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汶川地震十周年前夜,这些故事要讲给孩子听!| 汶川地震十周年

作者:北京便民微服务 来源:北京便民微服务 公众号
分享到:

05-12

问题:有谁会在24小时无时无刻的帮助你?

答案:只需要点击上边的北京便民微服务

2008年5月12日,8.0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明天,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祭,我们不得不触碰那场不忍追忆的国殇。伤痛慢慢平复,记忆深入骨髓。


10年,时间已然不短,但是那段记忆却让人刻骨铭心,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志愿者投身灾区,浴血奋战,争分夺秒进行救援;更多的同胞无法到达灾区,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灾区情况,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爱心。我们无数次看着电视里的抗震救灾报道流泪,既是关心、同情、感同身受的泪水,更是感动、震撼、众志成城的泪水。


如今,十年过去了,当时亲历地震的孩子已经慢慢长大成人,那些遭遇灾难的人们也已经慢慢走出伤痛,开始了新的生活。在他们身上,除了地震带来的伤痛之外,更应该被关注的还有他们面对伤痛的勇气、坚强与希望,而这些也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 

坚持

“吊瓶帅哥”李阳:“你是我的好兄弟,我不想你死!”


照片中举着吊瓶的男孩名叫李阳,而躺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是他的好兄弟廖波。



2008年5月,地震后的北川一片狼藉,廖波躺在废墟中,身体被倒塌的楼房压着,李阳便站在废墟上,为廖波举着吊瓶,坚持了整整一天一夜,并且不断地鼓励廖波,告诉他:“你是我的好兄弟,我不想你死。”因为这个举动,李阳被人们称为“吊瓶男孩”。2013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大三的李阳报名参军,提起当年的这个举动时,他说“地震改变了我们这些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其实当时做这些事情也是出于本能,并不是说要怎么样。”



地震发生时,李阳用自己的坚持与义气挽救了一个生命,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他已经工作,但仍会时不时地回老北川看一看——看看曾经与小伙伴一起上学的那条路,看看那个让人们陷入绝望、又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小县城。

 

李阳说,虽然自己的表妹和许多同学都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生命,但或许是因为背负了他们的期望,也或许是源于对生命的敬意,他的这十年过得很充实,他也相信曾经的北川人民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感恩


“敬礼娃娃”郎峥:“我想对你们再敬一个礼,谢谢你们!”




在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名叫郎峥的3岁男孩从废墟下被救出时,他用稚嫩的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个礼。从此以后,“敬礼娃娃”成了郎峥的新名字,也成了感恩和坚强的代名词。如今已上初中的他,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阳光上进的少年,重情义、懂感恩也积淀为他的人生本色。

 

13岁的郎峥在视频上说,他记得十年前那个灰暗的天空,那些温馨而模糊的解放军叔叔的身影,常常在夜里梦见那些似曾相识的救命恩人。他寻找那几位解放军叔叔的原因也很简单:“多想见你们一面,哪怕一分钟、一秒钟。”



感恩,是心对心的回应,是爱对爱的接力,当“敬礼娃娃”成长为“敬礼少年”,他仍然深深铭记着那些帮助过他的救命恩人。如果说十年前的一个“敬礼”唤起了震撼心灵的感动,那么十年后的他想要“再敬一个礼”,一定会激发更多守望相助的力量! 


乐观


可乐男孩薛枭,“逗乐了悲伤的中国”的他如今有了新身份


照片中的男孩名叫薛枭,或许,他的另一个名字更加广为人知——可乐男孩。2008年5月15日晚11点,被困废墟80个小时后,薛枭得救了,在被救出后,薛枭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



这一幕被电视镜头记录了下来,因为这句话,他被称为“逗乐了悲伤的中国”的阳光男孩。

 

由于伤情严重,这位热爱打篮球的男孩永远地失去了右臂,但这并没有使他消沉,2009年,薛枭免试进入上海财经大学学习,毕业后又进入了可口可乐公司工作,现在的他已经是可口可乐博物馆的负责人。

 

现在的薛枭养成了一个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都是自己去扛,“现在更在意自己去想办法,而不是面对困难时的抱怨,实在抗不过去再说,况且当真连自己都搞不定的时候,也许家人也难以搞定吧。”“我是死里逃生的人,地震那么大的困难都过来了,现在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薛枭说,“也许这就是我跟其他同龄人或者年轻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地震教给自己最受益的东西。”



十年前,当整个中国都被悲伤笼罩的时候,一句“我要喝可乐”让人们记住了这个乐观的大男孩——薛枭。与其说“可乐男孩”是对薛枭的称呼,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的缩影——一种面对事情能够泰然处之的精神、一种相信自己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梦想


独腿女孩的芭蕾梦,有梦想我也是大舞蹈家


11岁的李月来自北川县曲山小学,她爱好跳舞和画画,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家,就连老师都说她的长相、身材以及天赋非常适合跳舞。



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毁掉了这个孩子一生的梦想。求生的本能、跳舞的愿望,支撑着李月在废墟下度过了70多个小时,可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李月,救援人员不得不做出截肢的决定。人们很难忘记:在废墟里,满面尘土的李月睁开大大的眼睛,问救援人员:“我是不是很勇敢?”

 

经过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命接力,李月顽强地挺了过来,灾难夺走了她的左腿,却没有让她的舞蹈梦想屈服于残酷的命运。那时,“芭蕾女孩”李月引起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张继刚的注意,为了能够再次让小李月舞动起来,开幕式团队找到了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李月,希望她能参与残奥会的演出。



追梦的过程是艰辛的,在妈妈的陪伴下,李月每天往返于康复中心和学校之间。有一次,妈妈失手,让正在方便的李月一下子坐在了坑槽内,母女俩都哭了。“妈妈,我不想练了,太累了。”但话音未落,母女俩又匆匆擦洗干净,回到了排练现场。



“残缺的肢体一样可以演绎完美的艺术。”2008年9月6日,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李月终于重新起舞,双手高举红色芭蕾舞鞋。醒目的红舞鞋在“鸟巢”的舞台上跃动——那是李月追逐梦想的脚步,也是一只“永不停跳的红舞鞋”!


勇气

“最美志愿者”廖智:帮助更多的截肢者走到阳光下


廖智原本是一位青春靓丽的舞蹈老师,但汶川地震却改变了她的命运。一场地震将廖智和婆婆,还有10个月大的女儿埋进了废墟,26个小时后,廖智被救出,却永远失去了孩子和婆婆,也永远失去了双腿。不过,这并没有打垮廖智:她用被截肢的双腿继续跳舞,成为了一名无腿舞者;她热心公益,2013年,雅安地震后,廖智选择以志愿者的身份前往灾区,被称为“最美志愿者”;她还“感同身受”地关注肢残者,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己的“不完美”。



如今,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廖智有了新的家庭,她和丈夫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私人名义的聚会,参与的都是因意外截肢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故事,给他们勇气,鼓励他们光明正大地走到阳光下,去享受本就属于自己的尊严和平等。



和其他大部分截肢者不同的是,廖智绝大部分时间都不依靠轮椅——做志愿者、跑马拉松、攀岩……“不是关上门舔伤口,而是发生了的事,只有接受,而不是抗拒和隐藏。”她说。廖智是勇敢的,在大家印象中,她是一个从来不曾为失去而痛苦的人,最常见的,是她充满自信、仿佛能够融化冰川的阳光笑容。 

力量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汶川地震中要当空降兵的男孩,今成黄继光班班长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也是十年前,在汶川地震中举着“长大我要当空降兵”横幅的瘦小男孩——程强。



2008年,程强才刚上五年级,汶川地震夺走了他的一位小侄女的生命,也让他的家变成了断壁残垣。

 

地震第二天,大批空降兵进入他的家乡——四川什邡,连续进行了长达97天的救援和重建。在送别救援部队时,程强高高举起了图中的横幅,一颗“当空降兵”的种子开始在心里发芽。十年后的今天,他终于实现了当年的诺言,凭借刻苦的努力和付出成为了“空降兵的一员”、“黄继光班班长”。



十年前,或许是空降兵的奋不顾身感动了他,也或许是空降兵的到来为身处恐慌中的他们带来了一丝曙光,于是,高高飘扬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旗帜和印有“空降”二字的头盔,在这个年幼的孩子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十年后,或许他们的样貌已经模糊,但曾经带来的力量和希望却激励着程强不断向前! 

希望


汶川震后十年:刚当了外婆的她又做了妈妈


汶川地震后,那些经历了丧子之痛的父母们,重建家园,孕育希望。家住绵阳北川的刘洪英便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汶川地震让刘洪英的儿子王强,永远地停留在了19岁,虽然那时的刘洪英已经年近40,但为了给活着的人以生的勇气,她和丈夫还是决定通过试管的方式,再养一个孩子。2009年12月18日,小女儿降生,成为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第一个试管婴儿。



谈起十年前的那场灾难,刘洪英嘴角挂着微笑,像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一样,只有眼角时不时泛起的泪花,泄露出心底的悲伤。地震发生后,刘洪英两口子到处找不着孩子,就想着,王强去什么地方救灾了,或者受伤住院只是暂时联系不上。反正,孩子肯定活着:“过了有一个多月,武装部的领导喊我们去领丧葬费,我们就没去领,我们说娃儿还在,就不想去领。过了两个月,武装部长来家里,他说人没了,找不到了,没法了。这钱不拿也得拿。”

 

刘洪英决定再生一个孩子的时候,大女儿王芳已经怀有七个月的身孕了,她说,想着妈妈可以一手带外孙、一手带儿女,也挺好。于是,刚当了外婆不久的刘洪英,又做了妈妈。



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女儿和外孙的降临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希望的传递。在刘洪英心里,日子再艰难,只要有人,就总有希望。 

奉献


把热爱奉献给三尺讲台,把生命奉献给学生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的妻子,但她也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人民教师谭千秋老师的妻子。



地震发生时,谭老师正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开始剧烈地抖动。谭老师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听到老师的喊声,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可还有四名同学已经来不及冲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名学生。随着轰隆隆一阵响,水泥板重重地砸在谭老师的身上,房子塌了。

 

经过一天一夜的搜寻,谭老师和四名学生终于被找到,“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学生们都还活着!”。

 

为了保护学生而献出生命的还有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教师苟晓超。



地震发生时,他正在教学楼例行巡查,突然,一阵地动山摇,“不好,地震!”苟老师脑海中出现了这个可怕的念头。出于本能,他大声地喊叫,让学生赶快逃走,可他自己却一次又一次地冲回教学楼救出学生。当他再一次冲到三楼抱起两名孩子向楼下跑时,顶楼轰然坍塌,一块重约一吨的砖块和混凝土砸向他的小腿,他将两个孩子“藏”在怀中,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从天而降的砖块。

 

“我……恐怕……不行了,快……快……快救孩子!”他对前来营救的老师们说道。12日下午4点20分,在被转往县医院抢救的途中,苟老师因伤势过重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这一天距离他新婚的日子刚刚过去十天,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孩子们安然无恙。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像谭老师和苟老师一样,在地震中默默奉献的老师——为了学生的安全,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安危;为了“学校”这个大家,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小家,塑造了一座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十年过去了,很多网友提到当年地震的情形时,仍会想起老师们疏散学生的场景:

 

网友@冬暖 说 :“美术老师用身体支撑起了教室前门。

 

网友@攀登高峰望故乡 说:“我们疏散的地方旁有堵围墙。几个同学和体育老师觉得不安全,招呼同学们赶紧往操场转移,转移过去之后,那堵围墙就倒了。

 

网友@小许 说:“当时我们的化学陈世伟老师,因车祸一条腿打着石膏给我们上课。地震来临时他组织我们下楼。等所有人都下去了,老师才拄着拐杖下来,那个拄着拐杖站在楼梯口指挥学生下楼的身影,在我脑中刻了十年。

 

网友@炒锅 说:“5楼,自动卷帘门在震中一直往下掉。年级主任一个人手撑着门不让它掉,让我们快跑!那天晚上睡在操场,老师让我们睡,他们守着。

 

老师们的质朴、无私,让他们在危难来临的那一刻做出勇敢的抉择。有人说,老师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凡,才体现出不为名、不为利、不苟且的傲骨和正气。

 

灾难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伤痛,当那些被老师救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将会比别人更加懂得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无私,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奉献! 


汶川地震十年,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这些


十年,太长,足以让地震中幼稚懵懂的少年长大成人;十年,太短,地震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我们学会了坚持、感恩、乐观、梦想、勇气、力量、希望、奉献……作为家长,请您一定要告诉孩子:

 

学会坚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抱定坚持的态度,遇到困难时坚持、被别人质疑时坚持……学会坚持,生命就会因此而闪光。



学会感恩——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要对父母感恩;在学校接受了老师的教育之恩,要对老师感恩;进入社会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帮助、关怀之恩,要记得感恩……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常把“谢”字挂在口边,才能让生命更加丰满。



学会乐观——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不开心的事情,而乐观便是一剂良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告诉自己:“只要努力,下次就会考得更好”;和小伙伴发生矛盾时,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应该宽容大方”……有了乐观的心态,孩子的心灵便更加富有。



树立梦想——对孩子来说,“梦想”这个词或许还有些遥远,但至少要让孩子树立一个目标——一个能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梦想,孩子将来的路就会走得更加踏实、更加稳重,而这个过程便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充满勇气——让孩子学会勇敢、充满勇气,不妨从小事开始。孩子摔倒了,鼓励他们勇敢地站起来;孩子考试、比赛成绩不理想时,告诉他们要有勇气面对失败……在成长的道路上,一个孩子的勇气,便是他在面对未知风景时的底气。



汲取力量——榜样的力量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作为孩子最常接触的人,不妨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父母的身上汲取更多的正能量。



保持希望——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地放弃希望,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告诉孩子,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都不相信“我能够克服困难”而放弃了希望。

 


学会奉献——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告诉孩子,“给予比得到更加快乐”。在保证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学会奉献,也许就会让处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一丝光明。




参考文章 |

封面 《吊瓶男孩李阳“十年可说的故事,有很多!”》

澎湃网 《汶川地震十年后,“敬礼娃娃”想寻找当年救他的解放军》

中财网 《汶川地震“可乐男孩”还记得吗?他有了新身份》

华龙网 《独腿女孩的芭蕾梦 有梦想我也是大舞蹈家》

成都商报 《“最美志愿者”廖智:帮助更多的截肢者走到阳光下》

华西都市报 《汶川地震中要当空降兵的男孩,今成黄继光班班长》

中国之声 《汶川震后十年:刚当了外婆的她又做了妈妈》

新华网 《谭千秋——大爱无声铸师魂》

湖南日报 《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

人民网 《网评:谭千秋,用生命诠释师德》

文中网友留言选自新华社《十年前,这些故事让我们泪流满面:老师用身体撑起了教室的门…他们赌上生命去救生命......


本文编辑:北京便民微服务

文字来源:中国教育网


爱小微的请点

直接与小微工资挂钩哦~

1个大拇指3毛钱!求求鼓励!

长得好看的人都在看

北京便民微服务

微信号:bjbmwfw

商务合作投稿QQ: 3068435618

在这里,了解不一样的北京便民生活服务

阅读2
地震 故事 
举报0
关注北京便民微服务微信号:bjbmwfw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北京便民微服务”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北京便民微服务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北京便民微服务

微信号:bjbmwfw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