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援建水磨,建设数字政府,佛山这些大动作获央视、人民日报点赞!

作者:佛山发布 来源:佛山发布 公众号
分享到:

05-15


近两日,佛山又频频收到央媒的关注。昨晚,央视《焦点访谈》聚焦佛山对口援建水磨镇,今日人民日报也刊发两篇文章,对于援建水磨和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分别进行报道。


央视、人民日报点赞佛山援建水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持续约2分钟的8.0级地震,破坏力巨大,位于震中的城市、工厂、乡村都变成一片废墟、满目疮痍。10年过去了,当年的废墟今天变成了什么样?昨晚,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汶川地震后废墟上的崛起,其中提到了由佛山市负责对口援建的水磨镇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完整视频请长按下方二维码观看↓


另外,人民日报今日(5月15日)也推出了题为《水磨古镇 十年蝶变》的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水磨镇,由佛山市对口援建后,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变身一座现代山水桃源小镇。该镇的成功重建被联合国人居论坛理事会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人民日报》5月15日13版


以下为报道原文↓


湖面如镜,银杏倒映,石板街幽长,古碉楼比肩……初遇这座洋溢羌藏风情的小城,人们会流连其中,难以忘怀。很难想象,这里以前竟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污染严重的川西小镇。


十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让水磨镇受灾严重——全镇没有一座完好无损的民房,没有一条完好无损的道路,没有一处完好无损的公共设施,近两万人受灾。危急关头,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救灾复产。广东省佛山市负责对口援建水磨镇,经过两年奋力拼搏,提前完成援建任务。水磨镇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奖。


10年飞逝,“水磨”巨变,一跃成为国家5A景区。把灾后重建、精准脱贫、绿色发展融为一体的创新模式,不仅加快自身的赶超与蝶变,也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变原地“起立”为发展“起跳”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恢复重建,二是创新发展。相对而言,后者更难。四川省迎难而上,抓住灾后重建机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把原地“起立”变为发展“起跳”。


这与佛山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组想法不谋而合。工作组抵达水磨镇之后,没有匆忙启动援建项目,而是花了7个月时间,深入调研、科学规划、重新定位。然而,救灾如救火,时间不等人,工作组面临多方压力。一位参加过援建的老工作队员告诉记者:“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宁可丢掉乌纱帽,也要找准新路径,让可持续发展新水磨在地震废墟上崛起!”


援建组调查发现,水磨镇西向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行政中心相距甚远,但东向却与四川省会成都联系密切,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只要设法融入成都经济圈,水磨镇可以接受中国经济第四极的辐射,实现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灾后重建是背水一战,也关系到发展模式选择。”四川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刘宏葆当年曾任佛山援建水磨灾后重建工作组组长。他回忆说:“不能只考虑眼前、图省事,要跳出水磨,着眼转型,注重规划,追求卓越,主动融入成都经济圈,打造滨湖山地特色小镇。”


新定位明确之后,水磨镇灾后重建思路就清晰起来——工业外迁,“腾笼换鸟”。全镇关闭63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小企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换道超车,绿色崛起,走创新发展之路,打造独具魅力的成都“后花园”。


为此,水磨开灾区重建之先河,面向全国招标规划方案,制定总设计师负责制,把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形态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全部交由总设计师负责,确保整体设计合理、协调、美观。


污染小镇变为生态新城


水磨镇抓住文化与生态两条脉络,培育文旅、休闲、教育产业。水磨镇位于汶川南部山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底蕴深厚,水磨老街还是茶马古道重要一段。水磨精心谋划,修建禅寿老街、羌族碉楼等景点,擦亮文化品牌。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水磨下力气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健全教育链条。阿坝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过来,让水磨实现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成为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完整教育体系的乡镇。


山清水秀是水磨镇另一生态优势。水磨群山环绕,与九寨沟、青城山、卧龙等著名旅游景点为邻,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圈,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因此,水磨制定规划时,精心设计湖、山、亭、阁等景点,竭力使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化旅游资源的深度与韵味。


为了建造“水磨羌城”景点,施工队员对每根钢筋严格把关,对每道工序精益求精,把宝贵的援建资金用在刀刃上。整个项目建设只花了100天,但是前期风貌改造却精雕细琢达5个月。


如今,西羌汇、羌城、春风阁、万年台、寿溪湖等成了水磨镇风光旖旎的独特景点。身临其境,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


生态环境修复也带动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服务业。水磨几乎家家有民俗酒店,户户有商铺,发展羌牙茶、红心猕猴桃、山地猪、红豆杉、藏药等特色产业,摩托车、小汽车成为家庭“标配”。


“不走老路,不无中生有。”水磨以山水生态为载体,以本土文化为灵魂,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抓住灾后重建契机,实现了华丽转身,变成生态新城、西羌名镇,被誉为“西部桃源”。


专家认为,水磨灾后重建,重视本土文化,发挥比较优势,而且不停留于复活传统,而是让文化遗产存活在当下,倡导生产性传承与差异化发展,让随时面临消逝的人文基因重放异彩,赋予水磨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张力。


步入自我“造血”良性循环


灾后重建之初,群众急于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对长远发展规划不太理解。援建队员与当地干部耐心做工作,还组织居民代表去外地考察,亲身感受文化旅游的魅力。


与此同时,水磨镇优先启动民生工程,处处为灾区着想,为群众分忧。通过科学规划,水磨镇区2000多人口,每户均分到一套住房、一个商铺。水磨还请来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举办现代城市文明与城镇管理专题讲座,拓宽经营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老人村饭店的经营者应堂辉响应政府号召,第一个辞职回古街开饭馆。从最初10张餐桌到现在一层餐厅、两层店铺,还在筹建民宿,生意越来越旺。应堂辉自豪地介绍:“旅游旺季,饭馆一天收入可以过万。”


水磨建设者以真诚与爱心,赢得了群众理解与支持,整合起各方资源,创造了“水磨速度”。灾后重建不到1年,水磨居民喝上了干净自来水,告别了千百年来饮用不卫生溪水的历史。


“磨刀不误砍柴工。”水磨前期规划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在当地群众的大力配合下,拆迁工程事半功倍,建设速度后来居上,而且工程质量一点也没降低。水磨中学校长董毅祥对此赞不绝口:“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如此漂亮的校舍,就像五星级宾馆。至今想起来还激动不已!”


激活群众内生动力,凝聚共建共享合力,水磨“脱胎换骨”,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步入“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目前,水磨是阿坝州人口最多、接待游客最多的乡镇,年旅游收入6个多亿。水磨还集结展销阿坝州13个县的农特产品,形成永不落幕的博览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漫步水磨禅寿老街,两旁300多家商铺一家挨一家,摆满了土特产、工艺品。服务员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满面笑容,招呼游客。去年“五一”假期,仅有300多户人家的水磨镇一下涌入10多万游客,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一位饭店服务员说:“菜端出去马上就被客人抢着买走了!”


水磨老街尽头,有一处视野开阔的文化休闲广场,中央是一坐“万年台”。拾级而上,挡墙镶嵌“大爱无疆”4个大字,旁边镌刻《水磨灾后重建纪念碑》,三三两两的游客驻足观摩,拍照留念。


“一铺养三代。我们开铺子,搞旅游,日子越过越好。”水磨社区主任姚正春说:“我们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也是对地震遇难亲人的最好告慰。”


人民日报聚焦佛山建设“数字政府”


此外,人民日报今日也再度聚焦佛山“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对于近年来,佛山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数字政府”,初步建立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政务服务体系进行专题报道。


以下为报道原文↓


《 人民日报 》5月15日9版


佛山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模式

建设“数字政府” 减少群众跑路(提升政府窗口服务)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市民陆小婷通过网上平台,几分钟就办妥了个人纳税证明。“现在办事既快又好,在哪都能办。”


近年来,佛山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创新为切入点,统一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的事项要件标准、运作程序标准、窗口服务标准、裁量准则标准、材料流转标准等,初步建立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政务服务体系。


去年,佛山“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业务量达261.7万件,做到“把简单留给群众,把办理交给标准,把复杂留给系统”。


简政放权,规范服务全覆盖。佛山以群众诉求为导向,对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厘清权责,列出清单,统一程序,标准管理。全市审批服务标准化清单涵盖市、区两级共涉及55个部门,包括1833个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并对外公开。


量权限时,压减自由裁量权。佛山将实施机关、审批条件、申请材料、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等5个中类标准作为量权限权的重点内容,做到“材料清单化、审批透明化、流程规范化、时限明确化”。简单事项当天办结(最长不超过2个工作日),一般事项5天办结(特殊程序最长延至10天)。经过流程梳理再造,佛山市级累计减少审批环节720个,压缩审批时限4383天。


网厅对接,透明监督常态化。佛山升级网上办事大厅,推动政务公开,透明公布审批标准,建立“一处配置、处处应用”机制,统一应用到实体大厅、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机等渠道和载体,实现内部与外部、线上与线下办事标准一体化、服务无差别。同时,佛山建立12345服务热线与群众投诉联动机制,公开监督,阳光行政。对群众反映与投诉问题,严格核查,与绩效挂钩,情节严重的启动问责程序。


目前,佛山正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综合业务系统标准升级,探索容缺受理和信任审批,构建24小时自助服务系统,打造“数字政府”,减少群众跑腿。全市140个事项实现了容缺受理,400多个事项可上网预审发证,8029个事项可在线预约和通过自动服务机自助申办,部分事项可与广州、江门等市跨城通办。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人民日报、央视

编辑:刘燕君

阅读8729
佛山 央视 
举报0
关注佛山发布微信号:gh_88cb1d1ca3c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佛山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佛山发布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