


21君

老铁们,给21君点个赞再走呗~

阅读9806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