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左思右想:少数人罗永浩

作者:罗永浩 来源:罗永浩 公众号
分享到:

05-18

转载自公众号左思右想|作者:GAUCHEWOOD


多年以后,当暮年的老罗在他的书房对着机器人秘书口授回忆录,提到 2018 年 515  的鸟巢发布会,按照他的尿性,说不定牛逼哄哄地把那一章直接叫《大爆炸》, 也可能故作低调地叫《一小步》,然后刻意轻描淡写地说,对于这个问题:



答案是: 


真正的光芒,需要一点点时间。


这点时间,也许就是他进入手机行业的前六年甚至更长。从结果来看,他这话可能没错。但这其实是会扭曲后人对这个阶段的理解的.


从结果回到过去,后来的读者可能会相信,从他一开始创业开始,仿佛这个光芒是注定有一天会绽放的,只是人们一开始没有认识到而已。 这其实是会扭曲后人对这个阶段的理解。


未来的世代将会铭记,对于我们应该单独战斗下去这个关键问题,战时内阁从来都没有过怀疑。国内所有党派的政治家,从来都对此坚信不疑,从未在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这是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中描述的同类神话:在极为不利的战略局势下,英国面对着一个强大、胜利、咄咄逼人的德国,孤单却坚韧不拔,从来没有动摇过独自抗争到底的决心。


因为后世知道战争的结局,很难改变从结果来倒推开局的思维倾向。 其实,在 1940 年 5 月那些最黑暗的日子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历史的真实并不像事后看来的那么清晰,而是更加模糊,更令人困惑。


英国不可能马上获得来自美国的任何实质性援助。来自英帝国各海外自治领的及时有力的援助,都可望而不可即。而英国本土防御则非常脆弱。所以,现在已经变成笑料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他主张的谈判其实在那个时候看起来反而是更符合逻辑的。照丘吉尔本人的解释,他个人能与风险共存,是为他极度坚信美国最终会参战。但回顾起来,这种可能性在当时所见,比他对议会、对英国人民,实际上也包括对他自己所说的,实在要小得多。


同样的,在经历了 18 年初二线手机品牌的普遍崩溃,包括金立、 酷派、魅族的各种负面新闻,还有智能手机进入技术停滞的现状(各个品牌居然比的是屏幕占比这么无聊的东西),  这家销量一直被列在 OTHERS 中,而且是 OTHERS 的后面的小厂商, 再次不仅发布了新的旗舰手机,甚至试图改变三十多年来没有发生改变的桌面系统交互方式。 人们会问,这样的小厂商,一年的科研经费多少,居然敢于做这样的产品,老罗哪里来的信心?


这类创新,如果事后成功了,所有的不切实际或者是无理由的倔强,都会变成一种作为褒义词的现实扭曲力场。在丘吉尔的身上,按照他的私人医生莫兰爵士的说法:“在他的一厢情愿的内在世界里,找到了现实。 ”而在老罗的身上,则是


“你可以认为我有幻觉,但是我确实又一次被幻觉击中了。”


━━━━━


丘吉尔和老罗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丘吉尔给人的感觉是贵族后裔,和老罗这种草根角色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他们在成为大众人物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许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异乎寻常强大的表达能力,在媒体技术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崛起的。 


古罗马,人们习惯于称呼那些并非出于名门、而是凭借本人成就在而崛起的人为“新人”,我们也可以恰如其分地这样来称呼像他们这样的人。


在丘吉尔的青年时期,正好也是大众媒体(便宜的便士报) 在 1900 年前后爆发性增长,加上识字率的增加,媒体急需各种带来关注度的人物和故事。青年丘吉尔的暴得大名,是因为他在苏丹和南非亲身冒险,而本人又能迅速写出震撼人心的报道,所以年纪轻轻就广为人知。 而且他趁热打铁,在英国美国做了六个月的马拉松式的演说,不但扩展了影响力(会不会想起老罗《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的系列讲演?)在年纪轻轻就获得了一定的财务自由, 能够全力投身政治。


那个时代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新闻人物,一来自己就有内容输出能力,二来自身就是传奇故事的主角,三来还有自带聚光灯效应的天生表演型人格。


这么说,我们是否开始觉得青年丘吉尔似曾相识了呢?



到了二战期间, 广播由于在速度、成本上的优势,成为那时最强有力的传媒技术。 丘吉尔其实到了 1940 年 5 月才第一次对公众广播,但是很快就借广播讲话而激发起了整个民族的斗志和决心,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老罗之所以崛起为公众人物,其实也是跟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世纪一开始,新东方教师老罗之所以为人所知, 是因为他在课堂上的言论录音的 mp3 在网上流传,这个背后代表非常大的技术进步(再早几年,所有的音频材料只能通过磁带或 CD 传播, 信息成本如此之高, 根本不可能会浪费来传播某个普通人的录音)MP3+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其实就是老罗这样的普通人产生影响力的技术基础。


接下来老罗创立了牛博网,正好和博客时代相契合,有写作表达能力的普通人就开始有机会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再后来,在微博时代,互动性和关注度的聚集性更强, 这样, 即使是老罗和商家或其他大 V 互撕,都变成了公共新闻事件 。 这样,老罗还是那个老罗,然而他的影响力就随着论坛、博客、微博这样不断增强扩大。 


而他这个“发布会驱动”的锤子科技, 则更踩在视频大爆发的 2012-2013 年之间.( 之前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发布会,其实不过是因为视频之前,通过文字或音频来传播发布会没有太大意义)。


就此来说,丘吉尔其实是 20 世纪初传媒技术发展的产物,而正如老罗则是 21 世纪初传媒技术发展的产物。


━━━━━


既然他们是随着传播媒体的技术进步而崛起的,那就意味着在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初期,他们依靠的当然不是某些专业成就,而是强大的表达能力。 这种表达能力,并非我们常言所说的说或写的能力。 


这种面对大众的表达,并不是像相声或脱口秀那样的描述一个远方的场景或者讲一个他人的故事,而表达的是主人公自己的生活和他的想法,所以他的语言能力如果离开了他所做的事情,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就好像丘吉尔的那段“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是他刚刚上任时的下议院演说,现场其实是受到冷遇的, 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证明作为新首相的自己。


而老罗再好的表达, 如果脱离了他现实生活中的极度的坚持,也不过是一种夸夸其谈 。


那些东西是我做的,我相信它 ,我不是演员。


此外,对于大众表达个性和诉求,也和个体对个体的说服是不一样的。正如鲍勃迪伦在他关于诺贝尔奖的致辞中提到的:


但我要说,为 50000 人演奏和为 50 人演奏是完全不同的,50000 人更像一个简单的角色,而 50 人却能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反过来说, 这其实意味着,与 50 个人和与 50000 人沟通需要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能力。和 50 个人沟通可以诉诸理性、逻辑、利益谈判, 而成功地和 50000 人沟通, 不仅仅是语言能力, 还需要非常强烈的个性,极度的自信和热情。


在二战中, 丘吉尔“动员起英语,送上了战场”。他的演说深深地震撼了人心,开始了 以赛亚伯林所谓的丘吉尔“将意志和想象力强加于他的国人”的过程。灌输的“强度极大,以至于他们最终都接受了他的理想,开始以他看待他们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了“。


同样, 老罗的产品发布会也是这些年市场营销的奇迹,现在居然已经举办成了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技发布会,而且都是买票入场的 。这对于其他厂商来说,完全不可思议。


━━━━━


当然,我们如果从负面的角度来说,丘吉尔和老罗这样的与大众沟通的大师,他们的热情和意志,对自己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二战时英国情报局的笑话, “要想欺骗敌人,要先欺骗自己” 。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对他们的判断力产生怀疑,然而,他们也都成功地运用沟通才华来克服这样的困难。


二战前,几乎整个保守党都有共识:尽管丘吉尔才华横溢,他的政治判断力却不可靠。很多人都同意当时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私下讲的一个笑话:


“丘吉尔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摇篮边堆满了天使带来的上天赐予的各种礼物:想象力、雄辩的口才、勤奋、能力,等等。然后,又来了一位天使,她说:  ‘一个人不应该拥有那么多礼物。’然后她就把丘吉尔拎起来使劲摇晃,把上天赐予的判断力和智慧这两件礼物给晃没了。”


而老罗进入进入手机行业来说, 更是一面倒的毫无看好之声, 这个就不用在说了。 如果回想到 2011 年在互联网的影响力和表达能力来说,罗振宇这类人和老罗差距甚远。 然而他们这几年内容创业的发展,比起锤子科技来说顺利多了。老罗这样一跨界,俨然就错过了几个亿。就这点来说,至少在生意选择上就显得没有判断力。


其实他们最后的所谓的成功,都是建立在非常小的概率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的,在 1940 年那个绝望的夏季,因为希望美国能很快加入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战争,英国才持续地做出了更大的战争努力。丘吉尔急切地想让美国放弃中立,积极地支持英国。他整个的战略希望都建立在美国最终参战的假设上。可是,罗斯福是依靠许诺不会派出士兵去海外参战的诺言而第三次当选的。


所以在小规模的战时内阁会议上,哈利法克斯觉得和德国议和逻辑上没有什么问题。会议陷入了僵局。就在这一刻,丘吉尔宣布休会,找来了内阁的全部 25 个成员 。诉诸理性的尝试失败了。 现在,他转诉诸情感。 “可怕的胡话”席卷一切的时刻来临了。 他以近乎莎士比亚的高潮结束了演讲:


假如不列颠漫长的历史最终将在我们手里终结,那么唯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流尽最后一滴血,倒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时,才能让它结束!


在场的那些政坛老手也被这番话语深深地触动了,高声呼喊着。在晚上 7 点继续会议时,丘吉尔得到了内阁明确而热情的支持。


回想起来,假如英国进入和谈,那么在美国的中立主义者将会取得胜利。倘若英国不用国民的性命一搏,那么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美国将永远没有机会插手欧洲冲突。那么不管德国有没有彻底打败苏联,纳粹统治整个欧洲大陆的时刻必然就会到来。  


至于老罗的锤科,在成功发布了 T1,也同时出现了获得 IF 金奖和进入失败博物馆两项完全矛盾的结果,接着在 2016 年也到了倒闭的边缘。 但是,每次发布会后,还是会人气直升,继续有高手加盟和投资进入,终于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所以丘吉尔和老罗最后的成就,其实是建立在不可思议的坚持和坚信的基础上的。  


最近很流行的那本《原则》,有个很好的提醒,就是“你如何知道你是正确的?”  所以理论上我们需要做到极度现实和极度透明。


但是,问题在于面对极度不确定的未来,要做到极度现实,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可能是超过人类的的智力的,反而限制了各种可能性,导致行动瘫痪或干脆随大流。


好在,从非洲猿猴一路杀到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从童年就准备了一种突破现实的能力,那就是构建“反事实”的能力。  


就算很小的孩子也已经能够考虑各种可能性,他们能够创造出完整的幻想世界,以及令人惊讶的假装世界。这些疯狂的想象世界是童年期的常见部分——每一个三岁孩子的父母都会说:“多棒的想象力啊“ 。 哲学家给这种能力起来个高深的名字 ”反事实“。这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有什么意义呢?



进化理论所给出的答案是,反事实让我们改变未来。因为我们能够考虑世界的另一种状态,我们也就真的能对世界有所行动,让它成为其他可能的样子。反事实的思考让我们得以制订新计划,发明新工具,创造新环境。人们总是不断地在想象,假如我们是以另一种方式敲开坚果,或编织篮子,或制定政策,结果又会怎么样?而所有这些想法的总和,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其实,也就是正如丘吉尔所说的,



我们都是虫 , 但是我相信我是萤火虫。


这种对自我的”反事实“构想很容易让其主人陷入到自寻的艰难境地中。 前几年老罗在一次访问中,说,如果必须穿越地狱,那就走下去吧。If you're going through hell, keep going.


这个其实是丘吉尔的原话,在 ELON MUSK 的一个访谈中,他也引用了这句话。 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必须穿越地狱?他可以不穿越吗?


因为丘吉尔要当首相其实不是那么好的事情,这可是英国历史上最大的危机时刻, 当首相身败名裂的可能性非常大,国王和保守党一致属意的哈利法克斯可一点都不想当,而丘吉尔却觉得“ 我觉得仿佛是在与命运同行,我过往的岁月仿佛都是为这个时刻、为了迎接这个考验而做的准备”。 马斯克决定做火箭,也是在卖掉 PAYPAL 获得财务自由之后,却进入了之前政府才敢进入的产业,即使现在也还是危机四伏。


而老罗做手机的开头阶段的状态,就好像最近《 第一财经周刊》十周年特刊中那篇《一个人的奋斗》中的描述他活蹦乱跳地进入了游乐场,然而这个游乐场最后证明是个修罗场”  。


所以说,这种地狱是他们自愿创建然后跨进去的,然而,他们并不是因为有自虐倾向。为什么哈利法克斯认为的地狱,丘吉尔会觉得是游乐场? 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的地狱,老罗会觉得是游乐场?  其实这就在于人格的关系。


这种人格使得他们不能容忍普通的生活这个可能,当他们会幻想进入一个新的事业的时候 ,他们会脑补出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也并非缺乏判断力的预测,而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过分乐观,而且确实也愿意承受这个过程中的折磨。 


就好像老罗说的,开始手机事业的后,经历了这辈子身心都最累的三年半,但这些跟他获得的无穷无尽的快乐、满足、成就感和难以置信的温暖支持和鼓励相比,屁都不是 。尼采说过:


真正的男子渴求着不同的两件事:危险和游戏。


━━━━━


其实,丘吉尔跟老罗即使具体的功业也颇为类似, 他们都是非常杰出的产品经理,而这部分功业也说明了他们的共同气质。 


产品经理?丘吉尔?你在说什么呀?没错,丘吉尔其实就是个天才型的产品经理,只不过他是个不知道自己是产品经理的产品经理而已。他在坦克——这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陆军武器的发明中,就起来这样的作用。


坦克虽然是很现代的产品,但是只要细思,就有很多疑点?


  1. 到底发明人是谁? 有没有类似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这样的人?

  2. 为何不是德国和法国这样的陆军强国,而是英国这样的岛国?

  3. 为何居然是海军部而不是陆军部发明的?

  4. 丘吉尔在这个发明中起来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事实上,“谁发明了坦克”这个问题在一战后广为流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现代发明因为需要大量协作和试错,很难定义具体的发明人的,而丘吉尔在其中起的作用,从我们今天的定义来看, 就是首席产品经理的作用。


所谓产品经理的作用, 就是思考场景,发现需求,定义产品,然后,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项技能,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


一战给大众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西线的堑壕战。所以其典型场景,就是士兵们在进攻时需要要穿越双方战壕之间的真空地带,地上布满了大量带刺的铁丝网和炮火翻起的积水弹坑,迎面又是射速极高的机枪火力组成的钢铁之幕。在那几百吗的杀戮区里,再勇猛的军队也失去了绝大部分机动力、防御力、攻击力,成为任人宰杀的羔羊。 年轻的 戴高乐在负伤后说道:“我在那个时刻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勇气永远战胜不了炮火。”


在这种新的场景下,双方将军们的思维却被旧传统所钳制,完全不考虑任何可能终止这种无谓的杀戮的创新或发明,那么,符合逻辑的推论就是贝当将军说的 "最后的胜利属于还有活人的那一方。” 


作为英国内阁中唯二有实际战斗经验的成员(另一个是陆军大臣基钦纳),而且一开战就主动上前线观察,丘吉尔以其敏感性,感受到了每天都被无谓牺牲的士兵们的无奈。他后来总结道:


必须找到某种方法, 以免土兵们不必要地裸露着胸膛去对着机枪的扫射。  


简单说 ,就是在人体与逼近的子弹之间隔上一块薄薄的钢板。


机械造成的威胁只有以机械的手段予以消除。1914 年末之这已成为明显的事实,如果我们能把握这一事实,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变得同样简单。


这上面的思考就是很典型的思考场景和发现需求。


于是丘吉尔开始做出了产品定义


丘吉尔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制造“覆盖有小片装甲组合的履带拖拉机。拖拉机中可以容得下士兵和机枪,避开子弹射击”。丘吉尔认为这一装备可以带来独特的优势,“履带车系统可以让我们轻松跨过堑壕,而且这种机器的重量会摧毁所有的铁丝网”。



丘吉尔没有什么机械知识,战争委员会对他的创见报以嘲讽。然而,这位第一海军大臣还是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开发他的履带装甲车。丘吉尔主动将海事资金挪用于组建“陆舟委员会”,努力开发这种将来可为军队所用的武器。“这件事情完全超出了我自己部门的职能范围,也不在我正常权力范围之内。”丘吉尔也承认这一点。


实际上, 这种带有装甲的巨型战斗机器的概念, 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车 。而且, 坦克需要的关键技术(履带和内燃机)在一战之前早就成熟了。 但是陆军将军们就是看不到丑陋如毛毛虫的履带中隐藏着蝴蝶的美丽。 如果不是在丘吉尔的反事实的想象力的放大之下,坦克很可能早就失败了。


所以在 1915 年丘吉尔离开海军部之后,坦克的开发已具有雏形。 到了 1918 年,德国仅后知后觉地模仿生产出了 20 辆坦克 ,协约国的坦克数却有 800 辆。由此衍生出了一个矛盾:战前拥有蜚声世界的制造技术和生产工业的国家,却在这场机械战中败北。1918 年 10 月 2 日,德军总部代表致帝国议会领袖的重要报告, 有这么一段话:“最高统帅被迫作出重大决定,吾人已无逼和敌人之可能。尤其是,决定性因素有二:第一是坦克……


皇家战争发明特别委员表彰了丘吉尔,正是由于”他海纳百川的心态,十足的勇气和强烈的驱动力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坦克的"概念才得以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丘吉尔在坦克发明中所起的作用, 其实也就是老罗在锤科的各种功新(从大爆炸、一步、闪念胶囊到今天的 TNT/水晶球/发牌手,以及子弹短信) 中起到的作用。


我们会发现, 这种天才型的产品经理其实除了 一定的技术知识以外, 需要的其实是对于使用场景的极度敏感, 和对现有技术所提供的潜在可能性(在设计中有个专门词汇叫“可供性”)的极度敏感。他们需要 敏感地发现现实中的未满足需求 ,模模糊糊地意识到可能的解决方向、不屈不挠地发现还是雏形的方案并催化成熟。


当然,这种性格也会导致创意过剩和注意力过于分散,那么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收拢起来 落地,也就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会发现,从在军校时候开始,丘吉尔就习惯在浴缸里口授作品。而后来他的主要荧幕形象,就是一边泡澡或床上吃早餐,一边口授给打字员。  


而老罗的很多产品上的奇思妙想,也是在他洗澡时想出来的,他当然没有丘吉尔那么幸运, 所以就只好靠自己了。


我淋浴的时候通常有很多想法,我的产品灵感很多来自洗淋浴的时候。后来我就买到了美国军队用的纸笔,是防水的,“rite in the rain”这个品牌,它的油墨和纸张都是防水的,所以可以在洗淋浴的时候哗哗的边冲边写字,帅极了。


对于坦克发明的同样问题, 也可以来问锤科。


为什么 从手机上的闪念胶囊到今天的 TNT 系统这样的创新(坦克), 不是出现在苹果(德国)?不是出现在华为或小米(法国)?而是出现在锤科这种名列 OTHERS 的小公司(英国海军部)?


除了产品经理的敏感,还需要不自我局限的的愿力,也就是自我精英意识。


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总有少数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会产生比其他成员更大的影响,这些“致命的少数”、就是具有“精英意识”的“精英”。


呃,凭啥说老罗是个精英呢 ? 往高里说,他也不过想发财的众多创业者的一员而已吗? 不。 老罗虽然不是典型的大城市里高学历的那种人(也就是我们下意识地以为的精英阶层),但是却具有少见的自我精英意识。


按照汪丁丁的说法,“精英意识”与“精英”之间的具有本质差异。简单而言,精英是外在的“身份”,其基础可以是任何一类外在于心灵 的社会学特征——财富、权势、名望。


而精英意识则是内在的“品质”。所谓“内在精英”是一种意识,只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只有具备内在精英意识的人,当为命运所击中, 才可能履行精英的社会职能。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丘吉尔在脱节政坛的情况下, 几乎是下意识地意识到纳粹对于整个欧洲的威胁,并几乎是非常个人化地表示憎恶,体现出个人化的强烈激情。 当然,再加上他出众的大众表达能力,   提醒国人注意到他们视而不见的迫在眉睫的危险和应当做出的坚持。


同样的, 老罗莫名其妙,几乎是非常个人化地对于工业界的模仿和平庸化产生了厌恶,然后不自量力的一开始就试图打造比苹果更好的产品, 并且以其个人化的激情和优秀的表达能力使得这种愿望在公众领域获得倾听。


这张图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万匹脱缰的草泥马……我们的一个投资人说,“老罗经常表现出来的攻击性,不仅仅是因为对美的追求,还有对丑的愤怒”……是这样的。


· 图片来源见水印


比如说,本来应当是更加警惕的法国,缺少丘吉尔这样具有敏感性和行动力的少数人,结果整个国家浑浑噩噩地一触即溃。第三共和国的结局,就在于那一代法国精英的平庸。


同样,假如缺少了锤科这样整天碎碎念 ID 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公司,手机行业面对着市场大饼 ,不过还是在在打老套的价格战和营销战(前者是: 和苹果差一点,但是价格差一大半; 后者是:和苹果外观很像,而且明星也在用),这样不过是表现了整个产业界的平庸。老罗最近在说,不需要模仿苹果的第五家公司。可是,如果模仿苹果更可能赚钱,哪个公司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需要一个只有自认为是精英,甚至自以为可以和苹果平起平坐(不管别人信不信服)的特殊公司。 这种公司非常可能以卵击石, 非常可能被现实和市场频频打脸, 但是 代表了一种演化上的不同路径


和各种物种的发展途径一样,每个产业都所以需要这种自以为精英的少数人, 才可以避免进入演化的死胡同。


所以,每年都有几千家创业公司倒闭, 老罗这些年虽然走得很不顺,但是受到的支持也是很多。所以也是可以说很幸运的。 就好像在二战开始时 丘吉尔,在 65 岁时已经离开政坛中心多年了, 然而却受到英国民众的热烈期盼。 为何如此?


因为人们会下意识地感觉到, 这是一种具有”自我精英意识“的少数人, 从他们的言行上, 感受到了隐藏的社会重要性


━━━━━


这种自我认定的精英,可能会让人从刻板印象出发,觉得完全不自量力或不知所谓,但是,宽容甚至鼓励这种少数,才能有突破平庸的可能性。


正如哈耶克的论证:“‘好’的社会制度的特征之一在于它为这样的‘少数’提供了保护,从而人类社会自身在极端不确定的生存环境之内获得了转危为安和继续繁衍的更大的可能性。”因此,一个社会即使没有另类,也要制造另类。至少也应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和容忍。


有位投资基金的从业者解释为什么不投锤子 “可以投个失败的项目,但不能成为一个笑话。” 投—个失败的项目可以原谅,投一个笑话就是职业生涯里的污点,而锤子被看成是一个笑话。 然而,反过来,为了不成为笑话, 就必须选择看似稳健的平庸 ,这也是个显而易见的推论。


而事实证明锤子并非是个笑话。 然而除了华为、蓝绿和 小米(而且也就只有小米需要投资,人家华为和蓝绿都不需要投资),投资手机行业普遍都是失败,那么, 现在看来,笑话有没有价值呢?


除了投资界, 知乎和老罗的互黑也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就一些具体评价来说, 比如设计思路不那么合理或者配置不够高等等, 可以理解, 但是那种对老罗的大规模群嘲,在其他平台是见不到的。  


知乎的特点其实是表面上的精英化(这一点是由于早期的邀请会员制度而留下的残余印象)和实际规则上的去精英化(在按照赞同数排序的规则下, 取悦性或情绪化的答案经常可以比认真的答案获得更高的赞同,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知乎的早期大 V 都撤离得差不多了)


对于没有比较强的内容输出能力的用户,能获取赞同数的稳妥办法其实就是嘲笑,我们都知道,一起嘲笑别人是件很有快感也很安全的事情。 这也就是老罗一开始很粗鲁的“精通体位的太监”, 和最近比较客气的”知乎科学家“表达的意思。  


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锤科可以提供特别多的嘲笑机会呢?


原因就是老罗自己说的:


同样是体操运动员,有追求的会在自己水平还够的时候就会去练很多高难度动作,那些没有追求的,在自己实力很强的情况下,依然去做那些稳健的,不去追求那些高难动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开始走的那么狼狈、那么难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人、钱、资源都不够的情况下,尝试追求创新和差异化的东西,  使得你前面更能够丑态百出。


这种丑态百出,对不同人来说, 可以认为勇气可嘉,也可以认为不自量力甚至哗众取宠。 这其实就取决于评价者的大五人格特质中“开放性”的那个维度。



知乎用户肯定大多数是好学生。 但是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会不知不觉地给大多数好学生烙上这样的思想钢印


一个是习惯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判定对错。


第二是相信总有标准答案,即使是作文也能找到可能得高分的范文来参照,  因此就习惯寻找一些很明确的原则。


这种思想钢印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很容易区分等级,比如什么学历的应当做什么、什么规模的公司应当做什么、甚至什么国家的品牌应当卖什么价等等。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势利。而势利之所以不好,不是因为道德原因,而是因为这实质是智力上的懒惰,所以容易做出误判。  


更有甚至,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往往只学会像做标化题目一样作出评价和判断, 却缺少了从 0 到 1 做出一件物体的经验和训练。 这就导致很难理解老罗那种跌跌撞撞地创造、不知死活地创造、不自量力地创造的行为,而以充满优越感的评价为满足。 如果某些知乎用户具有自我精英意识的话, 我可以建议他们思考一下@_why 在 Twitter 上发表 的言论: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会挟裹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


所以,创造。


━━━━━


丘吉尔如果在 1939 年就撒手人寰,他的一生并不那么伟大。 还是要提到莫兰爵士的那句话、


在一厢情愿的内在世界中,温斯顿找到了现实。


英匡国能在 1940 年逃过一劫,或许还真多亏了这种内在世界的一厢情愿。丘吉尔用以鼓舞这个国家的士气的,不是来自于理性的判断,而是一种与现实情况无关的非理性信念。当一个人深信自己拥有英雄般的使命,尽管所有的证据都反其道而行,他那种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坚定信念,还真能感染他的国人,因此而造成的奇迹,颇像一个伟大的演员发挥演技,将我们提升起来,让我们获得信心,并相信他的热情是超乎人类一般感情的。


而不约而同的, 说起这位生意还没有大成就的朝鲜族胖子,最近无论是《第一财经 周刊 》的十年特刊,还是第一只在西南偏南音乐节播放的创业纪录片《燃点》,都把老罗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创业人物。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很多成功致富的人士。 但是,所谓的创业,其实就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反事实的构建过程,那么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对于我们这个典型的学历社会来说,其实是一种很大的困惑。



如果只是 COPY TO CHINA 的那种创业,考验的就是谁的动作快,谁的融资能力强。 但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毫无机会,只不过是看着各种成功人士由成功走向成功罢了。


所以老罗的创业生涯,看似边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才是是很好的启迪。假如说有个人能代表这个创业时代的时代精神的话, 那么其实就是这个创业十年, 成就还不大但是声量和气势不减的老罗了。  虽然他其实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内心要求而创业,却也无形中代表了当代中国那种即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和老龄化, 但是还是决心杀出一条新路的社会气氛。


━━━━━


而就个人而言,不仅创业是一种反事实的构建,自我成长和自我改造也是一种反事实的构建。


正如硅谷创业导师 PAUL GRAHAM 说的


那些做出伟大事业的人们看起来简直像是另一种人类。大多数传记也夸大了这种错觉,部分原因是既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他们就不由自主地简化了整个情节, 使得传主的一生看起来就像是一种前定的命运,是某些内在的天才禀赋的简单展开而已。


其实青年丘吉尔本人也苦于学历太低。他根本考不上正规的大学,而且考了三次(最后一次还上了个高价补习班)才上了桑赫斯特军校中分数线最低的骑兵科。 他的思想和文采,很大程度是他在派驻印度期间疯狂自学所奠定的基础。


即使是他最为知名的演讲能力,他也一定事先用心写好讲稿,然后熟记于心。以大决心克服先天的不足,不靠天赋而能获得成功,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给自己偷懒的解释,某个人成功是他与生俱来的的某些优势,不管是家境、遗传智商、血统、名校等等。 除非老罗去买个学历证书,不然我们当然可以说,他永远就是高中辍学生。


可是,即使老罗在 2012 年的时候是没有那么高的水平的, 可是,经过了这六年难以想象的高强度的工作、吸收知识、自我革新,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比较正确的决策、更错误的决策、更正确的决策, 比起最名牌的高校生,得到的训练是多还是少呢?


特别是很多人即使人到中年,还经常会提起他当年上的高校 ,不免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黛西的丈夫, 那个擅长在大学里打橄榄球的汤姆:


这种人二十一岁就在有限范围内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 从此以后一切都不免有走下坡路的味道了。


━━━━━


不管是个人成长, 企业发展还是创意的生成,都可以借用一个生物词汇相邻可能 Adjacent Possible”,这原来是用来描述生命出现之前的混沌状态 。


“相邻可能”可以看成是一个未来的影子, 在现有事物的边缘徘徊,提供了一个将现状重新组合的路线图。但它也不是一个无限大的完全开放的空间。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房子,每开一扇门,房子就会神奇地扩张。刚开始,你在一间有四个门的房间里,每个门带你到达一个新的从未去过的房间。 这四个房间就是 '邻近可能性'.但是一旦你打开一扇门,走入一个房间,三扇新的门出现,每扇门又带你到一个全新的房间,这个全新的房间是你无法从最初的起点一下子就接触到的。随着不断的打开新门,最终你会构建一座宫殿。



然而,怎样寻找这种未来的影子呢?就需要拥有孩童般构建反事实的天真。 而这种天真, 又来自自诩为精英的那种少数人的勇气。 


而只有勇于成为少数人,或至少是勇于为少数人鼓掌,才可能看到万物的裂痕,顺着光线,进入还未曾存在的世界。


具有这样的天真和勇气的少数人,我们可以用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来加以形容:


他从来没有长大,但也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

He 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ped growing.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锤子科技官方商城预定坚果 R1。

阅读8947
举报0
关注罗永浩微信号:smartisan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罗永浩”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罗永浩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罗永浩

微信号:smartisan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