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看看,传统媒体人的活法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05-25

文丨广告销售老鸟媒体上校授权传媒圈首发


-1-


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总是淹没不见的。 


在时代的巨变里,个体总是微不足道的。 


这些年来,关于传统媒体式微的说法不绝于耳,我们总是习惯于讨论这个趋势,但很少聚焦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状态。 


所有的行业都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所有的行业剧变,首当其冲的都是一线工作人员。 


外行人奋笔疾书感叹行业兴衰,抒发的是感伤情怀,但是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的却是真正的切肤之痛。 


为此,笔者采访了多位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记录他们的工作现状,拼凑出行业转型下的传统媒体人的活法。 


-2-


“努力,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晚上10点半,刷朋友圈看到了前同事J的状态更新了这句话,并且还配上了一个空荡荡办公室的图片。 


很难想象之前玩世不恭的同事,能发出这样的心灵鸡汤。 


J之前是地市台当地新闻联播栏目的一名记者。 


作为一名没有编制的记者,在台里先天就矮两级,所有在编的都是大爷,苦活累活都是他干,有车马费的新闻从来轮不到他去。 


或许是身份的劣势却让他因祸得福,无法靠体制内的身份安身立命,J就疯狂地提升业务,居然也一路从普通记者做成了栏目制片。 


J每每谈及此事,总是笑称用完了生平所有的运气。 



不过此时的栏目制片,与J初做记者时的制片,已经千差万别。 


J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养活自己手下的几十号人,有尊严地活着已经不重要了,先得活着。 


作为地方台新闻联播的制片,J背负着政治宣传和盈利创收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服务好地方政府,做好份内的宣传工作;另外一方面还得积极拉广告,为电视台创收,毕竟台里的每个中层都背负着创收的任务。 


于是,那个原本在采访后从不接受招待的青年记者,变成了一有机会就游走在城市里各个饭局里推杯换盏的中年制片。 


J告诉我虽然现在变成了制片,但是收入上并没有显著提升,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拉广告提成多点收入。不过眼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拉广告越来越难。 


不管外界怎么变,拼尽全力让自己活的更好,让底下的兄弟活的更好,已经成了J的全部心愿。 


-3-


A是一家省级广播电台的主播。 


2013年毕业的他,没有赶上广播的黄金年代。 


“我很害怕被这个时代淘汰。”当这样的话从90后主播口里说出来的时候我很震惊。 


A的焦虑其实是很多媒体人的焦虑,但是A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他会用行动缓解自己的焦虑。 


抛开电台主播的身份,A会积极拥抱每一个新生事物,他利用一切社交媒体积极营造个人品牌。直播火的时候,在工作外他在直播平台开直播,短视频火的时候他也会录制短视频。 



凭借着自己的主播优势,每一次新尝试他都开展的有声有色。 


“我要最大化地利用平台给的资源打造自己的资本,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以后。”A十分坦诚地跟我说。 


A或许是我认识的最努力的主播,栏目的每一次线下活动他都事必躬亲,把控所有的环节,频道开展的大活动他也积极出谋划策,奔走在最前线。 


“我不知道哪一天广播会突然消失,但是在失业之前,我要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努力,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 


-4-


从W的朋友圈里已经很难看出他是一名电视人了,他更像是一个广告公司从业人员。 


W是一个省级电视台弱势频道里的编导,在整个电视行业都在走下坡路的环境下,他们的频道也濒临关停。 


不过作为一个省级频道关停了总归不太好看,于是总台保障了他们的基本工资,但是剩下的全靠自力更生了。 


于是W所在的频道就出现了一个很荒谬的现象了,上至领导下至编导大家都在接私活,大领导接下来的活甚至会分到W这。 


当兼职的收入已经超过工资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从事本职工作了。 

W原本只是一个民生类新闻节目的编导,自此踏入兼职圈后,他也从编导摇身一变成了策划。 



W的日常逐渐从每天如何选择新闻线索策划新闻专题演变成了如何找寻客户,给他提供策划方案,帮助他们最大化地实现品牌价值。 


W频道里的节目也渐渐变味了,节目更像是为了客户量身定制的软广,而这种客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主,只是大家私底下的各种关系户而已。 


离开电视台的人也越来也多,W也动心过,“但是除了做电视,我什么都不会了,我还能去哪呢?”W无奈地对我说。 


在没有更好的去处之前,W选择坚持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 


坚守,或许是无奈的选择。 


-5-


D有两个微信号,一个用于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另外一个是运营自己的个人公众号。 


两年前D是一家地市日报的记者,在报业黄金年代跑的是时政口,最擅长写的是长篇累牍的宏观报道,也就是同行口中的“大稿子。” 


后来她回家休产假生了孩子,再次回归时就成了新媒体编辑,负责日报的新媒体运营。 


“我们的新媒体运营跟当年的报纸搬到网站上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同样的内容只是换一个传播媒介罢了,早晚也是要完。”D对我抱怨。 


抱怨归抱怨,领导要求的阅读量还是少不了的,于是D开始了自己的华丽转型,成了一个不大成功的标题党。 



在厌烦了做标题党后,D决定自己写一个公号,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让我意外的是D的公号居然和本职工作毫无关系,她选择了时下最火爆的母婴题材,文章风格与当年挥斥方遒的时政报道大相径庭。 


D很小心地将工作上的号和个人的公众号划分清楚,官方的微信里每天雷打不动将日报的内容挨个发到朋友圈里。在私人的微信里则认真地经营自己的内容。 


D的个人号目前还没盈利,但是有着稳定的粉丝增长量,D充满了希望。“没准我也能成为下一个咪蒙呢”,D喜笑盈盈地对我说。 


-6-


“严格说来,我算不上一个媒体人。” 


得知了我的采访意图后F微微一笑。 


“我是2016年进的X省报业集团,但是一年半后就离职了。” 


在去报业集团之前,F在一家公司上班,但是作为一个深度艺术中二青年,为了所谓的文学梦他离职考上了报业集团。 


虽然只是一个行政岗,但是他觉得离自己的文学艺术梦更近了一点。 



但是入职半年后他就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说“文章憎命达”,但是饿着肚子肯定是搞不好艺术创作的。 


在目睹了一线记者疲于奔命也难维持体面的生活后,F很明智地知难而退了,在2017年的暑假教师招聘中,他考试应聘成了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虽然教师的收入也不高,但是与报业集团相比,至少稳定,而且漫长的假期里我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据说,阅历丰富的F现在已经成了学生们最喜爱的语文老师了。 


-7-


H的离职让所有人倍感震惊。 


H今年大概四十五岁,在离职前是一个地市台频道总监。 


大家震惊的是身居高位的他居然离职,我震惊的是他曾经那么努力赢得了现在的一切,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放弃了这一切? 


H算得上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人,在同龄人都是有编制的电视人时,他从一个国企里考到了电视台成了一个合同工,并且从始至终没有改变,和刚进台的毛头小子一样的身份。  


从记者到制片再到频道总监,无人知晓H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尤其是像他这样的身份,能成为王牌频道的频道总监也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我旁敲侧击问遍了他身边的人,大家都他的离职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为了钱,有的说是和台长不和,更多的人说是行业危机离职自保。 



离职后的H去了一家金融公司,对方看中了他广泛的人脉关系,让他担任市场总监,据说报酬和之前比翻了几倍。正因为如此,所有的人都说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最终没忍住,我微信问了H大家都想问的问题,为什么离职?是行业危机?家庭问题?还是其她情况? 


“只是想换个工作方式而已,跳槽不是年轻人专属。 


不过,媒体经历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不管是坚守还是离开,作为一名媒体人我们都曾记录这个时代。 


而眼下,我们也被这个时代所记录。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媒体人都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阅读8372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