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杨嵩重塑宝沃: 开启“最速”前进模式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公众号
分享到:

05-15


导语:如今,宝沃工程师在整个宝沃员工中占比40%,拥有来自全球12个国家、16个汽车品牌、2000多名顶级工程师人才。


5月9日,以“BAE超级工程院”为主题的宝沃汽车品牌日发布会在北京898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场被外界称为“史上最长”的发布会,涵盖了宝沃汽车的全新品牌战略,发布了全球前沿技术以及两款重磅上市的全新车型,多维度深层次地诠释了宝沃汽车的发展蓝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今年5月杨嵩正式出任宝沃汽车集团总裁后首个发布会。发布会上,杨嵩着重阐述了品牌属性,即中国资本控股的德国品牌。同时,宝沃汽车以“最速曲线”为发展目标,分别阐释“曲线”、“最速”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宝沃基于“宝沃不只是造车,更造就出行安全感”的品牌理念,欲打造最具安全感的产品。


对于未来自身的发展,宝沃也有全面思考,推出了宝沃未来安全iSA战略,旨在布局未来新能源、互联共享、自动驾驶三大领域蓝图。

第一步则就是iSA战略中的“i计划”即Energy of Twins新能源观(简称“ET”能源观)。关于宝沃汽车ET能源观,杨嵩坦言:“今天做不做新能源汽车,一定要考虑投资后的收益概率有多大。新能源汽车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商业本身是要讲商业逻辑和物理公式的,如果有了双积分政策的问题,我们就会把这块算到收益当中。目前电池技术没有质的飞跃,所以电动汽车的发展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市场才能更加成熟,此外电池成本也是着重需要考虑得问题。”

独特的“宝沃模式”

在经过深入思考和探索中国汽车产业运行轨迹,宝沃创新性提出了“品牌收购模式”,意在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发展,并以品牌最速和技术最速的双引擎发力,打造一条让中国力量问鼎国际舞台的“最速曲线”。这就是宝沃模式。


按照宝沃的理解,“最速”首先体现在品牌方面,一是以最小的投入收购国际品牌,工程师基因得以沉淀及传承。同时,宝沃品牌的历史知名度所带来的影响力是一笔财富,解决了品牌文化和历史沉淀不足的问题。二是拥有一整套完整的品牌体系,解决了品牌系统重塑的问题。三是品牌口碑快速感召并汇集了全球一流人才资源,解决了品牌对人才号召力弱的问题。


其次,“最速”体现在技术方面,组建“宝沃三剑客”——中美德国际化工程师团队,来缩短人与人,以及人与设备之间改良和消化时间。同时,建设中德智造工业4.0工厂,构建全球质造供应链联盟,打造整车制造优质供应链,构筑宝沃未来安全iSA战略。 

打造“工程师”品牌

众所周知,宝沃是由天才工程师卡尔•宝沃创建的,他秉持着“严谨、突破、创新”的工程师精神带领宝沃汽车创造了辉煌历史。在中国资本注入宝沃品牌之后,工程师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如今,宝沃工程师在整个宝沃员工中占比40%,吸引来自全球12个国家、16个汽车品牌、2000多名顶级工程师人才。同时,宝沃汽车已经在中、德、美三地成立研发中心,打造专属“宝沃三剑客”工程师团队。

其中,中国工程院是“宝沃三剑客”的核心,主要负责底盘、车身、发动机的开发以及动力性能、整车架构、碰撞安全和法规认证等工作,并对三地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德国斯图加特的设计和研发中心,不仅保证了宝沃汽车的纯正德系设计风格,更以严格德国标准铸就宝沃工程质量。5月7日宝沃汽车集团在硅谷正式成立了北美研发中心,以中、美两个团队协同合作,成为实现宝沃未来安全iSA战略中“A计划”自动驾驶的核心机构和重要保障。

理性的ET能源观

面对新能源市场,宝沃汽车提出了创新的ET能源观,即“双轨道并行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观”。“双轨道并行”,意味宝沃汽车不仅拥有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双资质”优势,更凭借能够兼容这两种能源车型生产的e-Propulsion平台,同步进行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研发、设计以及制造和销售。

据了解,目前宝沃汽车的e-Propulsion平台,可同时支持两类车型的生产。不同于其他企业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时,对现有燃油车平台的改装,e-Propulsion平台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对新能源车以及传统能源车的支持。此次发布会正式上市的宝沃品牌首款纯电动SUV车型BXi7,就诞生于e-Propulsion平台,成为首款中国量产交付的四驱纯电SUV。


可以说,无论在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宝沃都会延续上述理念,理性地审视和思考中国汽车行业与市场环境,并结合自身优势按步推进新能源计划。

针对媒体对于“工程师品牌”定位的疑问,杨嵩表示:“服装界早就有‘设计师品牌’,大家买这些品牌的时候,不仅看得到品牌和设计的价值,同时也觉得很有面子,汽车其实也是一样。我们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们想做工程师品牌。”

“如何解读工程师品牌,首先我们决不会走‘性价比’的路线。因为如果一个车的‘性价比’很高,尺寸又大,配置又高,那必定是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偷工减料,这样并不会成为真正具备‘性价比’的车。”杨嵩最后表示。

(广告)

阅读9059
举报0
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号:jjbd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21世纪经济报道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信号:jjbd2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