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大连这28个人太厉害了!从300多人中脱颖而出,只因他们...

作者:半岛晨报 来源:半岛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5-22



4月24日,半岛晨报“读到”特别策划第二季推出“阅读故事有奖征集”活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20天内共征集作品近300篇。目前初选环节已经结束,专家评委从参评作品中选出28篇一二三等奖入围作品和40篇鼓励奖作品。


此次活动参与人员覆盖面广,既有孩子也有老人,有学生也有家长,还有父子相约一起投稿。一位老先生从4月25日起陆续投了8篇征文,经过反复比较,他最终确定了一篇参选作品。学生群体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有高中生挑战以文言文形式讲述阅读故事,展现高水准的写作功底。


本周二(22日)零时至本周三(23日)24时,将启动网络投票评选环节,在半岛晨报微信公众号上展示28篇一二三等奖入围作品并接受投票,最终将综合专家投票(60%)和网络投票(40%)两部分分值,确定出一二三等奖名单。


28篇入围文章展示



Part

1




活到老学到老

刘功起

我酷爱文学和外语,但没有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只好望着高等学府兴叹。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退休前,40岁的我毅然参加了辽宁省高等教育中文专业的自学考试。那时工厂生产任务重,干一天活儿已是疲惫不堪,但我以非凡的决心和毅力挑灯夜战,刻苦攻读《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诗经研究》等大学教材,经过了几年的拼搏,终于获得了辽宁大学的毕业文凭。

志当存高远,追求无止境,退休后,我又自学了外语学院俄语系的课程。我系统地学习了《俄语教科书》、《俄语语法》等大学教材,又经过了几年的拼搏,我终于掌握了俄语,使我梦想成真,我在全国一些报刊上发表和翻译了数百篇文章,有的还在征文比赛中获奖,这使我深感欣慰。





Part

2



做一个读书之人 做一个自信之人

刘思邈

我中学毕业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父亲不舍我年纪太小就步入社会,于是让我去技校读书。父亲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技校放寒假期间父亲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我去图书馆读书。图书馆真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我原本浮躁的心一进这里就不自觉的静了下来。翻开带有墨香的书籍一股力量油然而生,原本空空的脑袋里多了许多知识,知识的力量在我的体内积累。技校时期我开始渴望读书,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我参加自考,参加成人高考。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从喜欢读书开始逐渐喜欢写作,读书让我从一个下岗工人逐渐成为了企业基层管理者。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读书让我增长了知识,读书让我内心不再空虚。做一个读书的人,做一个有自信的人。





Part

3



读书惠及三代人


杨从浩

我小学4年级读的第一本大书是《烈火金刚》。以前读过的书数不清,但自2005年4月2日沙区图书馆在社区建起分馆,我从那里借的都有记录:借阅次数为173次,借阅书刊1438本。

因为阅读,我在离开教育战线23年的退休前考取了《教师证》,并先后加入了沙区作协和市作协,这两年还出了两本书。

每次借书回来总是全家看,还经常参加各级征文比赛,有时父子同时参加,有时父女同台领奖。

因为爱读书,儿子在工作8年后的28岁圆了大学梦;小女儿赴日留过学,还和我合著了一本书;9岁小外孙女儿3年获奖14次,两次参加全国征文比赛得了一个三等奖、一个二等奖,前不久参加大连电台《好想和你聊聊天》征文比赛,4月6日还去电台录了音。

我们全家人注定将离不开书。




Part

4



读书给予我智慧

邓聪

上学时不喜欢读书,加之忙于学业就更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籍。所有学科里语文成绩最差,每节课都会被老师格外“照顾”,最终高考我以90分予以“回报”。

如今大学毕业都6年了,“要多读书,多写作,多培养语感”,对读书时光的思念如同书架上的书越积越多。

当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一些感悟时,那种酣畅淋漓让我热血沸腾。读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我越发感受到读书带给我心灵的一种强大力量,让我找到了一个情感出口。

喜欢《风中的纸屑》中的一段话:孤独之不可消除,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任何智慧都不能使我免于痛苦,我只愿有一种智慧足以使我不毁于痛苦。

最后要感谢半岛晨报的这次活动。感谢中信书店、岛上书店及路可书店。




Part

5



父亲的最后阅读

李爱军

我的父亲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十五岁就参加革命,当时小学还没有毕业。但是在后来的工作中,父亲却是公认的笔杆子。这是因为除了参加干训班之外,与他喜欢阅读是分不开的。

父亲除了喜欢读一些古典小说外,主要是阅读理论书籍。他的书柜收藏着马恩列斯毛的经典著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父亲读书非常认真,总是聚精会神。母亲就常说父亲看起书来,家里进来小偷都不知道。我们都有同感,只要父亲在那里看书,和他讲话就必须到他身旁大声喊他,他才会反应过来。

去年,父亲病重住院,卧床不起,还要阅读。我们就从家给他带去老年报、《老年之友》。他和平时一样一页一页仔细看,神情专注,仿佛忘记了病痛。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枕边还放着一张老年报。




Part

6



我的阅读故事

徐承栋

因为母亲是小学老师的缘故,非常重视我的学前教育。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尝试阅读了。眼瞅将近而立之年,仍然能清晰的记起母亲用自制的卡片,教我一个字一个字尝试发音四个声调的画面,阅读自制的图画刊物,那一年我才只有2岁。

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已经是个能认识上千字的孩子了。在同班同学还在认识“一二三四、上下左右”这些初级字的时候,我开始尝试独立的看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阅字典,很有成就感。至今我仍然保持阅读的习惯,并打算一直坚持。

回过头想想,自己从小到大总是被评价“少年老成”,应该是托了阅读的福。通过阅读,让我早一步发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了不同的人和生活。




Part

7



看见你,看见我

刘画

我没有生活在她笔下的时代,这时间对于我来说稍显蒙昧。

于我而言,每次大战都是心灵之战,我恐慌的只是我的生活。可她不同,非典、地震、奥运,她全程参与。她的书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看见》即是反思。她,柴静。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作为一个文科生,身边无时不刻不充斥着新闻。但追逐新闻久了,就会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本书来的恰到好处。

初二下学期,班主任把这本书放在了我桌上,觉得我必须读。当时还算游刃有余地应付着学习,又稍有成绩,于是略飘飘然。但打开书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浅薄。原来不是为了关心新闻本身,而是要关心新闻中的人。“人”却常常被有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蒙蔽。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所以我走到了今天。

为了看见,为了新闻中的人。



Part

8



结缘镜花

滕越

是日,花开荼蘼,春绕林间。拂面郁风,传草木之华;抚耳间关,通万物之喜。良辰美景,夕薄曛曛,余捧《镜花缘》缘花坛沿行,如踏虚空狭栈,颇有唐敖蹑空之轻巧,穿缤纷花林,当似环绕天碑之灼灼。文徽徽以溢目,自陶陶然而沉之,不意失道而跌,霎时,落红纷然而起,恍处仙山之巅,揽余晖入怀,洒蔚霞满空。枕红香以读,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岂顾蚁虫之扰哉?忽似见百花仙子踏绯云而至,倾竹篮而施,不觉竟浅眠入梦。齿花君之列,点万道之轮,展露锦绣胸臆,谈吐兰蕙文章。直至春寒惊梦,方知南柯一场。虽冒受风之险,却喜其仿古人风雅豪放。

春结《镜花缘》,夏品《浮生六记》,嗅丁香玉兰馥郁,叹生死别离毁伤;秋阅正史四书,冬读东坡诗选,汲正气凛然警世,暖孤寂冷清心肠。

以书为友,故事且长。



Part

9



童年的图书馆

任俊羿

踏着青石,追寻着绿幽中摇缀的藤曼,初遇就在古朴沉香中。那是我与书,初次相遇的图书馆。轻轻从铁架上取下,发出玲珑脆响,母亲将书递给我。孩童无疑是喜欢色彩艳丽,又显得没有那么厚重的阅本。对照着拼音,倚在远远高于我的书架旁,借着几米窗外明媚的阳光,沉迷在图书馆独有的安静的氛围中,迫不及待地翻开......母亲找到我时,我已沉迷多时,正意犹未尽地将其放回。也是从那以后,我真正认识了书,眷恋着似友似师的图书馆。对我来说,是图书馆里承载着书让其增加了神秘的魅力,也是图书馆让我与书能够彼此靠近。

虽然后来的后来,不论是母亲还是我,都慢慢远离了那里,回想起来,竟然有十年未见,童年在图书馆外蹦蹦跳跳,在书籍中遨游的日子终如那雾、那抹阳光消失在我的生活,只存在我的记忆里的净土。所幸,对书和图书馆的爱一如既往,从未改变,能够这样相遇,对你我来说已是莫大的福分。



Part

10



书缘

杨小鲁

倾城回眸,纸上佳人初见;

岁月静好,冷眼那堪流年。

我与书自有一段不了情缘。在纸墨的幽香中,轻启扉页,一次次与文字的邂逅,让我对世界的了解加深,有了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足矣。书中闪烁着的是先人思想的光芒,阅读中的收获不易察觉,却于日积月累中在心灵深处沉淀。

独倚幽窗,凉风吹起书页,点滴细雨模糊了字迹,烟雨却让尘封在书卷里的词章和故事弥漫着清新的气息,分外迷人。不知为何,情怀与我,不期而遇。所谓情怀,是人心中的一种高贵、深广、有温度的情感。可以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满怀,也可以是“笔下残春思静夜,秧歌起舞有别肠”的文艺细腻。阅读,让我们被文字感化,流露出最真实而高贵的情怀;让我们找寻心灵的一方净土,纯粹而不失自我,泰然而不忘初心。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浮世清欢,细水长流。

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唯我与书,不会离散。




Part

11



文章的来历

周德欣

六十年前五月(也就是这个时候)的一个早晨,十一岁的蓬发男孩,用一根槐树木棒挑着妈妈擀好的面条和烧饭用的芝麻杆,急匆匆地走在去学校的坡路上。他要翻过两道丘岭去一个叫寺洼高小的学校,读五年级的书。在离教室三百米外的学生做饭房中放好东西后,就听到了敲铁轨上课的声音,他跑步去到教室,已经是满头大汗。

老师看到这个从四公里外赶来上学的孩子,用衣服擦着汗水,就安慰他不要着急,赶快坐下歇一歇。中午放学后,他要自己在一间八平方米,四个烧草杆锅灶的房内做饭吃。因为都同时烧火,满屋的烟气让人眼酸流泪,喘不过气来。没办法,也只能添一把柴禾,就跑到屋外喘口气。好不容易吃完了饭,还得找老师讲解不会做的题目。晚上放学再赶回八里外的家中,帮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并要在像萤火虫似的油灯下温读课文,完成作业。

这就是笔者读书上学的真实情况,写出来让城里的孩子们品味一下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品味一下知识、文章的来之不易。




Part

12



东坡?东坡!

温荃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何人可人格分裂到此种地步?!看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大开眼界。

之前的苏东坡,在我印象中,只是那白纸黑字的诗词——旷达洒脱,激荡人心。并非字字珠玑但也是深刻至情。读了此书,二维的苏轼,一下子变了立体,一个活生生的大奇葩摆在眼前,令人又敬仰又想笑。

但其实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许多。读过那么多东坡词,我最喜欢的一句词还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再多的天赋异禀、洒脱旷达他也不过是有血有肉的凡人,我喜爱他也正是因为他烟尘气的一面。他的人格注定是人类群星中闪耀的那一颗。每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境界。




Part

13



孩子你慢慢来

周宇妍

我的孩子,映着霞色站在窗边的书架旁,一岁半的他说话还不太利落,“台、台”他嘤嘤的指着一本书叫着。这是作者龙应台写的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西晒的日光褪去了它鲜亮的外表,使得内外一致的朴实而温暖。我为小小的他读过这本书,读到那一级级不急不缓的石阶,我偷望了一眼正在厨房奔忙的母亲,即使再近也抑制不住想念。

母亲是我的百科全书,永远是我十万个为什么的满意答案。她给我力量,给我勇气,即使待我步入没有容易而言的成年,依然替我背起重担,代管幼子,从而使我在职场、在日常依然步履从容轻缓。

前日拿到母亲的体检风险提示,我的泪潸然而下,是怕失去依恋的恐惧。母亲永远是我心里最软最暖最想靠的地方。母亲曾说我于她而言是份礼物,其实,我已经用尽几世的运气,只为这一场遇见,遇见能容我慢慢来的好母亲。




Part

14



我与阅读有关的故事

邢蓝心

午夜十一点多,躺在床上,插着耳机,浸在屋内仅一隅的灯光下,捧着一本书,紧关着屋子的门,抛却床头桌上沉重的学业,在绝对无人打扰的空气中,在文字的世界中酣畅淋漓。

阅读的内容没有界限,可以随意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使我的心灵得到的丰盈。而在这些书中,我最享受的阅读读体验便是在读小说时。

读小说时,书中的一句句描写就生动的在眼前徐徐展开。人物的外貌,他们一双双深邃的眼眸中,都刻出他们独特的性格。他们低沉的声音时而在耳边低于,时而高亢的在脑海中激昂。故事的时代和环境,也如画卷般在心中浮现,无论是中世纪欧洲的古堡,民国时期贴在墙上的标语,还是幻想中数十年后愈加发达的科技中冰冷的机械,都通过对于文字的阅读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灵魂便也穿梭在跌宕的故事情节中,拥抱着这些遥远却真实的奇异世界。



Part

15



那年花开

林靖凯

我喜欢读书,喜欢独自一人倚在院中的木棉下读书。

小时,我在树下捧着《安徒生童话》阅读。书中可怜的白雪公主令我牵挂,七个小矮人令我钦佩……那书中的美好的故事,都是我在木棉花下阅读的。那一刻,风吹花落,木棉花的花瓣轻轻抚摸我的脸庞,我便有了对木棉花的第一感知——美好。

童年即将逝去,渐渐长大的我觉得童话有些幼稚。这时,又是花下,我邂逅了《哈利.波特》,书中的一切一切都令我神往。而此时,木棉花的清香已经印有了那时读书的经历,每每再次闻到她的清香,总会让我欣慰,带我的思绪进入魔法世界。

青少年时期,我接触了诗词,在木棉花下品读,品味着古人对木棉花追昔怀远的情思,看过了多年木棉的花开花谢,我明白了她生气盎然的绽放又如此壮烈的坠落,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用尽全力开放一次才能一生无悔。

那年花开,我看着那一树艳艳的朝霞,熊熊的火焰,回忆起的不光是读书的经历,认知的深入,更有对生命的感悟。




Part

16



书香忆

任靖宜

流年似水,映我回眸目光,无论是相携走过,还是独自刚强,都已是岁月沉香。春已暖,花盛开,细数一切过往,轻嗅一路芬芳……

风吹来了花香,透过窗帘,飘进屋里,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桌子上干净整齐的摆放着教辅材料,恍惚间,总觉的少了点什么,不自觉间,走向那个角落。

拉开抽屉,灰尘漫舞,我拿出了破旧的你——《文化苦旅》,心中那抹空虚瞬间被填满,我知道,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我的身边唯独少了你,翻开书页,脑海里闪现出你的一点一滴,还记得那天你刚被带回来的时候,那可谓是备受冷落,蜷缩在屋里的一角。直到有一天,偶然翻起你,你用你的沧桑,你的神秘,你的孤傲深深的吸引了我,折服了我,让我不经意间沉沦,直到最后一页。

阳光铺洒床沿,屋子里晕开毛茸茸的暖意,静静的享受着书页滑过指腹的惬意,轻轻摸索着,我感受到了你身上皱巴巴的“伤痕”,那是妹妹与我争抢时,所误伤到你的,犹记得那一夜,我眼泪吧嗒吧嗒直往下掉,拿着透明胶,小心翼翼的缝合你的伤口,留下了这不深不浅的“伤疤”,记录着这悲伤的过往。

每当心中疲惫时,我会像这样一样,拿起你,放在膝上,靠在你的温柔乡中,细细地品,静静的读,一步一步进入你的世界当中。

书香四溢,混入着阵阵花香中,因为你,让我的内心姹紫嫣红。




Part

17



书友

李典

听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几乎离不开书。每到周六周日早上一起来,就把被子叠成块状,从书架拿下六七本书,放在被子上,读书。读书的速度很快,有时候六七本书还不够一上午的阅读量,看完还不算完,一定要有一个家人坐下来,听我把精彩的情节讲上一遍才罢休。书就像一生的朋友,我愿意让它出现,它就会出现,就这么一直默默的陪伴着我,无言的陪伴,既真实又温暖。书友,带我领略缤纷的大千世界。

而现在,不曾离手的不再是书籍,而是一块会发光的“板砖“,我减少了与书的交流。

可书还在那儿,就那么静静的、透过粘有灰尘的玻璃,看着我和一刻不离的那“板砖“。有时看着看着,它笑了,它笑友人无知,笑声有一丝苦涩,一丝洒脱,一丝无奈,它笑友人的傻,但它还在等,还在痴痴的等,等有朝一日,我重新将它捧在手中,等有朝一日,再与我把酒言欢,等到有朝一日,再继续伴着我,走过余下的悠悠岁月。

我在心底大喊一声:我来了!我读懂了书的心声




Part

18



误入“红楼”

张兴德

2017年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红楼梦学会召开一个只有四十多人 的《李希凡与当代红学座谈会》。邀请的均是全国红学大家。只有我是一个例外 。其实我是“误入红楼”。

2001 年初退休后,我“荣获”了“全日读书”的“待遇”。首先是补读《红楼梦》 。一遍两遍过去后, 开始读一些名人大家论《红楼梦》之类的书,当作“辅导材料”。 在读这些大家的书时,我发现他们有的论述并不完全准确。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一时兴起,就想用我这“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去补他们的“一失”。 我冒昧地给一位著名红学家写了一封信。 没承想,不久就收到他的亲笔信,对我大大地鼓励一番。这下极大的激起了我的乐趣。在他的鼓励指导下,我写了两篇文章, 先后被《红楼梦学刊》和《红楼》采用。首战告捷!自此,我将自己读“红”的体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 先后在《文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报》《红楼梦学刊》等全国报刊发表近百篇文章约70多万字 。 先后结集出版两部红学专著,受到红学界和辽宁作家协会的关注并加入《中国红楼梦学会》和《辽宁作家协会》。这期间录续结识了全国各地一些著名 红学专家和 红迷朋友,经常进行多种方式的交流。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正所谓“神交前贤,缘结时俊 ,身在斗室,心游万仞”。




Part

19



公主快递员

迟羽芯僮

几天前,妈妈送我一本关于快递的书,我喜欢极了。当时,我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发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地鼠。忽然,它的眼睛眨了眨,“嗖”地一声把我拉进了书本里,开启了我的“公主快递员“之旅。

书里藏着一个神秘的小世界,我正四处参观,就见那只小地鼠飞似地跑过来,急急忙忙对我说:“你现在正式成为一名公主快递员了,快去送邮件!”说着,它给我一个大绿包,里面装满了快件。当我的手碰到包的一刹那,觉得脚下一空,瞬间飞到了天上。

我飞来飞去,“顺利”地送完了快件,正想找个地方歇口气呢,小地鼠又出现了,它生气地说:“你把快递送得一塌糊涂!白雪公主的生发剂被你送给了仙蒂公主,她现在满脸长毛!仙蒂公主的护肤品你送给了花木兰,她的头发全部掉光了!花木兰的鱼油你送给了人鱼公主,她能吃下自己同胞的油吗?”

我惊慌得不知所措,迷迷糊糊中失去了意识。

不久后,我醒了,断定这是一个梦。但是当我再次翻到这本书,发现第一页的小地鼠板着脸,再也不笑了,书里的内容也变成了我送快递的糗事。经历了这次梦之旅,我深刻认识到做一个靠谱的人是多么重要。



Part

20



我与阅读的故事

符莺

“宝贝,九点了,该睡觉了。”爸爸的声音把正在看书的我吓了一跳。本想跟爸爸讨价还价,可想到爸爸说的有道理,明天还有课,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垂头丧气地躺到了床上。

满脑子都是书中精彩的片段,我怎么也睡不着,真想再看一会儿。可爸爸那关怎么过呢?我决定等爸爸睡熟之后再采取行动。过了一会儿,我确定爸爸已经睡熟了,就蹑手蹑脚地拿上书桌上的手电筒,又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床上。竖着耳朵听了半天,没爸爸的动静,我才放心地钻进被窝,打开手电,看起书来。我用被子蒙住头,身体蜷缩着,目不转睛地盯着书,还不时地竖起耳朵听听动静,生怕爸爸知道,杀我个措手不及。被子里真热呀!不一会儿,我就满头大汗了。可为了不让手电的光照出去暴露我的行动,宁可热死我也不把被子揭开。

正当我看得起劲的时候,一个声音从黑暗中悠悠地传来:“别看了,赶紧休息!”爸爸一把掀开被子,没收了手电和书之后,扬长而去。

我可不是轻易言败的人,正在兴头上的我怎能善罢甘休!等到爸爸再次睡熟之后,我悄悄的潜入爸爸的卧室,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了手电筒和书。回到卧室,我津津有味地读起了书,直到我把那本书读完,真尽兴呀!

早晨起来,爸爸发现床头的“战利品”不翼而飞,又看看我红得像兔子一样的眼睛,无可奈何地说:“家有读书郎,昼夜读书忙。读书诚可贵,身体不可伤!” 




Part

21



关怀与感恩

倪艺航

我喜欢读书,书不仅仅是生活,而且是过去,现在,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我小时候,从牙牙学语时开始,就喜欢依偎在爷爷宽厚的肩膀上,听爷爷读书。爷爷声如洪钟,读起书来特别有味道,我静静地聆听爷爷读着的每一篇故事,每一篇散文,那种感觉就像在宇宙中傲游,令人回味无穷。从爷爷的故事中,我得到了无限的关怀,也懂得了许多道理。爷爷说,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的自由与可能。

我长大了,爷爷也老了,他年轻时受伤的眼睛看不见了。每当看着爷爷抱着书发呆,时不时地拿着放大镜在书上没有目标的寻找,我的眼里都充满了泪花,心也跟着颤抖。爷爷是个爱读书的人,我决定做爷爷的眼睛,像小时候爷爷给我读书那样,念书给他听。我给爷爷读军事历史故事,读时事政治报刊,给他读我的画,爷爷有时会被我逗的哈哈大笑,偶尔也会对故事情节发怒。总之,他已经用另一种方式去看世界了。从我的故事中,我学会了感恩,也读懂了爷爷对我的关怀。

读书之乐何处寻,在爷爷和我的阅读故事中,我读到了亲情,读到了付出,读到了感恩。这种感觉是发自内心的,无法替代的。我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也深深地爱上了读书。



Part

22



妈妈不再限制我看课外书了

杨础瞳

我喜欢看书,我曾经迷上了《探索植物的奥秘》这本书。但是,妈妈却特别不喜欢我看课外书。而一件意外的事,让妈妈不许我看课外书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那天,表弟来我家玩。表弟不小心把热水瓶弄倒了,烫伤了脚。表弟痛得哇哇大哭,妈妈着急得不知所措。妈妈对我说:“瞳瞳,让爸爸去药店卖膏药。”

我突然想到《探索植物的奥秘》里提到过芦荟是可以治烫伤的。我连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家种的芦荟可以治烫伤的!”“是吗?’’“我怎么不知道呢?”妈妈半信半疑地折了一片芦荟叶,暂时给表弟涂上。表弟感到一阵清凉,止住了哭泣。妈妈还是不放心,跑去药店买了烫伤膏,顺便咨询了医生芦荟是不是有治烫伤的作用。医生告诉她,芦荟治烫伤是偏方,很少人知道,但是效果很好。

妈妈听了医生的话,一回到家就问我从哪儿得来的偏方。我得意洋洋地说:“当然是看课外书,学到的知识喽!”我拿来妈妈“没收”了的《探索植物的奥秘》,翻开给妈妈看,芦荟,富含水分,对伤口有镇痛、消炎、杀菌作用……

从此以后,妈妈不再限制我看课外书了。



Part

23



我和儿子爱挖洞

李珍

儿子最喜欢的一项户外活动非挖洞莫属。每个初春,扛起铁锹,来到海边,怀着愚公移山般的虔诚,这几乎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传统。

“妈妈,也许我能挖到冰岛去哦,这样就省下机票钱了!”

 这源于一个故事:Sam and Dave Dig a Hole(《山姆和大卫去挖洞》

)。故事里,两个孩子一起挖啊挖,希望能够找到了不起的东西。小狗找到了骨头,他们却与所谓的宝藏屡屡擦肩而过。然而结局令人意外:洞塌了,他们到了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分明不同的新世界。

我们常常一起探讨:这有没有可能,算不算“了不起”?每次他都回答:当然了!地球是圆的,也许有一天,我们就能穿透地心,挖一条隧道去另一端啊!

在阅读中,我们畅想未来,看见梦想,生活因此变得奇妙无比、充满了可能。




Part

24



有它,解我孤独

盖敏

我是一个单亲妈妈,本无知心爱人的陪伴,就倍感孤独与寂寞。孩子上大学后,这种孤独与寂寞感更甚。

怕我闷出病来的儿子寄来了许多书,从此我开始了与书相伴的日子。读罢《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体会到人只要有信念,一定会完成自我超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浸润到我的灵魂深处,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大冰系列的书,让我在欲罢不能的阅读中,体会其实每个人都生活得不易。《那一世,我遇见了你》带我穿越到仓央嘉措的时代,随着他或悲或喜。

书让我的心慢慢静下来,一个人的夜晚,一盏灯,一杯茶,静静地坐于书房,在书的海洋里的尽情穿梭。是阅读让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从此我不再是一个人。




Part

25



《郎平自传》激励我不断前行

宋伯陶

1999年9月15日,在位于白云山的大连市图书馆一楼大厅,我得到了郎平亲自签名的自传新书——《激情岁月》。

那是一个云淡风清的午后,齐耳短发的郎平一袭红色运动服,埋首在成摞的新书中,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抬头与读者淡然一笑,全然没有赛场上铿锵有力的“铁榔头”的模样。一百多人的读者队伍井然有序,我也在在默默地注视着她,心里除了崇敬还有一丝激动。

十八年来,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的目光便久久地停留在书的封面,眼前便浮现出郎平面对伤痛时的勇敢坚强,面对失败时的卧薪尝胆,面对误解时的从容不迫,面对胜利时的平静淡然……

它让我懂得,一本好书,便是一轮明日,它会引导我们一直向着光明前行。



Part

26



《人生》里体会人生

郐吉永

每当人生途中遇到迷茫或者挫折时,我都会静心翻阅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书中质朴的故事情节和折射出的人生哲理总会让我有更多勇气面对一切。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理解。我对小说《人生》的理解就是:你认真的对待生活,生活绝不会亏待于你;你捉弄了生活,其实捉弄的就是自己的一生。

人生就是一个充满了无数的磨难、挫折和困苦的过程,面对选择,谁也预知不到最佳答案是什么,我们不断地得到也在不断地失去。路遥的这本中篇小说《人生》非常值得每个人去阅读,去品味。它虽然不是一部人生指导书籍,但娓娓道来的故事的确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那就是面对人生,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一直有一颗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心。



Part

27



那一天,我与你相遇

周听听

我们的相遇是一件美丽的事,充满了蝴蝶初见繁花般的惊喜,和江水汇入大海般的心安,让我觉得有了归宿。

那一天,天上下着蒙蒙的细雨,绵密的雨丝仿佛薄雾一般、朦胧、轻柔,笼罩着这座城市,我撑着一把小伞,听着雨滴落在伞上发出的清脆声响,悠闲地在街上漫步。

我看不远处有一家书店,店外墙上悦目的绿色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走过去,在门口驻足,看着店里一排排的书架,突然起了心思,想要买一本书

眼光悠悠地往四周望去,我瞥见了你。

你安静地躺在角落里,没有华美的包装。你的封面上只有一枝墨荷,在清清的水池上,静静的绽放。看到你,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眉目如画的佳人,伫立池畔,遗世而独立。

轻轻地翻动你,你的丰富内涵让我欣喜。你用独特的眼光、细腻的心思、生动的句子向我 讲述每一首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你轻轻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唯美的意境;你信手捏来,春花秋月便有了别致的情思,令我沉醉其中。我喜欢你的气质,你的内涵,就连你不华丽的外观,在我眼里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那天我与你相遇,好幸运。




Part

28



我与书的十年

刘沛遥

黄昏一缕斜阳洒满斗室,我坐在窗前,沏上一杯香茗,手捧一本一直想看却一直看不下去的大部头巨著——《三国演义》。

记得小时候,我坐在姥爷的腿上,听他讲三国的故事,其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津津有味地听着,仿佛自己置身于书中所描绘的世界。

上初中时,我开始读这本书,它半文半白的语言着实让我苦恼,看到桃园三结义就已读不下去,将它束之高阁。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决定重拾这部经典。作者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这就是我与《三国演义》绵延十年的故事,我与书的故事还会继续。

28篇入围作品投票

28篇文章中

至少选出10篇文章进行投票


投票时间

22日零时至本周三(23日)24时


一个微信用户只能进行一次操作

快来为你喜欢的文章投上一票吧



投完票先不要走!

小编还有福利送上~

20张路可书店35元抵值券免费送

能不能拿到就看你的运气了

↓↓↓


抽奖方式


01


进入半岛晨报微信后台



02


回复“我要抽奖”



03


点击蓝字即可抽奖



抽奖页面


快来刮一刮吧

大礼等着你!


抽奖截止时间:5月23日零点


奖品为路可书店提供的价值35元的书卡一张


中奖后按要求填写姓名和电话号码

凭身份证及中奖页面截图

到路可书店消费时使用


书店地址:西安路中央大道一楼路可书店(梦露广场后身) 

联系电话:0411-86867442


阅读9363
大连 
举报0
关注半岛晨报微信号:bandaochenbaowx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半岛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半岛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半岛晨报

微信号:bandaochenbaowx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