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唱歌跑调十万八千里的人,可能是还没进化好

作者:果壳网 来源:果壳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5-17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每次去KTV唱歌,总能听到他天崩地裂的声音,那调跑得就和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如果声音有形状,这“720度螺旋大回环”,可以算得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你可能以为这是乐感的问题,但是这哥们能拿吉他弹个小曲,吹的口哨也很动听。看起来没问题啊,这咋回事?

 

天生弱势,喉咙实在不好管


在哺乳动物中,我们人类算得上擅长使用嗓音,只要稍微升个音降个调,就能唱首歌、说句话、撒个谎或者给个暗示什么的。就目前所知,人类确实是唯一会唱歌的猿类。所以你没准觉得,人类天生都是歌唱家。

 

但即使是人类中唱歌的佼佼者,比如歌剧演员,也避免不了跑调。然而,大部分乐器则用键、孔或者按钮的组合来制造固定的声音,只要调音和演奏得当,这些声音就能完美匹配音阶里的音符,不存在跑调一说。


这届人类不行?


人类差在哪儿了?




图片来源:Pinterest


我们的声调来自喉部,由软骨、肌肉和咽喉处的膜状声带等结构组成。当空气流经声带时,膜会振动。想更具体地了解发声原理?用梳子和蜡纸做个简单的卡祖笛(kazoo),就知道整个结构是怎么通过振动发声的了。膜紧绷时发高音,放松时则发低音




把蜡纸对折,折痕蒙在梳子的齿上,再用透明胶带轻轻固定,就能做成简易卡祖笛。用干燥的嘴唇接触蜡纸,然后发出“嗯嗯”、“哼哼”、“嘟嘟”的声音,震动就能传递到上面,使其发声。图片来源:ourpastimes.com

 

但是嗓音有其弱点,喉咙是由一组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肌肉控制的,一块肌肉要升降音调时,还得仰赖于其他肌肉的表现。此外,肌肉毕竟是肌肉啊!肌肉使用过度是会疲劳的。它们也会随着我们成长、学习和变老而改变


而乐器不一样,它们是经常校准的专业工具。


音更准的,不是歌声是口哨


为了公平起见,我们不拿唱歌跟乐器比,我们跟吹口哨比。吹口哨是让空气通过一团颤动的细胞从而发出一系列连续的音调,跟唱歌很像,只不过吹口哨用的不是喉咙而是嘴唇。




图片来源:Pinterest


在实验室里,我们给人们听一些简单的旋律,让他们唱出或者吹出这段旋律,然后,我们再对比目标音调跟他们实际发出的音调。人类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控制自己的音调,来传达爱意、表露伤感或展现愤怒。但即便这样,更接近目标音调的还是人们的口哨声

 

即使公平公正地较量,嗓音还是输给了口哨。

 

研究黑猩猩、大猩猩和红毛猩猩的交流会发现,猿类用嗓音能做的事情超乎我们想象,但还是远远不及人类发音的技巧和丰富多样。这表明人类使用声音的技巧是在我们祖先和其他猿类分家后演化出来的。这些研究还告诉我们,操控嘴唇的能力演化得更早。


所以人类唱歌会跑调,也许给演化的时间太少,以至于它们来不及给喉咙调好音;也可能是喉咙刚调到让我们多数人能够好好讲话,假如还要求唱得好,就有点过分了。

 

感受一下人类的口哨究竟能吹到多好:




我们能不能用口哨“吹”话?


既然我们控制嘴唇的技能演化出来这么久了,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口哨来说话呢?

 

答案是,人的嗓音承载的信息远不止高低音调而已。我们调整嘴唇和舌头的位置放大一部分声音,而弱化另一部分声音,这就是我们用来说话的语音基础。


另一方面,吹口哨只能制造简单的声音,没有太多空间留给丰富多彩的言谈。

 



和说出两个元音(左边4图)相比,吹口哨的声学频段图(右边2图简单得多。图片来源:theconversation.com

 

不过,也有些人掌握了用口哨来对话的方法,比如居住在加那利群岛的山区、法国比利牛斯山脉和土耳其北部山区的一些人。甚至说不定亿万光年外的外星人也是如此

 

口哨承载的信息可能不如嗓音多,但它们传得远啊。当你的朋友们不在听力所及的范围内,或者这么表述——不在嗓音所及的范围,口哨声就很实用啦


作者:Michel Belyk、Joseph F Johnson、Sonja A. Kotzr

翻译:芳斯塔芙

编辑:游识猷

编译来源:The Conversation, Why you’re better at whistling than singing


译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果壳网

ID:Guokr42

整天不知道在科普啥的果壳网

建议你关注一下

对,这是一个二维码

给果壳发送【二维码】告诉你原理








点个赞吧~

阅读9127
唱歌 
举报0
关注果壳网微信号:guokr4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果壳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果壳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果壳网

微信号:guokr42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