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5-24

1898年之前在科学领域里找不到“自恋”这一概念,但在文学作品中,“自恋”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讲述了那耳喀索斯的故事:16岁的那耳喀索斯有许多仰慕者,但任何青年或姑娘都不能打动他的心。仙女厄科(意思是回声)也爱上了他,同样遭到了他的拒绝。

生活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似乎有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渠道,我们前所未有的拥有储存自己海量照片的智能手机,我们可以每天不间断的发微博、刷朋友圈和说说来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切似乎都很美好,我们渴望个性化的名字、服装、饮食和服务,喜欢定制的工艺品,在看似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实际已经埋藏了自恋的种子。我们有时不禁想问“现代人,你为何这么爱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简·腾格和基斯·坎贝尔合著的这部《自恋时代》就从再平常不过的美国文化中,为我们解剖出一个高度自恋、危机四伏的状态。其实对于自恋文化或者说自恋主义的讨论人们并不陌生,克里斯托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于1979 年出版的畅销书《自恋文化》就是开启人们对这一话题讨论的经典著作。那三十多年后的新书又有怎样的特色呢?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慧心独具,运用了诊断流行病的医学方法,把不断在美国蔓延的自恋热潮比拟为一种危险且传播性极强的病毒。于是她们从诊断病症、病毒来源、感染症状、治疗方法四大顺序来切入对自恋时代的分析,如同做美国当代社会的全面CT,让自恋病毒无处可逃。

现代人究竟有多爱自己呢?透过书中所举的一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体育明星们常常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相信自己”,而不是其他可能的原因,比如天赋和多年不懈的努力。许多励志书籍都将爱看作万能灵药,认为只要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时下最流行的文化就是告诉孩子们它们很特别,T恤衫、贴纸,甚至是汽车座椅上,到处都是我很特别的字样。婴儿们戴着绣有“万人迷”或者“超级模特”字样的围嘴。人们会疯狂地贷款购买昂贵的房子而不管自己的偿还能力,为了出名甚至不惜雇用假的狗仔队来跟踪外出的自己。

图 / pixabay

这还不过是美国文化当前日益滋生的自恋现象的冰山一角,人们把过度的爱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身上,而对关爱别人的需要并不上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国社会中,自恋甚至被和自尊自信混淆起来,人们认为自恋一点甚至能更加成功,这一切对美国如今的青年人似乎都显得是本当如此的常识,人们信奉人生赢家、赢者通吃的理念,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最严重的是为了出名或者报复,大量的校园枪击案和上传打架视频到YOUTUBE网站。面对美国文化中频发的问题,简和基斯运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向人们指出美国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还是关注国家和集体、辛勤工作的传统美国人,一切转变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么70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美国当代文化从原先的追求共同目标拐向了自恋的深渊?

这个话题的讨论十分有趣,因为它构成了后面对自恋现象讨论的溯源性前提的构建。不同于拉什的定性描述和理证模式,生活在21世纪的简和基斯采取了更为科学的实证研究,使得人们能真正发现影响自恋盛行的因素。通过对美国二战后到90年代重大历史文化事件的整体梳理,两位科学家发现了蛛丝马迹。

第一个催化剂是自尊心运动,但他开始时也是出于好意。

自尊心运动是对美国自恋文化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它的起源是布兰登在1969年创作的第一本书《自尊心理学》。在当时心理学界对自尊心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布兰登在这本书中宣称爱自己非常重要,还高度强调了人们对自身评价的重要性。从历史回顾来看,布兰登的研究著作为自恋文化的传播蔓延奠定了心理学上的理论基础,这部书也是自恋文化形成的重要背景。

表达你自己也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广告语,被用来推销从定制咖啡杯到肉毒杆菌之类的所有东西。在过去几年间,科技发展所造就出的个人网页、FACEBOOK、视频和博客,使得美国人将自我表达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图 / pixabay

对于中国的网民和消费者来说对这个趋势也一点都不陌生。我们总是能在网络的新闻或论坛的评论区里看到大量的喷子语言激烈,带有侮辱性的攻击言论,显示出非常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这些自我表达平台的开辟也都是近20年的事情。人们习惯了无拘无束的自我表达但却不能有意义的讨论和妥协,这就是自恋所带来的弊端。科技的发展使得自恋可以有更方便、更低价、更多样化的展示传播渠道,无论是火热的直播还是暴露身体的自拍,其实都是一种自恋。

对于美国人更是感受明显,太多的网络语言具有攻击性,青少年的Myspace或者Facebook主页很多都贴着暴露性的照片为了吸引更多火辣的关注者。心理学家们对这种趋势表示忧虑,认为网络带来的虚幻的自我表达的膨胀感让人们更多的失去了讨论的理性,而追求虚荣和被夸奖。

当然美国自恋的流行也与整个核心文化的转变有关,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更加紧张的变化,刺激了人们转向自身的倾向选择。透过大量的调查问卷的分析,简和基斯更加印证了他们的研究结论——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自恋者集中出现并影响到了那些不那么自恋的人,这一进程仍然在继续,并未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发生革命性的逆转。诊断了美国人确实生了病,那么判断染病来源就是治疗前的关键步骤,这一部分也是全书中十分关键的要点。大体说来,简和基斯等心理学家认为导致美国社会中自恋文化盛行主要有四大因素,他们把这四大因素比喻是构成自恋这张板凳的四条腿。

图 / pixabay

哪四条腿呢?分别是教育子女的方式、明星和媒体对自恋的传播、网络时代的加成和美国宽松信贷的刺激。

现代人特别是现代美国人创造了丰厚的财富和不朽的业绩,老一辈美国人逐步安享晚年后,新的一代的美国父母根据作者的描绘改变了父母与子女的传统关系。现在的美国父母更多的愿意与孩子是朋友关系,时常问孩子们“你想吃点什么?”、“你要睡觉吗?”,甚至让幼小的孩子参与决定购买一些大件商品,比如汽车或是电脑。骄纵的一代出生了,和曾经被诟病的作为独生子女的80、90后一样,美国孩子也变得更加自我中心主义,最后演化为自恋。但历史上的美国人并不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老辈父母常常呵斥教训孩子,家规森严,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也很粗疏,父母们并不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自我要求。心理学家的敏锐观察指出了存在于美国教育模式中的变化直接引发了过度追求自我独特性的X时代。

很有意思,如今的教育如同广告一样,更多地宣传的是孩子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样做并没有错,在我看来适当的自我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促进心理发育。但作者所要批判的正是美国当前社会教育中太过于强调个人的独特性而忽视人与人相似性的教育,而这是教育体制的一个很危险的漏洞。当孩子们从小就穿着“我很酷”、“我是百万富翁”这样的T恤衫,听着“我是我,我爱我,所有的一切都为了我,我是独特的”这样的幼稚园歌曲时,就会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理解,更谈不上同情心和换位思考的培养,这些在孩子今后人生发展道路上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前些日子我看到电视上讲德国16岁少女受ISIS恐怖组织在互联网上发布的视频的蛊惑,来到了伊拉克嫁给了恐怖分子,积极参与恐怖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欧洲包括美国如今国内安全形势都很严峻,美国前不久还发生了种族歧视所造成的冲突,这些冲突的背后难说没有这种过于强调彼此差异而导致的极端思维的影响。在历史上美国人就曾积极争论过黑人奴隶的自由问题,但至今黑人和少数族裔仍然面对多种隐形歧视。美国是一个移民文化所构成的社会,简在《自恋时代》一书中呼吁的多给孩子们教一些求同存异的知识正是基于这种国情和文化背景。对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儒家文化崇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基斯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可以更好地激发国民的工作爱国热情,抵制极端自恋。

当然除了学校和家庭对自恋文化的催化,明星和媒体的造星成名神话无疑更加深化了当代人对自我的狂热。为了早日成名走红,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人把一些违法犯罪、低速下流的视频发到了互联网上,另一些人为了整容而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

对于明星的种种绯闻和口碑,两位心理学家在书中却做了十分中肯的剖析:自恋者更适合在公众面前表演,所以自恋者更有可能通过参加真人秀等节目而走红。但任何节目都不止是彼此的竞争,也需要学会和他人合作相处,自恋者往往难以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后期的失利。

网络的加持让人人有了表达权但却过于追求虚拟的关注,甚至忽视身边的深度人际关系的维护,这些都是作者指出的尖锐问题。当然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化,2008年之后信贷这第四条腿逐步被锯断。

回顾导致自恋的四大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宽松的信贷是支持自恋者的经济基础,是钱袋子;网络2.0时代是传声筒和海报,用来最快的显示自己的优秀独特;而教育模式则是其中最潜移默化的角色,传递新时代的价值观念;明星和媒体的影响也通过发达的媒介时刻在影响这一代人的行为选择。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果,让自恋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循环、复制的闭环系统,这也是美国式自恋能够存在并维持的重要原因,去除掉其中任何一环都无法继续运作。

明白了自恋病毒染病的来源,我们也就知道了病根。根据去医院看病的经验,我们会被大夫询问我们染病后有哪些症状好开药治疗。在《自恋时代》的作者的笔下自恋可是一个万花筒,带来了多种多样的麻烦,无论是对个人、他人还是整个社会。

大致说来自恋可以让自恋者短期感觉良好,甚至有所收益,但却在长时间段内受到严重的损失。因为自恋,人们爱慕虚荣,透支自己的信用额度,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想,买一个iPhone 、一辆SUV、一部黑莓手机或其他昂贵的衣服首饰、大件房产。但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他们的自恋行为会导致个人晚年生活的拮据——自己和子孙后代沦为债务奴隶,不间断负债还利息,也会导致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逐步崩溃。

图 / pixabay

自恋当然还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比如去超市或者网购大量根本自己不需要的商品,消耗家中的存储空间,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由自恋所催生的物质主义与拜金主义会导致短视行为,肆意破坏环境,忽视环境的维护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而给全体公民造成利益上的损失。自恋所激发的反社会行为酿成的校园霸凌、种族歧视、校园枪击案都提醒着当代人我们并不是不在乎自己而自尊太低,恰恰是太爱自己忽视了对别人的感受理解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所以针对种种自恋所引发的症状简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治疗方法,在这其中包括了佛教的正念。正念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冥想的方式,排除当下的其他杂念,专注于积极的意识。谦逊和自我同情,表达感恩都对自恋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毕竟我们都希望能生活的更加和谐,而不是整天如同炮仗一样随时爆炸。

读完《自恋时代》这本书,我对当前从美国影响到全球的自恋文化的影响和起源原因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当然我认为两位心理学家囿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并没有从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的深层次反思为什么是美国的自恋文化的浓度和表现最为显著?参考拉什、本雅明等人的著作,也许现代资本主义的内在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包括人的异化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但这些本书较少涉及。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与自恋文化扯上勾也有些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了,事实上不论是美国枪击案还是人们对工作兴趣的下降,都不是自恋可以单独解释的,背后的政治制度的固有矛盾、美国精神的危机、全球扩张的霸权思维和孤立主义传统的分歧等因素在事实上也重塑了当代美国人的文化观。由此观之,这本书的讨论有不少地方还值得商榷,自恋本身只要不影响到他人的利益至少是不需要过于突出强调的,这是我的看法。现代人个人主义的兴起也是对传统专制集权思维的一种再反思,是需要肯定的,一切的关键在于把握平衡,有度即可。


大家都在看这些

阅读9441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