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1岁空姐打车遇害后,我想认真和你读读这本书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5-2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480 篇文章

Photo by CloudVisual on Unsplash.

作者:张大志,「大志读书会」创始人、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资深战略管理顾问、知名财经作家。个人公号:leo张大志(ID:jobchanceleo)。

作者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济南空姐乘坐顺风车遇害的新闻,相信大家都有关注。除了对遇害空姐表达惋惜,对其父母更是深深心疼。当时,我也关注到嫌疑人刘某父亲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据刘父称,刘某脾气暴躁,自己和他关系不好,父子之间不太说话,刘某有时甚至会对其父拳打脚踢。

由此,我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众生皆苦,活着不易,特别是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每个人都压力巨大,在沟通当中,使用着“暴力沟通”等不正确的沟通方式者绝不算少。

于是我很想和你认真读一读卢森堡博士的经典之作《非暴力沟通》,希望不管是为人父为你母的你、为你夫为人妻的你,还是职场中作为领导,管理别人的你,亦或者初入职场、肩扛重担的你……都能够践行“非暴力沟通”,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和外界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一些,让社会上的戾气更少一些,以上。

 

我先概括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核心,就是通过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四部曲,摆脱语言暴力,让我们和他人感觉更舒适一些。

 

讲这本书对我有一些现实的意义。以前媳妇经常对我说,你读这么多书,怎么没用呢?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大喊大叫,孩子从小到大,虽然我没有打过他,没有体罚,但是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对他吼叫。媳妇以前也曾经对我说过,精神暴力要比肉体暴力的伤害更大,我是读完本书之后,有的切身感受。


最近几年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变老,喊的次数已经直线下降,真诚地希望,如果你父母,能够尽早读这本书,如果你是一个暴脾气的同事或上司,也希望本书能够帮到你。

 

其实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都隐含着某种期待。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方法,改进自己与亲密的爱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我脾气实在是太差了,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非暴力沟通,对我是有一些现实的关照意义的。

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之前,我看过本书在网上所有的差评和好评,差评主要集中于感觉这书教人怎么揣摩别人,实际上这些写差评的人恰恰没有理解本书作者的意思。书里有句话,叫做“如果我们常被别人怀疑自己沟通的诚意,那么真正应该审视的是我们自己的动机”,发心很重要,真心诚意才是做好沟通的关键。

 

非暴力沟通不能改变别人,让他们按照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去做事情,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联系。

 

我将分以下四个部分为大家分享这本书:

 

第一部分:善良的人,也会使用精神暴力;

第二部分:非暴力沟通四部曲;

第三部分: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第四部分: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1

善良的人,也会使用精神暴力

 

我先讲一个今年年初发生的真事,儿子早晨不愿意起,因为冬天嘛,太冷,在床上穿衣服,我媳妇就去叫儿子,说你赶紧下来穿,说了一遍、二遍、三遍,媳妇就开始喊:从来都不听我的!明天要到外面穿衣服。再往后发展就是媳妇有些怒气,说儿子,儿子也只能听着。

 

在这里我澄清一点,我的爱人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平和的人,那为什么她会使用这种语言暴力,又喊又叫地来对待她自己的亲儿子呢?这种方式如果有陌生人在场,你会觉得很困惑,采取本书的沟通方式,有可能就不必喊,也可以达到目的。在讲书最后,我会把故事圆上——正确的沟通方式大概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要声明一点的是,我爱人现在不太好的脾气实际上是由我传染的,责任在我。那么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能够继续相互影响,越发平和。

    

那么这就是所谓的“暴力”,刚才已经说了,大喊大叫就是精神暴力的一种形式,叫语言暴力。如果表现得更严重一点,有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不给饭吃,或者体罚之类的,这都属于暴力。

 

暴力分为两种,一种身体的,一种是精神的,精神暴力又可能分成语言暴力,就是弱暴力;还有一种冷暴力,就是沉默,不搭理你,这都属于暴力,任何暴力都得避免。

 

虽然说完全杜绝,可能比较难,但这也是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记录到孔子这部分,觉得孔子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在《史记》里记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努力往对的方向去做。

    

▲  Photo by Tyler Wanlass on Unsplash


2

 为什么会有“精神暴力”、“语言暴力”? 

 

本书作者认为,大概是四个方向:分别是道德评判,比如说别人,“你不是人,你是个笨蛋”,这就是道德评判,平时我们做的可不少。

 

第二个来源叫进行比较,大家很熟悉了,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的老婆,别人家的,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都是你这么说,就是在贬低你身边你所爱的人,这就是第二个暴力的来源,我们要检讨一下。

 

第三个暴力的来源,就是回避责任,喜欢找借口,二战之后审判艾希曼的时候,就是德国一个很有名的战犯,当时阿伦特在场,阿伦特看了整个审判的过程,后来就写的一本书,其中提到了“平庸的恶”。艾希曼这个人非常的勤勉,在他收审的时候,他说,我怎么办呢,我只是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我不能选择,我只能按照吩咐去杀人,杀犹太人,这就是平庸的恶,你回避责任,找借口,就是一种暴力。

 

这种借口很多,书里列了,归因为各种情况,人家问你为什么喝酒,因为我就是个酒鬼,这是借口。如果你打孩子,别人问你为什么打孩子,这是你自己孩子,问为什么,因为他跑到街上去,所以我打他,这就没有逻辑。还有的推托责任于同伴,说你为什么抽烟,我身边的朋友都抽烟,你身边的朋友怎么样,跟你可没关系。

 

还有就是推托于自己的社会责任,你为什么做你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为不仅是一个丈夫,而且是一个父亲,太扯了。归因于冲动,你为什么爱吃巧克力,因为我克制不了这方面的冲动。你为什么爱发脾气,因为我克制不住愤怒,所以发疯了,这都是借口,找到正确的方法,而不是靠借口来掩盖这个事。

 

借口最大的问题是,你只要一说出来,就不用改了,你发脾气,本人问你为什么发脾气,因为我脾气不好,下次你还发脾气,这是不行的。每个人走在世上,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最后一个暴力来源叫做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就相当于是指责和批评别人,无论别人有没有做到,你都没有客观地说事,而是让别人怎么怎么样。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让孩子帮他拉一下窗帘,说孩子,帮我拉一下窗帘,这个是请求,接下来孩子没拉,你在那儿喊,孩子,帮我把窗帘拉上,这个就是命令,而且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强人所难,为什么你自己不能拉呢?

 

这就是第一部分,善良的人也会用精神暴力。

    

大家注意,我讲的这些,其实无论你善良还是不善良,都可能会遇到,会成为你使用精神暴力的理由和借口。


▲  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3

 非暴力沟通四部曲


这部分是书的核心部分,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什么叫非暴力沟通,所谓“非暴力沟通”,是指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提醒我们借助已有的知识,更好地沟通,活得更平和。

 

书里讲没有什么新的创建,只是正确地倾听和沟通就可以了。分为四步:观察、感受,以及需要和请求,不要小看这四部曲,因为在催眠的理论里面,有两大根基,第一是跟随,第二是引导,那么观察、感受实际上就是属于跟随,而需要和请求说的就是引导,作者的功力还是比较深的。

 

让我们来逐一看一下这四件事,首先观察和评论要分开,我们要观察别人的行动,而不是妄加评论。语言是一个有缺陷的工具(佛教有句话叫“言语道断”,因为世界在变化,我一旦把话说出来,意思就变了,我想百分之百,说出来只有百分之八十,各位能听到的百分之六十就没有了,这就是“言语道断”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出现沟通失误,沟通不当导致的冲突。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什么叫做不带评论呢?

 

书里给了一个表,区分评论和观察,我在这里面简单分享一下,如果你说别人太大方了,实际上是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那怎么区别观察和评论呢,你把它分开。

 

当我看到有个人把午饭的钱都给了别人,我认为这个人实在是太大方了,你把你自己的感受分离出来。你评价他的能力,很有可能就把评论当事实了,你会说张三是一个差劲的前锋,这个就是又有评论,又有观察,对不对,不知道。

 

那么怎么区分评论和观察呢?过去五场比赛之中,张三没有进一个球,这就分开了,至于他是不是一个比较差的前锋,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还有一种是把预测也当做事实,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会出问题了,这是混为一谈。

 

那分开怎么说呢?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你的健康会出问题,他的健康是不是真的出问题,这是一个客观的事,但是我们评论说清楚,实际上是我们的担心。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把评论和观察分开?原因很简单,就是观察是客观的,不搀杂个人情绪,但评论极有可能是负面的,这就是第一个关键点,观察,说到观察的时候,我们要把观察和评论分开,尽量多观察,少评论。

    

第二个关键点叫感受,感受和什么相对呢?感受和想法相对。在这里要讲到所谓“东方文化”,是相对压抑自己,很少说自己的感受,经常说想法,这个大家可能听起来有点糊涂。

 

举个例子,有一个大学生,他室友经常把音响放得特别大,就影响别人睡觉了。这个作者就问这个受影响的大学生,你什么感受?对方回答,我觉得晚上不应该这么大声,作者提醒他,你用觉得,实际上是一个看法,而不是感受,就是你怎么看这件事。然后再问,那个大学生又回答,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别人。接下来就问这个大学生,你有没有什么感受,大学生想了半天说没有。

 

真正表达的应该是这样,说他的声音太大了,确实打扰了我的休息,我感觉很不舒服,希望跟他提建议,把事改了,这样你的感受就出来了,而不简单提一个想法。


作者建议,我们建立一个表达感受的词汇表,这样我们实际上就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把它写下来,是为了更容易记住。之前讲别的书也讲过这个问题,写下来过一遍手,过一遍脑,记得更清楚,区分了两类。第一类是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第二类是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

 

说一下第一类,当得到满足的时候,一般有什么感受呢?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开心,高兴,大家注意,这都是感受。那么在我们的希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是什么感受呢?害怕,担心,忧虑,着急,气馁,生气,震惊,失望,困惑,迷茫,寂寞,尴尬,惭愧,内疚,嫉妒,不舒服,无精打采,这个词汇表希望大家都为自己建立一个,时间长了以后,我们能更好地体会我们自己。

    

向上滑动预览

书的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练习,在这里我带大家做一个小练习。下面哪些是表达感受的句子,我给大家念一个,这句话叫做“我觉得你不爱我”,大家听完之后可以停一下,你觉得这有没有准确地表达感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不爱我”是个对他人生活感受的判断,那怎么才叫表达感受?说全了是我觉得你不爱我,我很伤心。

 

还有一句话叫“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大家觉得有没有准确表达感受呢?我第一遍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我觉得表达了,但是作者的意见是没有,这也是对他人态度的一种判断,而不是表达感受。那表达感受是什么?表达感受是这样,我进来的时候,你没有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用感受词语表里的词放到句式当中就是表达了我们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判断。

 

还有一句,叫我想打你,这个听起来也像是感受,实际上也不对。刚才我想打你,表达的是想法,感受是说想到你我就火冒三丈,这个是感受。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这句话也没有准确表达感受,因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说的是发言者的自我评价,表达感受应该再丰富起来,叫做我是个没用的人,我很沮丧,或者我十分伤心,就是用了感受词语表里的词,这也是为什么建立自我感受词汇表有用的原因。因为我们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发现那个未知的自己。


四部曲我们已经讲了两部分,一部分叫观察,一部分叫感受,这是跟随策略。接下来我们讲一下需要和请求,先说一下需要。

 

作者在书里提到,我们能减少冲突,不指责对方,一般是从谈论需要开始,列出了七种基本需要。(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在跟别人有冲突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更多地关注与基本需要上。)

 

第一个叫做自由的选择,你有没有让对方有自由选择权;第二叫庆祝,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第三个叫言行一致,真诚,创造,有意义,以及自我肯定,这都是很好的话题来源;第四个叫做滋养身体,空气、食物、运动,免于生命,免于被伤害,休息;第五个叫做玩耍,乐观和欢笑;第六个需要叫情意相通,包括和谐、激励、秩序以及平静;第七个叫做相互依存,接纳,欣赏,亲密关系,社区体贴以及成长,安全感和倾听,爱,信心,尊重,支持,信任和理解。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和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是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刚才讲的这七点,大家可以再回忆一下,讲得都是非常正向的。

    

在“需要”这部分还分享了一个聆听技巧。有人说了你不中听的话,你应该怎么办?有四种反应模式:

 

第一种是认错;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是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大家一听即知这四个层次是一层一层往上的,因为自己认错有可能引来指责和惭愧,指责对方当然比较方便了,这样可以把责任归因于别人,别人说你真笨,我说你才笨呢,你一家都笨,这也是比较方便,但是不会改进自己。第三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需要,别人在说我笨的时候,我自己什么感觉,写下来,不要立马反应、反击回去,我们要先写下来。第四我们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这个就比较高级了。

 

书里讲有人专门弄了一张表,把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因素写在上面,以及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反应也写在上面,一旦自己遇到困难,受指责或者想发脾气的时候,都拿起来看一眼,我觉得这个方法也许有用,但是更好的方法应该是把原则放在心里,运用于实践当中。

    

向上滑动预览

在这部分也有一个练习,跟大家分享一下。下面的例句中,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负责了,这句话是这样的:

 

“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


作者认为这句话的发言者没有对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这句话意味着是他人导致了发言者的感受,怎样才叫发言者自己承担感受责任呢?

 

是这么说,说你将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重要的文件能够得到妥善保管。我理解这部分,是说应该加上我的感受说得明细一点。还有一个例句是这样说的,“朋友们叫我外号,我很难过”,乍听一下,好像这个说话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但作者认为也没有,那什么叫做对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呢?应该这么说,说“朋友们叫我外号,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要表达出你的感情。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有一个感觉,很多人说话说一半,后一半都引而不发,应该把后一半也说出来,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对方没有说出后一半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做一个适当的引导,这个就是第三个要素,体会需要和感受。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非暴力沟通四部曲的第四个要素,叫做“请求”。在这里提到,我们要提请求的时候要特别明确,书里举个例子,说有个女士觉得她丈夫陪自己时间太少,就跟丈夫抱怨,说你太多时间用在工作上了,丈夫说行,我改,过两周,丈夫告诉她,我已经给自己报了一个高尔夫球班,这样就不用把太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上了。这就是不具体,实际上那个女士是想让她丈夫多陪她,不是想让她丈夫去练什么高尔夫。

 

书里还有一个心理咨询的例子,这个父亲对15岁的孩子说,我只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要求难道很过分吗?因为是心理咨询,作者在旁边就问这个父亲,什么是责任感,你是怎么定义责任感的,你得解释一下你对孩子的具体期望是什么,要具体。最后父亲是,当我说我希望他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然后罗列了一些事实,这样就相当于把抽象的话变得更加具体,可操作,可实施。不然你提出请求,别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在提请求这部分,还提到一点,就是要明确谈话目的,我们的请求对方到底能不能实现。

 

有一次作者坐火车,有一对夫妻坐在对面,因为赶时间,但是火车开得有点慢,对面那个先生,就是那个男的就气冲冲地对他太太说,“我从来没有坐过这么慢的火车”,他媳妇就有点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怎么应,通常大多数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的时候,就会重复一遍,这个人也是,他又对他老婆嚷嚷,说“我从没见过这么慢的火车”,这个时候他媳妇更加局促不安,因为不知道怎么接这个话。她就跟她丈夫说,这趟列车行驶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明显的,这个丈夫对他妻子的回答不满意,又说了一遍“我从来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终于太太失去了耐心,也反过来对她丈夫大喊道,“那你想让我怎么办吗,下去推吗?”

 

接下来两个人就陷入痛苦之中,要明确谈话目的,有些事我们是不能改变的,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话,改变那些我们能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

    

在这里,作者提到提请求的时候有三步曲:

 

第一,我们要先体会一下对方的感受;

第二,我们要想一下对方在思考什么;

第三,我们要明确对方是否了解我们所说的。

 

我提一个小窍门,就是你在提出请求的时候,请对方重复一遍,比如你请求对方,一、二、三、四、五,接下来你问对方,我有没有说清楚,对方说清楚了。然后你请对方再复述一遍,这样可以把误会减到最低。

 

在请求这部分,我们要特别分清请求与命令的区别,因为别人在听到命令的时候,一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服从,要么反抗,在现代的社会上,我看大部分人都会反抗。那怎么区别什么是请求,什么是命令呢?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对方,那就变成了命令,如果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这也是命令。经常有父母对孩子说,你看你上不好学,学习成绩不好,我多难受啊,这实际上利用对方的内疚来强迫对方学习,这就是命令。刚才举的例子,也提到了打开窗户,我们如果说“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这就是请求,如果你说“打开窗户”,那就是命令。

 

当人们无法满足自我的愿意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就是我们要求别人做,他没做到,你立马让他必须做到,这就变成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这就变成请求,而非命令。还是站在对方角度,体会他的感受,这件事虽然难,但是也要做,因为我们对我们身边的人,亲近的人应该更好,而不是对那些陌生人更好。

   

向上滑动预览

这里也有几个小练习,练习叫做在对话中,你是否用心体会甲的感受和需求,并给予反馈。甲说你怎么可以那样对我说话呢?乙说我那样说话,你是不是很伤心啊?作者认为他这么讲,实际上是没有给予正确的反馈。

 

正确的聆听并反馈的方式应该是,听起来你很伤心,因为你需要体贴。下一个例子,甲说我受不了我自己,我现在变得这么胖,乙就说慢跑也许会有帮助。作者认为这个乙确实也没有做到聆听并给予正确反馈,应该这么说,你对自己好像有些不耐烦,你很看重自己的健康,是吗,这是一个确认并正确反馈的例子。

 

第三个例子,甲说如果朋友来之前,不和我打招呼,我真不想接待他。乙就说我知道这是什么感觉,我也这样,乙没有做到倾听和反馈,看起来更像是说他自己的事。作者认为更好的是,你是不是有些不耐烦,你希望你的需要也得到尊重,是吗?


 

这就是第二部分,叫非暴力沟通四部曲——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


▲  Photo by Ashim D’Silva on Unsplash


4

 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有些词日常沟通就不能用,比如“应该”、“必须”,这会导致负面影响,别人说我们说自己我应该知道这件事怎么办,别人说我们,你必须怎么干,如果我们自己用在自己身上,就会导致自责和愧疚,你用在别人身上,就是在指责别人。如果我们指责别人,就反映了我们遇到挫折,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这就麻烦。

 

作者相信,如果我们能专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受益,一旦发现自己正在做无意义的事,就是没有意义的自责,我们的挑战是如何对需要和价值观保持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转变。

    

作者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看一下什么是符合我们心愿的;

第二,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爱,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和内疚,来做一些事情。

 

有种观点叫“自大其实就是自卑”,这指一件事的一体两面,那些平和的人既不会自卑,也不会自大,那如何能停止自责,宽恕自己?

 

第一,我们要承认,感到遗憾是难免的,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七八九,遗憾难免;第二步,我们要容忍两个我,一方面要包容因为过去的某种行为而感到悔恨的我,这个我们要接纳和包容。另一方面要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包容自我的同时,能够有建设性的满足自我。

 

书里讲的一个作者自责的例子,他有一次夏天穿浅灰色夏季外套,研讨会之后,他就给别人签字留言,当都弄完了,他不小心就把笔放在上衣口袋里,没盖帽,一下子就把他这个浅灰色外套给染了。接下来一天他就特别自责,就自责自己很蠢,后来想想没有必要,还是应该原谅自己,换点衣服就行了,我们要同时做到服务他人和照顾好自己。

 

作者这个一不留神把笔放上衣口袋里,在认知科学里面有解释,短期记忆只能放四个事,而且人的认知负荷很容易就被填满。我讲课就是这样,讲完课之后神就很散,很难集中,因为讲课内容特别多。在跟别人沟通,再签字,签完字之后,短期记忆里能放的事就少了,他就忘记了把笔盖上笔帽再往口袋里放的这个过程和步骤,都是可以原谅的,不要对自己太苛责。停止自责就是爱自己的一部分。

    

接下来作者建议,不要做没有乐趣的事,我见了太多的人上班的时候眼睛里就是灰蒙蒙的,因为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太痛苦了。接下来用选择代替不得不,这里的句式是“我选择做某某某,因为我想要怎样怎样怎样”。

 

比如说我选择做让我痛苦的工作,因为我想要钱养家,这就把不得不变成了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在书里提了六个行为动机:

 

第一:为了钱;

第二:为了赞同;

第三:为了逃避惩罚;

第四:为了不感觉羞愧;

第五:为了避免内疚,什么如果我不做这件事,别人就会感到失望,这就是为了避免内疚的;

第六:为了履行职责,在这块经常使用“应该”、“不得不”、“必须”,刚才已经讲了,不要用这个,你要用你自己的选择,我选择做这事,因为我想要什么什么什么。

 

这里我要再提一遍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我讲过这本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听一下,它就是讲这个人在失去一切的时候,还有选择权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能够度过集中营的岁月,没发疯,结束之后没自杀,很难得。而且弗兰克尔在走出集中营之后,创立了奥地利第三系列学派,就是意义疗法学派。

    

这第三部分除了爱自己之外,还提到一点,就是充分表达愤怒。愤怒是一种情绪,无所谓对错。佛教里讲,要借助你的愤怒来修行,比如在发疯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跳出来,抽离看一下自己的状态,要观察。而且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引起我们愤怒的事情是什么,比如有人迟到,那你是什么态度呢?你是觉得这个人诚信有问题,还是理解对方,可能堵车,还是你想反正他也没来,我正好看一会儿书,这三种不同的解释,你会有不同的情绪产生。

 

他们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你在路上开车,如果有人别你一下,你肯定骂这个人是个笨蛋,直到什么时候,你会改变态度,直到被问及你上次突然变道是因为什么原因,骂别人的那个人马上就反省,可能是有别的事,这就是要用不同的态度和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愤怒可能少一点。

 

作者认为愤怒是因为我们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就生气。所以接下来我们应该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什么什么什么,代替我生气是因为他们什么什么什么,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作者提到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第一: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干,在这里我建议你把你的愤怒写下来;

第二:想一想是什么使我们生气了;

第三:体会一下自己的需要,这又回到非暴力沟通的四部曲里;

第四:表达感受和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有的时候,我们要先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才有可能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求。而且如果真的按照四步走的话,我怀疑就不会再发怒了。各位也可以用佛教的观点,在愤怒中修行,你要跳出来看自己,但是大家也要注意贪嗔痴,佛教里讲了“三毒”,嗔就是发怒,“一念嗔心起,十万障门开”,还是首发脾气。这就是第三部分,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


▲  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5

 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惩罚有几种,刚才也说了,体罚,就是你打人,第二是语言上的指责,第三是否定他们,这都是精神暴力。为了回避惩罚,别人可能会忽略事物本身,会迎合我们,会陷入对惩罚的忧虑。惩罚是没有用的,这在于你的目的和手段之间没有一个直接的联系,惩罚也无法如愿,别人可能在表面上迁就我们。作者认为,如果要想通过惩罚使别人认识到他自己和我们的需求,多半是适得其反的,你没法让别人认识到。

 

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被打,我父母打我的时候,他们觉得他打完了我,要好好学习,但是他体罚这件事,包括老师体罚孩子,他体罚这事只会让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听话,但是孩子能不能更好地学习,这没有一个直接关系。他们的体罚恰好促进了我很早就开始厌学了,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别的父母也是这样,这是所谓体罚。

 

那精神暴力呢?比如我对我儿子喊,能不能让他最终按照我的意愿去做呢?现在看来也不能,他只会出于害怕按照我说的去做,他也并不觉得按照我所说的去做是正确的,这非常危险。虽然最近几年,我发脾气越来越少,但是仍然有偶尔发脾气的时候,我要时刻检讨自己,正确的沟通方式,不是惩罚,而是通过倾听和沟通达到我们的目的。


▲  Photo by Josh Applegate on Unsplash


6

 还原一下开篇那个真实的例子

 

孩子如果在床上穿衣服,不下来,而且比较慢,应该表达自己的需求,说孩子,我希望咱们不迟到,所以你在地上穿应该可以快一点。如果你觉得你在床上穿,也能不迟到,那你最好在两分钟之内完成这个事,而不是威胁孩子,明天你得出来穿,不能躺在床上穿,衣服放外面,这都是没有用的,第二天孩子仍然会拖拖拉拉。因为我们并没有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是表达了愤怒,喊是没有用的,你可能痛快一下,并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

 

当然最终真正应该检讨的应该是我自己,是我把这种行为模式传递给了家人。接下来我们慢慢改吧,所以我要讲这本《非暴力沟通》,还是那句话,本书对我是有现实关照意义的。这就是第四部分,比较简短,叫做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回顾一下这本书,我分了四个部分。第一,善良的人也会用精神暴力;第二,非暴力沟通四部曲;第三,爱自己并充分表达愤怒,我们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愤怒;第四,惩罚多半适得其反。

 

之所以把第四点单独提出来讲,是因为我见过太多人觉得惩罚有用,仔细想想其实没用。如果再总结一下本书,我用这句,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说事走心,认真听,搞明白自己和别人的真正需求,发脾气多半是想表达我们的不满、委屈以及未满足的需求,而这只有靠认真倾听和沟通才能实现,非暴力沟通是改变你我境遇的好办法。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9258
空姐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