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等了三年,这档豆瓣9.5分的节目终于出第二季了

作者:豆瓣电影 来源:豆瓣电影 公众号
分享到:

05-16

本文来自豆瓣用户Nanso4《局部 第二季》的评论

原标题:大都会是“你的大学”,这让人很嫉妒


千呼万唤始出来,距离《局部》第一季的播出一晃已经三年了。

《局部2》发布会的时候,一向犀利的丹青老师带着有点怯的口吻,对着台下的年轻人说,不知道这一季做的怎么样,心里没底,但无论好坏,请大家给个反馈。


那么,就在这里分享一点“反馈”,以及为热爱艺术、喜欢看展的朋友们,种个草。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对《局部》这档节目来说,我自己的经验大概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观看,分别是知识,角度,和氛围


一 、对不对

知识不必说,这是收看每个文化类节目的主要收获。第一季中陈丹青老师融汇中西,贯穿古今,从文艺复兴的湿壁画,聊到乾隆年间的长卷南巡图;从梵高早期没画完的作品,说到杜尚如何将美术史翻页到新的篇章。

本季节目组来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可想而知我们将在知识层面上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内存。

图片来自优酷

但涉及到知识,就牵扯到一个“对不对”的问题,也就是考据的真实性。陈丹青老师不是美术史的教授,也不是鉴定真伪的行家,难免在某些观点上存疑。如第一集中他谈《千里江山图》是“真迹无疑”,这点还是掀起很多专家的不同意见的。

当然了,哪怕是故宫博物院和央视的《国家宝藏》都对作品深信不疑,考据的真实性出现偏差也在所难免。

所以在我看来,“对不对”没那么重要,“怎么看”才比较重要。


二、怎么看

作为艺术家的陈丹青老师,在节目中提供非常多有趣观看画面的角度,这让更多没有美术基础、训练的人们,也能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图片来自优酷

比如他谈到意大利画家卡帕奇奥的全息视角,在中景和远景中对次要人物的描绘,用“不安分”的目光塑造了人声鼎沸的威尼斯,完全可以激发观看者的观看欲望,非常有趣。

图片来自优酷

再比如他谈印象派后期的画家,当画家们不为宗教、不为宫廷,只为自己的内心而画的时候,开始体现题材的自由度,思想的自由度,甚至画面的自由度,一幅画是否完成变得不重要,如塞尚。

于是除了观看角度,又多了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在与中国元明文人画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历史对画家、对艺术的变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在如此庞大的大都会博物馆,那个所谓的“知识”大概就算是专业人员也一生都无法完全掌握的,更别提甄别。

那什么是重要的呢?即观察方式——怎么看。

如第一集节目中提到非洲土著雕刻时,陈丹青老师将篆刻中的阴阳刻与之对比,就瞬间恍然大悟了。


三、浸入感

道长在介绍看理想系列视频时谈到,这些节目除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外,更要在视频的视觉方面带给人氛围的享受。

图片来自优酷

很多朋友着迷《局部》就是这样,幽暗的画室,昏黄的灯光,陈丹青老师的白衬衫,手中的中华铅笔,和娓娓道来的声音,有范儿。

这里的陈丹青和其他时候(比如圆桌派锵锵等谈话节目,甚至现场访谈)都不一样。

《局部》中听他的讲述如同读他的文字,有点不那么直接的玩味,有点特有的幽默。很多话语,显得那么意味深长。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讲王希孟时他说,“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

去年年底在故宫展览上观看《千里江山图》的真迹时,我想到这段话,一边看一边泪流满面,就像多年后再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

《局部2》发布分享会上陈丹青老师提到,由于拍摄时间紧张,条件限制等原因,在大都会的他像个演员,完全要服从导游,脱稿背诵,一遍遍反复拍摄。

于是坦白讲,我会担心没了讲稿,陈老师会不会变成陈导游,完全失去了第一季的那种意味。看完视频,觉得,嗯,果然如此,好尴尬啊哈哈哈。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但是不重要,我找到了另一种氛围来替代。

宣传片中,陈丹青老师说,“我没上过高中和大学,来纽约的三十五年,大都会就是我的大学。”

看完第一集后我深刻体会到“我的大学”这四个字的含义。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是什么呢,是丹青老师在大都会博物馆中,有着那么样的一种熟悉感,亲密感,自信感。他不是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者工作人员哎,坦白讲他不过是一个进门还有买票和其他人一样的观众。

可是这种熟悉感,亲密感,自信感让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不一样。比如提到一个特别喜欢的小房间,他说我经常来这里,经常来这里……

我想如果我介绍我自己的学校,也会是同样的感觉——下课回宿舍有特别喜欢的一个天台,可以看见大海和沙滩上的人群,我经常来这里……

我的大学也无比美丽,历史悠久,我深爱着我的母校。

然而大都会完全不同。

那种浸入感,萦绕感,归属感让我有点羡慕,甚至嫉妒,你的大学居然是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陈丹青老师在他的书中这样说,“二十年前,我为什么去到纽约?不是为了移民、发财,而是为了到西方开眼界,看看油画经典的原作。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画看也看不过来,可是没想到就在那里,我从此开始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启蒙,认清了我们民族从上古到清末的艺术家谱。”(陈丹青《退步集》)

“浸入感”会贯穿于整季的节目中,当然说嫉妒是玩笑啦,我想幸福感,才是看节目的最大的体会。

马未都先生说,博物馆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最高配置,在像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接受“大学教育”,接受历史的教育,美的感化,艺术的熏陶,人性的启迪,一定是幸福的。

种草种草,热爱艺术、喜欢看展的朋友们,快来看节目吧。

阅读9057
举报0
关注豆瓣电影微信号:film-doub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豆瓣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豆瓣电影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豆瓣电影

微信号:film-douba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