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开车就攥着上百号人的命根子,“危险驾驶”你也犯过?!

作者:汽车之家 来源:汽车之家 公众号
分享到:

05-17

大家买车,对汽车的安全格外重视,选车时会反反复复去比较汽车上的安全装备,比如气囊数量多不多、ESP有没有。但恕我直言,车的安全性并不像你想的那样重要,最重要的是,开车的人要讲安全。

换句话说,你挑辆安全的车,没错;但永远不要指望车去保你的命,你的命根子,永远攥在开车的人手里。

一、车祸几乎都是开车人的错

几乎所有车祸的起因,都跟人的错误行为有关。按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统计,只有6%左右的汽车碰撞事故跟汽车故障、天气情况等有关系,其余的,都是由酒后驾车、分心驾驶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这是美国人的统计,我没看到中国的相关数字,但考虑到中国人的守法意识、驾车经验等,人为造成车祸的比例,应该比美国这样的成熟汽车社会更高。

现在的汽车还没实现自动驾驶,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撞了车,只能怪人没好好开。

极个别的情况是什么?比如,丰田闹过“自动加速门”,油门踏板被脚垫卡住或是油门踏板自己“犯卡”,车子没办法停下狂奔的脚步;再比如,行驶在路上,突遇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你没办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车子。

▲恶劣天气确实会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诱因,但所占比例非常小

除了这些极其偶然的情况,剩下的车祸,都是人干的。

人在开车时,会干出什么蠢事呢?这方面,中国倒是有统计。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去年12月的全国交通安全日上,曾经列举出如下危险驾驶行为:

酒后驾驶、追逐竞驶、吸毒后驾驶、超速行驶、疲劳驾驶、超员超载、闯红灯,以及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

注意,中间有“以及”两个字把危险驾驶行为做了分隔。前边的那些酒驾、毒驾什么的,你可能觉得自己不会干那种事儿,但“以及”后边的,谁也不好说自己是清白的,而且,这些基本算是我们俗称的“路怒症”的表现。

按官方的说法,“路怒症”和“分心驾驶”是日常危害最大的两种驾驶行为。

所谓“路怒症”,听上去是个从西方传来的很新派的词。其实,“路怒”在中国司机中已经是个老毛病。多年以前,中国路上车辆还比较稀少,开车的都是职业司机,那个年代,道路两边常见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中,就常能见到这一条:“不开英雄车,不开斗气车”——开斗气车,说的就是“路怒症”。

那时候路上没几辆车,开车的人都会怒;现在到处堵车,情绪自然更难控制,所以,大家开车一定要淡定,同福客栈的郭大侠说了:“世界如此美好,你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现在的人,有个毛病就是爱“刷手机”,有些人好像把魂儿暂存在手机里了,一会不看就魂不守舍。这个毛病带到开车上,就是“分心驾驶”。

别觉得看一眼手机没事儿。根据实验计算,当司机以时速40公里行驶时,从拿起手机划开密码锁,到浏览一条新信息,眼睛至少要在手机屏幕定格2秒,车辆盲驶超过20米,这个距离在驾驶中是很可怕的。

你开车肯定不光是时速40公里,而且,你看手机肯定不光是浏览一条简单的信息,有人开车还拨号打电话好不好!有人开车还发微信好不好!

开车玩儿手机只是分心驾驶的一种,只要你没有做到“马达一响,集中思想”,就会涉嫌“分心驾驶”。(鉴于现在的小汽车马达不怎么响,这个老口号可以修改为“钥匙一拧,拒绝分心”——也不对,有些车打火都不用拧钥匙了——总之还是领会意思吧)

还是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二、别迷信车的“性能”和“安全”

当然,汽车安全不能说不重要,毕竟你不作死,挡不住有人作死。在路上碰上作死的人开车,自己的车安全度高一些也是有必要的。

问题是,汽车厂商非常喜欢鼓吹自己车子性能和安全性,这可能导致车主们产生错觉,忽视开车的风险。

汽车厂商在汽车性能上特别有追求,每出一款新车,就爱吹嘘一下加速能力有多强、速度有多快,但大家是不是想过,就一款交通工具而言,现在的汽车性能已经大大过剩了。

世界卫生组织在控制车祸方面给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限速”。随着平均交通速度升高,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也会升高——特别是对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者而言。

所以,世卫组织认为,城市里的行车速度应该低于50公里/小时。

在多数国家的交通实践中,路况极好的高速公路,最高时速也应该限定在120公里每小时之内,超过这个时速,交通事故会有大幅上升。所以,我们看到,全球通行的高速公路限速,都在时速120公里以下。(个别国家的个别路段限速设定在130多公里。别搬出德国来抬杠,德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且也只是部分路段不限速,开车超速也是德国交通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时不时地就会有人问到一个问题,作为民用交通工具的汽车,为啥设计时速会超出限速这么多,动不动就能跑到时速200公里?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人认真回答过。

用于竞速比赛的车,性能追求没有止境,毕竟这属于一项体育运动,追求的就是更快更强。但作为通勤工具的民用汽车,在性能方面有这么高的追求,是不是多此一举?

汽车厂商为了体现自己的实力,制造新的卖点,所以卖力地提升和夸耀汽车性能,这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但过于强调汽车的性能,会不会刺激人们为了体验车子的性能而去开快车?马路上的“追逐竞驶”,是不是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过度自负而引发的危险驾驶行为?

汽车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的速度,从生理角度看,人操纵这么一个比自己奔跑速度快出好多倍的钢铁机器,反应能力难免会不大适应。你精力集中、老老实实开车还好,一旦粗心或是有意放纵,就有可能酿出事端。

性能之外,汽车厂商还爱鼓吹自己的车有多安全,但却很少有人提醒大家,目前的汽车安全技术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

千万别相信你的车固若金汤,一台车,不管看上去多结实、碰撞测试达到了什么星级,在一定的速度下发生撞击,就跟纸糊的没啥区别。你在网上肯定看到过不少车祸照片,有的车身被撞成麻花,有的车体被撕裂。为什么汽车碰撞测试最快时速只做到60多公里?意思很明白,以现在的汽车安全技术,再快的速度下发生撞击,驾乘人员不能指望车,只能听天由命了。

汽车厂商在汽车上最得意的两点:性能和安全,恰恰可能误导公众,让他们觉得可以放心地开快一些。车主一旦放松警惕,祸不远矣!

中国所谓的交通事故,美国人习惯用“accident”一词来表示。但近些年来,包括NHTSA(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这样的政府安全机构和一些民间组织,都呼吁把这个词改用“crash”。原因在于,“accident”一词有“意外”的意思,而“crash”一词更客观些,就是指的“撞车”。

为什么呼吁停用“accident”?是因为这个词有为驾驶人犯的错误“开脱”的意思。撞车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形成的,是“错误”而不能说是“意外”。

汉语中,“交通事故”一词倒是比较中性,但大家对于交通事故的认识也有偏差,也会觉得这是一种“意外”。撞车、撞人了,大家觉得是运气不好,碰上了倒霉事儿,肇事者的负疚感也不强烈。

一定要搞清楚,绝大多数的撞车事故,是由驾驶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引起的,只有遵章守法、文明开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车祸伤亡。大家永远不要指望你的车能给你带来多大的保护,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的安全意识。

阅读9143
命根子 
举报0
关注汽车之家微信号:autohomeweixi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汽车之家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汽车之家

微信号:autohomeweixi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