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凌晨4点到深夜23点,他的双手不停在垃圾堆里翻拣着

作者:新闻晨报 来源:新闻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5-23

在上海杨浦区的兰花教师公寓里,

保洁员张师傅的工作比较特殊,

他不清扫楼道、也不修剪草皮,

从凌晨4点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1点30分,

他需要经受住腐蚀物的恶臭,

双手要不停地伸进居民们混装的垃圾里,

对混在一起的干、湿垃圾进行分拣。



晨报记者|吴艺璇


4月21日,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明确要建立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体系。


然而,《计划》发布一个月,一些小区依然还需要雇佣保洁员来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居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依然亟待提升,而像张师傅这样的垃圾分拣员,双手依然停不下来……


始于清晨4点的垃圾收运


■张师傅在进行垃圾分类(本文摄影:张佳琪)


5月18日凌晨4时,沉寂的黑夜渐趋苏醒,但天还未亮,张师傅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是兰花教师公寓的垃圾分类保洁员,负责小区880户人家的垃圾清收、分类工作。


兰花教师公寓,一共有11个垃圾回收点,每个点均放置干、湿两种垃圾桶,小区入口处的垃圾点还多设了“可回收物垃圾桶”和“有害物垃圾桶”。


张师傅一个巧劲将垃圾桶扛过肩,再抬到电动三轮车的后斗上——后斗刚好能放两个桶,一个装干垃圾的黑桶,一个装湿垃圾的红桶。他用麻绳拴住后斗,最后在车尾挂上两个装可回收物的麻袋,身子一斜上了车,开往小区的垃圾点。


他习惯先到小区入口的垃圾点收垃圾,一把抓起湿垃圾桶里的两袋垃圾,一袋是混有纸张、食品包装袋和食物残渣的垃圾,另一袋看起来是厨余垃圾,其中却混杂着面巾纸、小马夹袋。他撕开混装垃圾的塑料袋,徒手挑出里面的食物残渣。


由于干湿垃圾桶内各类垃圾混杂,张师傅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精确地分开,只能花10分钟先简单地在这里分一次,把容易区分的垃圾,先分开。


通常情况下,把小区11个垃圾回收点的第一趟垃圾收完,天就亮了。此时,五角场环卫所的湿垃圾清运车,会开到小区侧门,将他前一天晚上分好的湿垃圾运走,剩下的干垃圾则在下午3时左右前来清运。


晚上9点后开始最复杂的分拣



从凌晨4点开始,为了避免垃圾回收点的各个垃圾桶被塞满,张师傅会不停地重复上述垃圾收运工作,将小区里的垃圾统一运到小区露天的垃圾房,直到晚上9点左右。


5月18日晚上21时30分,当天的垃圾收运工作比往常结束得晚了一点,垃圾分类工作进入到最复杂的分拣阶段,他称之为“倒桶”。张师傅换上一副新的一次性餐用手套,再套上紫色胶质手套,这两个内部防脏水、外部防割伤的“双重手套”是张师傅最重要的护具。


小区露天的垃圾房被一盏黄色的路灯笼罩着,灯光微弱。


张师傅将未分类的黑色干垃圾桶排成一排,边上备好一个红色湿垃圾桶,两只手快速地来回挑拣着。



一包垃圾是否经过居民的分类,张师傅会先通过眼睛判断,再放在手里揉捏一下。


如果遇上一包分得很彻底的湿垃圾,他总是会夸上几句:“你看,这包就分得很好,这是一包完整的蚕豆壳,我分起来就很方便了。”张师傅用手指捏紧装蚕豆的塑料袋,往两边一扯,只需几秒钟,一包蚕豆壳就被倒进了湿垃圾桶里。


然而,这样的“好事”并不多见。


食物残渣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的情况是最普遍的,每次分到这样的混装垃圾,张师傅都要一点一点地将食物残渣挑出,再吐槽几句:“你看,这包就不行了,有干的有湿的,全混在里面了。”


“(垃圾分来)做得好的人,一直都做得很好,但不分类的人更多。”作为小区的保洁员,张师傅直言,他并不好意思提醒居民自觉分类,只顾自己“埋头分拣”。


垃圾分类的一个好处,就是垃圾减量。


一个小时后,四个黑色垃圾桶里的混装垃圾已经被分拣完毕,分成了一桶湿垃圾和一桶干垃圾。


除了分拣干湿垃圾,张师傅还把可回收的废旧鞋子、衣服挑了出来。


晚上11时30分,张师傅将分拣好的8桶湿垃圾排列好后,一天的工作才算接近尾声。


天亮以后,这些分拣好的湿垃圾将会被五角场环卫所的湿垃圾清运车运走。


“这个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



张师傅在兰花教师公寓从事保洁工作已有18年,两年前开始接手垃圾清运工作。


为了做好小区的垃圾分类,物业对张师傅有严格的要求:小区各垃圾点的垃圾桶不得溢出、不得有异味。


“这个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两年前,张师傅并不像现在一样得心应手。


那时候,到垃圾点收满一车垃圾后,他便拉回垃圾房分拣,将收回的垃圾进行干、湿分拣,等分好后再继续到各个回收点收运垃圾。但张师傅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等他分拣好垃圾,发现有些回收点的垃圾桶都满了。虽然他紧赶慢赶着分拣,却总也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始终被甩在后头。


“刚开始没技巧,现在时间长了就掌握了。”张师傅口中的技巧,便是他现在一天的工作常态,从凌晨四点第一次收运,到晚饭后最后一次收运,循环往复不停地到各个回收点收运垃圾,然后到晚上9时许,统一开始分拣一整天收运的垃圾:“9点以后扔垃圾的人变少了,垃圾桶里不容易堆积,我就可以定定心心分拣干、湿垃圾了。”


掌握这个技巧后,张师傅的工作便每天如此往复着,他甚至来不及午休,也基本无法休假,只是偶尔妻子会帮忙搭把手。


因为分拣垃圾是一个繁重的体力活,张师傅养成了喝酒解乏的习惯,几乎每餐饭都少不了酒,“把啤酒当饮料,用黄酒来解乏”。


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对于张师傅的辛苦,居民们也都看在眼里。一些居民看见深夜还在工作的他,也会问候几句:“这么晚还在工作啊?”


因为张师傅的努力,兰花教师公寓成了五角场镇垃圾分类的示范点。但在小区一位提倡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居民看来,“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并不值得自豪,因为都是张师傅在帮大家二次分类,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在上述居民看来,在生活垃圾“一分到底”持续推进的当下,张师傅“垃圾分拣员”这份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都很认可张师傅的工作。”在肯定张师傅的工作之外,小区物业负责人也坦言,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有些居民分是分的,但没有那么仔细;有些人干脆不分。”该负责人坦言,恰恰是因为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无法满足环卫所干湿两类垃圾的清运标准,他们才不得不雇佣像张师傅这样样的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


“如果小区居民都能把垃圾分类做好,张师傅就不会工作得这么辛苦了。”上述居民说,值得期待的是,这段时间大家对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


他说,在居民上班的早高峰,小区居委会经常安排身着马甲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在一旁监督,一旦发现当居民扔垃圾时放错了桶,或者没有分类,都会当场指出。


此外,小区物业也在各垃圾点放置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和图示,物业负责人说:“我们也希望以后张师傅的工作只是清运垃圾,分类的工作量可以越来越小。”


专家说法:垃圾分类治理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契机



“雇保洁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是社区垃圾分类的常态。”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陈红敏坦言,这份工作是因为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效果不理想,物业为完成垃圾分类目标而产生的一份职业。


她说,由于这份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保洁员从事这份工作一般不会长久。


“我个人认为你与其去雇一个长期的二次分拣保洁员,不如去雇一个长期的垃圾分类指导人员。在居民投放时进行当面指导、纠正。这对居民来说也是一种暗示。”陈红敏表示,一个小区如果有一半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最后的效果和完全不分类差距并不大,只有让80%以上的人参与垃圾分类,才可能有明显的改善。


在陈红敏看来,垃圾分类治理应该是一个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契机,不应该仅仅作为一项环保工作来做,而应当做一个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工作来抓。这样一来,相关部门考虑问题的视角就会不一样:“不仅仅要考虑达到干湿分离的比例有多高,而是要考虑这个机制应该怎么建立起来?一旦机制建立起来了,结果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陈红敏说,目前关于垃圾分类的政策都是鼓励性、倡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市民们或许知道垃圾分类很重要,但行动力甚微。


只有“倡导者”和“先行者”变成“守法者”时,“违法者”才会在环境和机制的约束下,将垃圾分类变成习惯。


你有什么更好的推广垃圾分类的办法吗?


来源|周到app

首席编辑顾炜


推荐阅读







记得给晨报君加油点亮

阅读9054
双手 垃圾堆 
举报0
关注新闻晨报微信号:shxwc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闻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闻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闻晨报

微信号:shxwc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