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当留学再也不能完成阶级跃迁,留学的意义在哪?

作者:LinkedIn中国 来源:LinkedIn中国 公众号
分享到:

05-14

90年代的国民剧集《北京人在纽约》,为中国电视贡献了下面这句经典台词: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


这里的背景是80年代开始的“出国潮”,怀抱梦想的中国青年争相出国学习、工作。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大都会,相当于当时的淘金地、梦乐园、“北上广”。



然而25年后,这样的潮流翻了个有趣的个儿——


8、90年代年轻人“宁愿端盘子打黑工也要(出国)见见世面”的光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国像串门一样方便”的当今海外留学生,都热衷回国。


不过,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让“留学”的光环褪色暗淡,他们要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现实。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shungee。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中年少女,外企市场狗,永远有用不完的白日梦。





从纽约到北上广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裸归


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的数据,73%的中国海外留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而到2016年底,中国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265.11万。


新闻来自央广网


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归”。


不同于“裸婚”、“裸辞”刚出现时的观念爆炸,“裸归”几乎是在暗流涌动中成为不争的事实。


对“裸归"一词的解释是这么说的:


指曾经风风光光地走出国门,现在终于又“一丝不挂”回来的人。说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学位、没有实际成就就选择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在出国很稀罕的年代,他们的经历几乎自带滤镜,在口耳相传中罩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芒。



然而现在,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出国的老同学,除了已经听腻歪的“性开放”和美妆潮品代购之外,“留学生变loser”的桥段成了能吸引注意的最后传说。


他们自己也这么想。


在欧洲生活了四年朋友说,在国外的日子几乎等同于完美,但也正是“温水煮青蛙”的感觉让他无法忍受。他和身边很多留学生,都迫切想要摆脱那种致命的舒适带来的人生可能性上的匮乏。


与此相对的,是国内老同学们经历的跌宕生活——熬夜加班、3年5跳、拼死创业、上市暴富或者惨败。


这些国内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刺激”情节,成了海外留学生羡慕不已的“生活的证据”。



对于回国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


“国外月亮比较圆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啊。”


“我现在的学历,再不回国就没光环了。”


“我在国内长到20岁,不可能在国外待几年就定在那儿一辈子的,不管工作还是创业,人脉和资源肯定是国内更好。”


“我是独生女,即使爸妈没说话,我肯定也要回来的。”


“不行不行(摆手),国内的好吃的我真的放不下。”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恰当的理由,让这场百万人参与的集体回归不可阻挡。


海归和社会底层

只有一线之隔?


漂泊海外的游学浪子,回归熟悉的环境,本来是好事一桩。然而却有人给他们来了个当头棒喝:


留学归国,即为底层。



一般来讲,归国留学生的海外学历背景,让他们在求职大军中更受青睐。即使光环淡去,视野和见识也很难被一笔抹杀。


“底层”从何说起?


论信息的获取和占有量,论社会权益,论物质财富,归国群体好像都和底层不沾边。上文提到的《为什么回国后我这么害怕“社会底层”》一文中,给出了三个理由:


  • 让人瑟瑟发抖的价值观对垒


经历了在国外文化中的洗礼,留学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许多留学生基本抛弃了“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们拥抱更主动、更开阔的生活,享受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样的“多元”在回国后一夜之间失去存在的土壤。他们为追寻跌宕的人生旅途选择回归,却惊恐地发现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况。


  • 成为周遭异类的恐惧


年龄焦虑、剩女、被催婚是永恒的热门话题。


海归摄影师郭盈光在回国后用镜头记录了中国相亲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婚姻观,她为这组作品取名《顺从的幸福》。


她的外国同学并不认为年龄会成为女性走进婚姻、得到爱情的限制,也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必修课,更不会用婚姻来衡量女性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国内,叫做“传统”怪物依旧强大。


已经倾向于西方价值观的TA们,发现自己成为了国内社会中的异类,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国的社会规则,价值观也随之动摇,在反复拉扯、冲突中迷失了当初归国的热忱。


  • 游荡结束后的“现实失焦”


留学,是远离现实焦土的生存模式。


这种上课、论文、公益、逛展览馆、和各国友人欢闹的生活状态在回国后落地的一瞬,就已经支离破碎。


30岁的欧美年轻人在谈恋爱、换工作、环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国年轻人在考虑买房、买车、小孩上学和父母养老。


海外归国的群体,几乎没有转换的时间和空间,一头扎进了基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体焦虑。



对于“社会底层”,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这样担心的海归不在少数,细究背后的原因,相比面对诸多难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落差感才是真正的“压垮骆驼的稻草”。


在中国,如果你是没车、没房的大龄青年,就会被贴上“两手空空”、“边缘挣扎”的底层标签。


归国留学生

到底该何去何从?


看到这里,一定会生出许多疑惑:


这样的境遇,归国群体自己身上有没有原因?


如果面对的是这样的境况,为什么还要回国?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颇带这些不屑和幸灾乐祸地问出“早知道这样,干嘛还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不也没用吗?”这样的问题。


这些疑惑不会有统一的、通用的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作出回答,我想“公平”是最合适的回答。



你看,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没有留学的光环,最终衡量你价值的,是与付出成正比的见识和能力;


人的选择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不同结果,但生活是公平的,国外给不了的悸动和热血,当然要拿真材实料的东西来换;


而关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留学并不意味着你回国之后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着你比在留在国内的朋友有着更多更好的选择,它不会帮你消除焦虑,你还是会面对房价、工资等等只要活着就会面临的问题。


但是它能让你知道,这些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英国散文家卡莱尔说: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


年初,一段脑洞大开的日本视频在社交网络流传。参加马拉松赛跑的男主意外地中途“偏航”,却又以一段散文长诗式的独白,扭转了观者“偏航”的狐疑。



就像他在视频结尾处说的:谁说,人生是场马拉松的?你把它当成马拉松,获得的只有疲惫和汗水。你把它当成一次即兴的漫游,获取的可能是整个世界。


人生的变数和美妙,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的孤独与恐惧,看到社会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多元,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正是留学的意义所在。


你明白了,所有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


说说你身边的留学生朋友吧!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shungee。香港中文大学毕业中年少女,外企市场狗,永远有用不完的白日梦。

本文图片来自原作者和影视截图、Pixabay.com。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阅读9507
留学 
举报0
关注LinkedIn中国微信号:gh_04faa23eb9ed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