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当年有直播,他就是第一网红了

作者:单向街书店 来源:单向街书店 公众号
分享到:

05-23


近日,美国一本名为《访问》(Interview)的时尚杂志宣布停刊。


该杂志以“和知名演员、艺术家和流行文化巨头的自由对谈”著名,而这则新闻被广泛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创办者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从上世纪 50 年代到 1987 年逝世,这位某种意义上标识了“现代”到“后现代”转向的“20 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似乎永远都在潮流尖端,利用各种媒介制造着新鲜的热点话题。


像有人对他做出过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安迪·沃霍尔最伟大的艺术品是他本人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奇遇电影(ID:cinematik)


我们这个时代永不缺话题,只要你心思够巧妙,你即可拥有 15 分钟或以上的成名时刻,就像那些流量宠儿一样,被粉丝和资本双重簇拥。


15 分钟太短,大众的对热点的注意力比 15 分钟还短。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各种网红们,结局往往就是迅速消逝,被另一个 new comer 替代。


然而有一个人,安迪·沃霍尔仿佛掌握了如来神掌,他的作品甚至在过世后被炒至天价。


他才是网红鼻祖,新媒体祖师爷。如果当年有直播,他必定是第一网红无疑了。


0 1


1972 年,安迪·沃霍尔制作了以毛泽东为主题的系列波普作品。


他对友人说,「我已看过很多有关于中国的报导。中国人民相当的疯狂,他们不相信创造力,他们所拥有的唯一相片就是毛泽东。这实在是太妙了,毛泽东的相片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一张丝网印刷作品。」


安迪·沃霍尔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名人系列丝网印刷作品


几十年后,物转星移。


这个时代已经开始亲近一种大众狂欢式的沟通方式。微信当然过时了。大多数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不可见的隐私权限。于是人们又开始涌向一个新的放飞自我的平台,抖音


这个融合了流行音乐片段与鬼畜经典对白的平台,伴随着不停抖动镜头带来的某种新鲜冲撞的视觉,让不少人又开始去知乎搜索那些关于如何运镜控制手腕抖动的问题,甚至有人开始在上线抖音大神速成培训班打卡日签。


自我曝光,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新的宗教与崇拜仪式


了解人们生活时代的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去理解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崇拜什么。


时光倒流五十年,在半个世纪以前,人们崇拜集体,但却与如今相反,很少关注自身。


在安迪·沃霍尔的时代,人们崇拜名人,像安迪·沃霍尔一般的名人。安迪·沃霍尔就曾被人称赞过:


「安迪·沃霍尔最伟大的艺术品就是安迪·沃霍尔本人。」


那么,安迪·沃霍尔究竟是怎样出名的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人们眼中的沃霍尔。


一个羞涩的同性恋者;疯狂的恋物者;自我矛盾且不知疲倦的工作狂;60 年代上东区名流派对之王;戴着白色或者灰色假发与拥有高耸鼻梁的艺术家。


美国消费文化的顺应者与宠儿;拥有脆弱敏感童年与贫困潦倒青年的捷克移民;大众媒体中永远没有真实一面与所谓边界的人。


1982 年冬,安迪·沃霍尔造访北京。照片冲洗出来后,老师傅很认真地把照片上安迪先生惨白的脸抹成了红润的苹果色。


要把自己从一个穷酸青年打造成为这样一个时髦艺术家不仅在当年是万分困难的,而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0 2


所有的艺术家的童年经验都深深影响着艺术家后来选择创作的形式与内容


在沃霍尔八岁那年他染上了神经障碍,这让他变得孱弱,母亲的厨房是他最初开始创作的地方。


在那个食物短缺的大萧条时期,罐头制品成为全家整天的食物来源,小安迪对 campbell 罐头的执着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观赏者的一种错位:究竟身处艺术展览或是百货商场


沃霍尔的视力也不如普通人那般可以正常感受到外界的色彩的明显对比,这也许是除了扮酷之外他常年戴墨镜的另一层原因。


年轻的沃霍尔和那个时代的任何青年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Glamour》曾许诺给他一份工作,于是他义无反顾前往纽约,住进了潮湿阴暗的东区贫民窟,并尝试将自己的作品推荐给麦迪逊大街上的广告商们。


一整天卖不出去一副作品的沃霍尔从未气馁,他始终坚信他的作品能给人们他们想要的,还曾经尝试将自己的画作在那家他最喜欢喝热巧克力吃冰柠檬派的 serendipity 咖啡馆办一个小小的展览,企图用画来换取一点生活,可是最后只卖出了一张,25 美元。


安迪·沃霍尔的早期画作


那时的沃霍尔,不是给椅子皮革厂做创意总监,就是忙着给杂志画插图,虽然小有起色,但与现代美术馆级的艺术似乎依旧相去甚远。


但聪明的沃霍尔似乎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如何跻身那些名流与在大众传播中找准自己登场的时机与位置


1962 年对沃霍尔来说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这一年的夏天,他用他发明的独特的墨渍线条画法,在洛杉矶将 32 个不同口味的 campbell 罐头的画展览出来的时候,引起了一番争议。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对艺术表现的精神与大众生活的实际间应有的巨大差距持有质疑,没有人认为一副画着可乐瓶的画会是一件艺术品,是安迪·沃霍尔开始撬动这个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



他的画指向了一个商业社会的本质


美国这个国家伟大的地方在于开创了一项传统,其中最富裕的消费者与最贫穷的消费者基本上购买相同的东西。你可以在电视上看见可口可乐,你知道总统喝可口可乐,伊丽莎白·泰勒喝可口可乐,然后你想想,你也可以喝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没有钱能让你买到比街角流浪汉所喝的更好喝的可乐。


也是在这个夏天,梦露的死亡为沃霍尔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


为了实现流水线式批量生产艺术的想法,本是用来制作壁纸的丝网印刷术技术的便捷和意外惊艳的效果让沃霍尔觉得十分满意。


柠檬黄,艳橘色,甜绿色,朱红色的丝网印刷版梦露,在这些重复的肖像中似乎再现了人们幻想中的梦露,而叠放在一起的肖像本身,却让人愕然意识到,真实的梦露已然无存。


粗糙的质感与消融的轮廓带来的,是让人们对梦露的性感与死亡最后的真实而深情的凝视


安迪曾劝朋友用不着去看,因为那些画和展讯单上印的一模一样


不管你认为他是在对他身处的消费社会做出嘲讽的回应还是在跟随大众媒体时代的兴起而将自己推上潮头浪尖,沃霍尔丝毫不为其中的意义所困惑或束缚。


他不仅仅是在消弭艺术之中的边界,同时也将生活与艺术那根明确的线玩笑般地轻轻擦除了。


如同美国消费文化中那些无限复制与随处可见的物品,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也是不断地重复并被使用的,他之所以描绘那些是因为他对于它们的熟悉。


沃霍尔甚至说过希望自己就是一台机器,因为那样的话会使他的工作轻松得多。


安迪·沃霍尔的工作室,他将其命名为——工厂


同样惊世骇俗的话将沃霍尔塑造成为一个言语冷淡而又行为乖张的人,他会对着媒体直言不讳地说道:「你可以告诉我那些你想让我说的,我会照着说。」


他也会因为在大学巡回演讲太过艰辛而偷懒,让一个演员戴上标志性的安迪·沃霍尔银色假发与墨镜去充当自己的替身。


这一年的秋天,在 stable 画廊里,那些丝网印刷画面中的梦露头像,美元钞票,浓汤罐头和可乐瓶子获得了纽约艺术界的赞扬,并且所有的作品全部售罄,接着那场著名的「波普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正式拉开帷幕。


就像那句著名的口号所说:「爱没有席卷整个国家,但波普艺术做到了。」


0 3


沃霍尔从来都不是一个局限自己才华的艺术家。


1963 年的炎热盛夏里,安迪买了他人生中第一台 Bolex 手提摄影机,开始尝试 16 毫米的电影。


如此痴迷于日常生活中一切物品的沃霍尔,终于把精力转向了更能表现事物在场性的电影。


《试镜》系列可以说是这一系列所谓电影尝试的开头。


生性随和的沃霍尔对镜头前的演员要求并不高,60 年代初那些你能想到的所有纽约明星都络绎不绝来到「工厂」试镜,丹尼斯·霍珀、鲍勃·迪伦、萨尔瓦多·达利……


造访「工厂」的名流们


甚至被称作「美国的良心」的写作《反对阐释》与《论摄影》的苏珊·桑塔格,也在沃霍尔的镜头中出现过。


沃霍尔开玩笑地对苏珊说:「笑一下,苏珊,并且说 cheese。」


过了一会,他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说:「cheese……cheese……不如我们拍一个 cheese 电影吧,你只需要一刻不停地对着镜子说 cheese、cheese、cheese 怎么样?」


苏珊·桑塔格


然而,沃霍尔好像并没有立即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


在 1963 年的处女作《沉睡》中,长达八个小时的记录了 John Giorno 香甜的睡眠,一共 9 个观众,中途就离场了两三个。


《吃》是一个男人 45 分钟都在吃蘑菇的无声电影。


1964 年的夏天,沃霍尔与他的好友们从下午六点开始拍摄《帝国大厦》,直到凌晨一点结束。这是一部在夜间拍摄帝国大厦的八小时的电影,主角只有帝国大厦,并且,一如既往,一镜到底。


入夜后,帝国大厦亮灯一刻


沃霍尔也在改变着自己的拍摄方式


有一部我很喜欢的电影,《肉》。



《肉》(Flesh,1968)


在电影里,沃霍尔仿佛已经厌倦了性的无趣。它展示了一个普通男人的一天。男主角上班前与妻子和孩子的家庭生活,男主角在工作时间是一名男妓并给人口交,结尾时他爬上妻子与其同性伴侣的床,并无视两人的调情。


当你看着这个扎进两个女人之间倒头便睡的男人,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对他的一种强烈同情。


好莱坞著名的好莱巧著名的导演乔治·库克认为这部影片是「一股来自阴沟里的臭气」,而沃霍尔一如既往无视这些评论一一他干脆把这句话作为这部影片的广告宣传语。


一个永恒的窥视者


他始终坚信,自己在做「直率的电影」。


沃霍尔的电影曾经在一段充满蟑螂和老鼠的废弃火车隧道里放映,而由 Jonas Mekas 组织的「实验电影播放室」,成为沃霍尔这些实验电影主要播出的场所。


Jonas Mekas 从四十年代开始就用手持摄像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事无巨细地用影像的方式记录。


在他 1982 年拍摄的纪录片《安迪·沃霍尔生活选景:友谊与交集》中,展现了沃霍尔、达利还有列侬和小野洋子以及那些黄金时代中的人们日常的一面。


支离破碎的地下天鹅绒乐队的嗓音,以及频繁地跳切剪辑让整个画面变得难以观看,却仍旧透过模糊的光影在试图还原真实的生活流动。


《安迪·沃霍尔生活选景:友谊与交集》(Scenes from the Life of Andy Warhol: Friendships and Interse,1982)


沃霍尔坦言录制实验电影:「只需学会画面光线纠正,剩下的就是保持头脑清晰。」


诺曼·梅勒曾说沃霍尔的《厨房》可能是 20 世纪最好的电影,一大群人围在桌子旁,其他人不停地开关冰箱的门,所有人都在说话,而众声喧哗之中却丝毫听不清一句完整的话。


而他给的理由则是,「在将来,等到人们想要了解我们这个城市里的颓废,这可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电影。」


《厨房》(Andy Warhol's Kitchen,1965)


这些昂贵的胶片无论如何并没有给沃霍尔带来财富,反而更像是他尝试过的无数种艺术形式中的附属嗜好,而他依旧只是一心一意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携带着他的疯狂。


0 4


安迪·沃霍尔的电影更像是为了观察观看电影的观众而拍出的电影,以此种方式最终让人无法不意识到:电影的本质其实是情感与时间的操纵


而破除了这些技巧,电影作为艺术的展览价值可能永远无法与其崇拜价值相抗衡。


这个道理虽然有点儿绕,但理解顺了又觉得很妙。


这种崇拜不再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范围。因为整个世界已经沦为崇拜商品,崇拜资本主义,崇拜消费文化的世界,所以在未来,电影一定会成为最能代表时代的艺术形式。


断言沃霍尔电影背后的思考是虚无的人,可能对虚无的真正的经验少之又少,也对虚无意义本身所知甚微。


「艺术太难啦」——安迪语


沃霍尔的电影中的凝视,无论是演员对镜头的凝视,还是镜头对演员的凝视,都是日后电影中复杂欲望与心理的象征方式


参演者通过镜头凝视自身,我们通过凝视演员获得自身的确认。凝视中有着自身独特的欲望结构,凝视即是一种认同。


人们将想象中的确认和误认重叠在一起——荧幕与镜头下确认的镜像被认为是自身身体的反映,在虚妄的认同感中获得满足而继续维持存在。


这不正是超越荧幕之上而达成的自我灵魂的交流吗?


不正是艺术让人意识到于大地之上腾空而起的能量来源于自我的过程吗?


不正是艺术给予我们的路标与启示吗?


0 5


从始至终,沃霍尔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和性,置身于「后资本主义文化」或 「消费社会」中,他有一种挥洒自如尽在掌握的感觉,在那个时代如鱼得水。


沃霍尔真诚地热爱他的时代,并且热切渴望得到这一文化和社会的承认和肯定,这是他选择的生活与创作的方式,也是他所坚持的。


安迪·沃霍尔绝对称不上英俊,但有种敏捷与脆弱


用夸张的符号替代自己,永远引起争论,不局限任何意味上的真实自我,不管你是否相信,最重要的是保持忙碌,这就是安迪·沃霍尔的成名之道。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曾说过「每个人都能出名 15 分钟」。到了这个时代,这句话早已悄无声息应验。


在沃霍尔的自传里,他陪朋友去逛街。安迪宁可买鞋垫也不愿买珠宝。而朋友一心要去看钻石,因为钻石是永恒的。


于是安迪反问她,「永恒是什么?」


阅读8926
举报0
关注单向街书店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单向街书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单向街书店

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