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移动4G用户数首降:告别黄金时代 5G成下一竞争节点

作者:TechWeb 来源:TechWeb 公众号
分享到:

05-23


作为国内赚钱最“容易”、利润颇高的企业,三大运营商每次的运营数据发布都引来各界的关注。不过,这一次,却让人感叹巨头竟然也会有回落的时候。日前,三大运营商对外公布2018年4月运营数据,其中,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4G用户方面发力效果明显,保持着较高速的增长。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向是带头大哥的中国移动却掉了链子,4月份数据不增反降,4G用户净减242.7万户。并且,中国移动4月移动用户的净增数也只有112.1万户,表现平平。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13年12月份发放TD-LTE牌照以来,这是中国移动首次在4G用户数上下滑。


黄金时代已过?4G用户不增反降


作为国内最会赚钱的三家公司,三大运营商的财报每次都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尤其是2017年的财务数据,是三大运营商从4G时代以来第一次实现集体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当然,中国移动依旧是一家独大,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遥遥领先。


得益于4G时代的红利,中国移动不仅在用户数上,更是在营收和利润上将中国电信和联通甩在了身后。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17年营运收入7405亿元,净利润1142.79亿元;中国电信实现总营收3662亿元,净利润186.17亿元;中国联通营业收入2490亿元,净利润4.3亿元。


3G时代,中国联通发展遥遥领先,中国移动则是有心无力难推进。直到2013年年底,移动拿到4G牌照之后,率先布局,自此之后,一路高歌猛进。相比较下,由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对于TD-LTE并不是很在意,直到2015年拿到了FDD-LTE制式的4G牌照后,才真正开始大范围布局。但此时已经晚了,中国移动已经先于占据先机,一年之内的基站数便超过了70万个,4G用户也超过了1亿户。即便是联通和电信再怎么追赶,也赶不上发展初期最黄金的一年。


截止到2018年4月,中国移动的4G用户达到6.69亿,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为2.06亿和1.98亿,加起来也仅仅只有中国移动的六成。同时,先于布局的中国移动,更是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只是,好花并没有常开。



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14年平均每月净增4G用户约806万户,2015年平均每月净增1850万户,2016年平均每月净增1858万户,达到了巅峰。随后,2017年,中国移动的平均每月净增4G用户增速有些放缓,平均增速降至953.9万户。而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继续下滑,前三个月的平均每月净增用户跌至741.3万户。最新的4月份数据则是呈现出负增长,不但用户总数没增,反倒是减少了242.7万户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依旧后劲十足,保持着一定速度的正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是“独孤求败”的中国移动则就显得很突兀。


负增长的背后:电信联通强势发展 自身“不思进取”


率先布局的优势,上亿用户的起跑线,中国移动没有将自己辉煌的业绩持续下去。当然,4月份的负增长并不能完全说明未来的走势,或许在5月份移动又会回到正增长的轨道上来。目前,对于4月统计方式我们并不明晰,此前因为清退2G用户,很多老用户被升级了4G卡,但是仍然用的是2G网络,移动或许在4月份统计的时候将这些用户没有算在内。但那都是后话,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4月份的负增长只是一个缩影,移动的“祸根”早就已经埋下。


上文我们提到,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4G用户加起来也仅仅只有中国移动的六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起步太晚。为了加快追赶,吸引更多用户以及加速2G等老用户升级4G,电信和联通和小米、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展开了一系列的合作,比如视频免流量卡、腾讯大王卡等,在资费上很划算,选择更多,也更加细分化、人性化,取得众多新老用户的好感。


相比较下,中国移动不仅在自有的套餐上可选择性少,资费也更贵,长年不变的套餐,更是引来老用户的反感。在联通和电信推出互联网套餐后,很多老移动客户也会办一张作为上网使用,移动卡则只保留了通话功能,办理了最低的资费套餐。


而为了吸引用户和留住老用户,中国移动也推出了不限流量套餐。并且,相比较去年,运营商不限量套餐近期的活动价格也都降到了百元左右。不过,在这背后仍有“猫腻”。中国移动不限量套餐在使用超过40GB的本地流量后,便会变成3G网速,速度大幅度下降。



除了自身套餐不灵活之外,中国移动还经常玩儿文字游戏,更是加深了用户的反感。日前,中国移动在活动期间推出一款7元1GB不限时流量套餐,相比较此前的10元1G还限时使用套餐实惠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在宣传页的下方还写着“畅享5G高速流量”的字眼,让人误以为该套餐为我们日常所说的5G。不过,点击进去会发现,所谓的5G只不过是省内3G全国2G的把戏,完全是偷换概念,误导消费者,引来许多用户的吐槽,认为移动太不实际。



有意思的是,在移动公布了4G负增长的数据后,网友留言并不是支持或者看好未来发展,而是一阵阵的批评吐槽。有的网友表示,自己已经准备换号,移动的资费太高。还有的网友直接指出,移动数据下滑,投诉率那么高,自己没点数嘛。


市场逐渐饱和联通和电信的日子也不好过


从当初的实力碾压,到现在的初现“颓势”,中国移动的4G用户的负增长对于联通和电信来说是件好事也是一个警醒。经过多年的发展,加上三大运营商对2G用户强制退网升级,老用户的挖掘空间越来越少,红利也越来越低。


数据显示,中国联通2018年4月移动出账用户达2.97016亿户,月增307.1万,其中4G用户达1.98264亿,月增406.2万。中国电信4月移动用户数达2.7087亿户,月增557万,其中4G用户2.0612亿月增586万。从4G增长和总用户增长幅度来看,电信是几乎持平,联通的4G用户增数和移动用户增数之差不到百万。这些数字的背后,都在说明老用户转网升级的红利越来越少,只能依靠吸引新用户的加入。



同时,除了移动之外,从联通和电信的4G用户增数环比数据也能看出,两者的增长数字都有所降低。数据显示,中国联通四月4G用户净增406.2万户,3月净增707.1万户;中国电信4月份4G用户净增586万户,3月净增693万户。两者在增数上都有所降低,尤其是中国联通,环比更是下降42.6%。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4月份数据显示,在不考虑一个用户多个号的情况下,中国的4G用户总量已经达到10.5亿户。经过多年的普及和发展,以及对老用户的升级,三大运营商获取新用户的空间越来越少,整体市场也都区域饱和,未来的竞争更多的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从对方手里抢用户。



5G:下一个竞争节点,三大运营商下一个抢滩的机会


3G时代的联通,4G时代的移动,先早一步布局,对未来的优势是成倍数增加的。5G技术被称为未来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的核心技术,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试验次数的增加,5G离正式商用的日前越来越近,也引来更多人的关注,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规定也越来越明晰。在用户增速减缓的情况下,5G将成为三大运营商下一个抢滩的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集中力量推动5G的发展,三大运营商日前开始了2G网络清退工作。其中,中国联通发布公告称,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成本,逐渐退网2G。同时,中国移动也在一些地区关闭了3G网络,以节省成本,留给4G和5G更多的资金空间。


日前,三星电子官方对外宣布,公司于5月21日—25日在韩国釜山召开3GPP工作组的最后一场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可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将最终确定5G商业化的相关标准技术,完成5G SA(独立组网)标准,而5G阶段第一个标准将在下个月的3GPP全体会议上在美国正式批准。


而在标准确定之后,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电信设备制造商、移动设备制造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根据5G国际标准,正式展开5G商用网络部署,而这也意味着5G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近。


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5G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升级,不仅仅是对于网络提升意义重大,更是对未来的物联网产生重要影响,必须要抢占先机。目前,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计划在2019年预商用5G,2020年正式实现商用。


5G时代,谁会是下一个巨头还是未知。但是,对于三大运营商来说,如何平衡4G与5G之间的发展将更具决定性作用。


— 【 THE END 】—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百度回应“李彦宏小三”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已报案!


小米8确认要来了!配置价格均曝光 雷军亲自宣布:5月31日深圳见


申通快递被曝暴力分拣!快递员:要想不被扔就加钱保价



壹品女性 微信号:yipinnvxing

介绍:提供女性保健常识、女性饮食、女性疾病、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用品、女性美容等女性健康知识,由壹品健康专业团队更新维护,为您的个人健康、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阅读8886
中国 用户数 黄金时代 
举报0
关注TechWeb微信号:techwe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TechWeb”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TechWeb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TechWeb

微信号:techwe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