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决定要孩子吗?

作者:利维坦 来源:利维坦 公众号
分享到:

06-20


利维坦按: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论调,那就是,女性如果没有生过孩子人生将是不完满的。看过电影《我们需要和凯文谈谈》的人想必会有不同的观点。影片讲述了一名叫伊娃(蒂尔达·斯温顿 饰)的职业女性,她最大的梦想是周游世界,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最终生下了男孩凯文,她从怀孕期间就对这孩子感到厌烦,伊娃尽责地去养育他,然而到了凯文快满16岁之际,他在校园里展开了一场大屠杀。影片的设定无疑影射了当代人对于成为父母(或者说意外成为父母)的焦虑和不安——毕竟,那是一条无法决定自己是否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


当然,凡事皆有代价。在选择是否要孩子的问题上,每个个体所面临的困境不尽相同。宗教、国情、社会舆论、福利待遇、受教育程度、对待婚姻的态度、家族遗传病史等等,都会影响到每个个体的选择。比如,一位多囊卵巢患者当听到医生说只有生孩子才能有康复的可能后,她选择生孩子是否也是自私的动因驱使呢?一对夫妇感情趋于平淡,于是打算生孩子来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又是一种伦理上的考量呢?



文/Olga Khazan

译/Anthony 

校对/Wolibanat

原文/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7/05/how-people-decide-whether-to-have-children/527520/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Anthony在利维坦发布


图源:ModernMom


伊莎贝尔·卡莉薇(Isabel Caliva)和他的丈夫弗兰克(Frank)已经决定“将罐子沿着马路踢下去”(译者注:“ 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指“推迟一个决定”),这个“罐子”,对他们而言,就是关于孩子的讨论;而这条“路”,是指卡莉薇的生育年龄。弗兰克总是说着他希望生很多的孩子。而30多岁的卡莉薇,觉得一两个孩子才更合适,但是她并没有做出生孩子的决定。他们生活美满,拥有着大把的时间到处旅行,他们的足迹遍布葡萄牙,巴黎和夏威夷。


“我并没有感受到我的朋友们常常描述的那种压迫感,”她最近告诉我,“我想,也许对我而言,没有孩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或许未来也只是我们两个人的未来。”


有时,她也会怀疑缺少对孩子的喜爱是不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她在网上写下了她的忧虑,也正是在“兰普斯网”(The Rumpus.net)上,她看见了“Dear Sugar”问答专栏下一篇名为《我们并没有登上那艘幽灵船》(“The Ghost Ship that Didn’t Carry Us.”)的文章。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41岁的男人,对于是否生孩子这件事犹豫不决,在文章中他写道:“安静的生活,自由的时间,自发的出游,无义务的支出之类的东西,都是我无比珍视的。”


这个专栏的编辑谢丽尔·斯特雷德(Cheryl Strayed)回复道,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已经习惯的生活,也可以去过另一种你所未知的、截然不同的生活——也就是题目中的“幽灵船”。“是否要孩子对于你而言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判断标准,”她这样写道。相反,她建议“站在将来你自己的立场上,深入地思考你的选择和将要采取的行动。”换句话说,想象一下将来的你会因什么而感到后悔。


“这篇帖子帮助我理解了这样一件事情,不论我做出怎样的决定,我都会失去一些东西,”卡莉薇说道。她的幽灵船要么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要么是为人父母的体验。“我释然了,它使我从‘做一个正确的选择’的纠结中跳了出来,只要决定就好。”


卡莉薇非常喜欢这个专栏,还安利给了她的朋友们。


* * *


自从我成年之后,是否要孩子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部分原因是我对这一想法的条件反射是“不想再重复之前的生活”。


我和我的弟弟年龄差距很大,基本学校一放假,我都得负责去照顾他。


我的弟弟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小孩。他分不清“L”和“W”的发音,还会常常披着一条类似蝙蝠侠斗篷的毯子——完全就是 “可爱”本人了。就算是这样,我还是常常会感到哄他开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并没有动画片中高飞那般的幽默感,可以吸引得住低于五岁的儿童。我也并不知道如何让一些本就很无聊的,诸如涂色或是烘焙等活动充满乐趣。最后,我们分开看了很多电视节目。我感到非常痛苦,有一年夏天,我抓住了一个在办公室整理文件的工作机会,只是为了摆脱这种煎熬。


我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让我觉得,作为父母,最坏的方面纯粹是辛苦,而最好的方面是,面对着心智尚不成熟的孩童可以装出一幅充满热情的样子。问题就是,我并不知道这究竟是因为14岁的我并不想当一个全职保姆,还是因为我本身就不喜欢孩子。但是通过自己生一个孩子来弄清楚这一点未免风险也太高了。


图源:enkiverywell.com


去年秋天,我在我们的读者博客里发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选择生孩子?大量的回复随之而来。我和我的同事罗莎·伊诺森西奥·史密斯(Rosa Inocencio Smith)收集并分析了来自42个读者的邮件,这些读者中,选择生育与不生的人数基本相等。(卡莉薇也是其中之一;她允许我们使用她的名字讲述她的故事。)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同,选择生育的人中似乎没有人是出于“母性的本能”,并不仅仅因为对于半数的人来说,怀孕是一件计划外的事情。对于有些人而言,成为父母是一种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信念;对于其他人而言,这是一次危机之后想法的转变。而在其他的情况下,这只是一种感觉。


“那些从未有过孩子的人们似乎对于一些有孩子的父母不会重视的事情非常紧张。例如,杂乱的房间、满身泥点的狗或是家具上的面包屑,”一名叫做玛丽(Mary)的妈妈这样写道。“在交往中多那么一点温柔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愿望,孩子们对你正是这么做的。”


我很欣慰地发现,那些身处“不生孩子阵营”中的人们对于生孩子的紧迫感到不解:“就像是听人们描述一种我从未见过的颜色,”莎娜(Shanna)写道。


墨西哥裔古巴艺术家玛尔塔·玛丽亚·佩雷斯(Marta María Pérez)反映怀孕主题的作品。图源:Marta María Pérez


不过我们确实有些过分地展现了那些自愿不生育的女性了。实际上,大多数的美国女性——根据2009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莎拉·海福特(Sarah Hayford)的一份研究,约有67%的美国女性自青少年起就决定生养两个孩子,并且后来她们基本都坚持了这一决定。有少部分女性最初希望能够生养三个或是更多的孩子,最终他们孩子的数量也基本都多于两个;另一部分人只想拥有两个子女,但是结果往往少于他们的预期。统计到的像我这样的怪人,约占总人数的4%:我们开始想要几个孩子……我们又想?也许一个更好?我们的期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海福特这样写道:“往往在她们30岁之前,这部分女性就不再想要孩子了。”(她统计的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刚好18岁的女性;当下的女性观点有没有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改变就不得而知了。)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31352/)


图源:Dada


选择不生育的人数自20世纪70年代起到2005年左右大幅上涨——2005年后又开始有所减少——海福特发现,结婚率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育的减少。她说,结婚可以改变人们对于是否生孩子的看法。对于一些人而言,“婚姻意味着生养孩子,所以我选择结婚并且接受伴随着婚姻的其他一些事情,”海福特说。(就像一名读者对我们说的那样:“我总是说我从未意识到我想要生孩子,直到我很清楚我想和他有一个小孩。”)


目前,大约15%的女性从未有过小孩,但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初对于是否生小孩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很少有人在一开始就可以说出‘我一定不会想要小孩’这样的话,”缅因大学的社会学家艾米·布莱克斯通(Amy Blackstone)这样说道。即使是那些无子女的人,他们最初也并不确定,或是常会假定自己未来会有孩子。常常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www.pewsocialtrends.org/2015/05/07/childlessness/)


是什么让他们变得不再想生儿育女?一份研究表明,自由,是主要的因素。1987年的一项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不生孩子的人们常常会提到他们不用承担那些照料孩子的责任,或是根据一本1995年的书中的观点——他们可以自由地出行。2014年的一项基于与20个无子女女性的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自由和自主所带来的好处。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1082080)


女性常常会渴望一种“说走就走”的生活和旅行方式,她们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络,同时不断学到新知识。她们希望能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更加专注于事业,同时不希望舍弃其他方面的自由。当她们将没有孩子的生活的好处与社会中所宣传的养育孩子的好处相比较时,往往并不会选择成为母亲。


美剧《真探》第一季中,马修·麦康纳饰演的拉斯特有关反出生的观点。图源:豆瓣电影


不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而言,自由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研究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往往更加担心抚养孩子会对她们的事业产生不良影响。200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往往会认为养育子女和工作是矛盾的,不可能兼顾。而对于男性而言,他们常常会说他们不想做出牺牲。一份研究表明,没有子女的女性往往更容易进入男性主导的工作领域,并且可以更加专注于“个人成就”,她们常常也挣得更多。

(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BF00287774)

(www.jstor.org/stable/4122892?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意大利的研究者克里斯蒂安·安格列罗(Cristian Agrillo)和克里斯蒂安·雷利尼(Cristian Nelini)写道:“没有孩子的女性倾向于将母亲理解为需要处理孩子的一切和承担繁重的责任。”——而这些都有可能阻止她们的晋升。没有孩子的男女也许都是在寻找自由,安格列罗和雷利尼在2008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略带嘲讽地说道:“选择不生育子女可以让男性有工作之外的自由,却让女性拥有了工作的自由。


没有孩子的女性往往最后对她们的生活都很满意(往往是妈妈们的生活要更艰难些)然而,一项研究发现——尽管这个研究已经是很久前的了,“对于那些不想要孩子的人,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常常并不是那么积极,也不是很热爱生活,往往因为某些原因,对当下自己的生活也并不满意。”就像我推测的那样,当你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那些希望与饲养的动物成为最好的朋友的人在一起时,开朗的性格往往更有利于你们的相处。

(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biosocial-science/article/single-women-voluntary-childlessness-and-perceptions-about-life-and-marriage/166818883C118682B9F12D0BFA84A8AC)


尽管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这件事,但是很多的读者都很担心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都没有准备好成为父母。有些人觉得他们常会出现的焦虑和抑郁让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孩子相处;其他的人不想他们把自己本身就很严重的精神问题遗传给孩子,例如双向情感障碍。“孩子并不是你想送就送出去的盆栽,因为很明显这样会害了他/她,”一名女性读者这样写道。(另一个人写道,她很担心会将自身的疾病遗传给孩子,所以她正在考虑收养。)


功能性磁共振显示下的婴儿娩出。图源:Vox


糟糕的童年同样会使得人们不想再为人父母,即使这种体验是间接性的。一本1999年关于那些没有孩子的男性的学术书籍中这样写道,有一个对自己鲜有关心或是有虐待行为的父亲会使得男性自己不想成为一名父亲。在那些有不幸童年的人的心中创造出一种有了孩子之后幸福快乐的乌托邦般生活无疑是困难的:“我还是一个孩子时,并没有快乐的童年,回忆童年也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幸福感,”一名叫做法赫拉(Farah)的女性读者在给我们的邮件中这样写道。


尽管反之亦成立:还能有比自己成为一名更好的父母更甜蜜的回报吗?“你可曾希望过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使得现在的你变得更好?”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的布兰登(Brandon)这样写道,“这是一次将所有好的都留下并努力改掉不好的绝佳机会。”


社会还是会对人做出评断,特别是对于那些坚持不生育的女性。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相比那些有孩子的人,或者至少是那些准备生孩子的人,没有孩子的人常常会获得一些消极的评价。


但是缅因州的社会学家布莱克斯通认为,父母们和那些没有孩子的夫妇都被相似的渴望驱动着。举例而言,他们都在追求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有孩子的夫妇,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而对于没有孩子的人们,“通常认为他们非常珍视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们认为孩子会使这种关系发生变化”。


图源:mamaonica.com


确实,正是这种希望保持一段快乐关系的渴望促使我们的读者决定不要小孩:“我和我的丈夫已经结婚将近10年了,我们非常幸福,”一位女性读者这样写道。“我非常清楚地知道这种幸福和巨大的爱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渴望把对方放在首位。为了孩子放弃这些无疑是不明智的。


尽管,其他的一些人将为人父母视作对过去或是未来关系的一种尊重。“我们曾拥有美满的生活,”一位有一名养女的母亲这样写道,“然后我丈夫的哥哥去世了,我们开始追问生活的意义,我们意识到对我们而言,生活的意义可能包括养育一个小孩。”一名承认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小孩的妇女,希望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其他的一些人害怕父母的死亡,因此他们也会像父母爱自己那样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


图源:Liberty Antonia Sadler


* * *


布莱克斯通认为,那些不生小孩和不能生小孩的夫妇都很重视创造意义。


对于曾阅读过兰普斯网专栏的伊莎贝尔·卡莉薇而言,对于意义的追寻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的。


她是在大学的新生训练营中遇到她的丈夫弗兰克的,那时她意外地将自己锁在了寝室外面,因此他们聊了一整晚,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们慢慢坠入爱河。大学后他们去了不同的城市,并因此而分手。数年后,2010年,卡莉薇突然给弗兰克打了个电话,对他说:“要不我们重新开始。”


“我一直在等着这个电话,”他回复道。他们在次年就订婚了。


弗兰克一直都知道卡莉薇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的犹豫不决,他也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卡莉薇做出决定。2014年的一个完美的春日,结束工作的卡莉薇正驾车回家,在她快要开到华盛顿的时候,她摇下了车窗,打开了电台,凝视着车窗外晴朗的天空,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但是这种快乐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倦意打断了。“这太棒了,但也太短暂了,”她回忆起她那时的想法。“明天我可能还是需要辛苦工作,我总是在苦苦追寻着幸福,但幸福总是转瞬即逝。”


一些读者也常会感受到这种类似的,逐渐渗透全身的无聊感:“我模糊地知道,如果我没有孩子,我可能会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生活,”一名叫做弗吉尼亚的女性读者这样写道。“我想,这种无聊感可能来自于年复一年的,过度地自省。”


卡莉薇将此与激励着人们跑完马拉松的相似感觉相比——一种想要一次就知道所有的渴望,“你知道你做了一件非常棒的事情,真的很棒。”


图源:Gossip On This


“我需要去做一些比我自身更重要的事,”她说道,“我需要完全无私地照顾和关心别人。”


接着她开车回家,告诉了弗兰克她的顿悟。他们儿子的杰克(Jack)因此出生,今年就要两岁了。


尽管对于那些没有孩子的女性,意义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到来。你可能觉得那些不想要孩子的女性会逐渐被淘汰,因为自然选择总是偏爱那些享受性爱的人们,常常也正是由于性爱带来的快乐,人们才有了孩子。但是正如安大略皇后大学的两位科研工作者朗尼·阿尔森(Lonnie Aarssen)和史蒂芬·阿尔特曼(Stephanie Altman)写的那样,现代生活赋予女性别的方式去留下些印记,并不一定需要依赖生育。


人们总是对死亡感到非常焦虑。为了控制这种焦虑,人们常常在寻求着留下自己印迹的方法——常常是通过生孩子的方式,阿尔森最近向我解释道。


“我们的祖先可能说过这样的话‘我有了后代,我就可以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阿尔森说。“我就可以复制出一个小小的自己,并让他们产生和我相似的性格以及动力。”


但是人们还可以留下些别的东西——诸如艺术创作,科学成就或是宗教信仰——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可以付出创造这些所需的金钱或是影响力的常常是男性。而由于曾经缺少有效的避孕手段,男性常常控制着女性的生育。因此,几千年来,女性常常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获得持续的影响力:生育。更重要的是,尽管她们可能并不想生,但大多数女性往往身不由己


一张描绘女性即将临盆时的波斯绘画作品。图源:The Well-Rounded Mama


阿尔特曼和阿尔森认为这些女性可能传递下来了一种“弱生育驱动”,但是这种想法一直处于沉寂的状态,直到现代社会的到来。当下的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和机会,这使得这些曾想拒绝生育女性的后代可以放弃生育,转而投身于艺术创作,写书,创立非盈利组织或企业,或是追求其他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成就。确实,一项2012年的研究发现,希望拥有较少后代的女性对名利有更高的追求,并且有更多的想法和发现。

(benthamopen.com/contents/pdf/TOBSJ/TOBSJ-6-37.pdf)


正如阿尔特曼和阿尔森写下的那样,当下的一部分女性“从女性祖先那里继承了一些基因,这些基因让她们不会把成为母亲当作人生的一大目标。她们的祖先被迫生下后代,但是她们的后代——当今的许多女性——就像她们的祖先曾希望的那样,可以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实现她们的人生目标。她们的祖先迫于当时的父权制社会,曾经不想生育的想法都遭到了否决。”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相比于那些只接受过高中或是更低教育的人们更有可能不生小孩。1922年,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研工作者询问了该大学的毕业生是否准备生育或者收养孩子,79%的受访者给出了明确的肯定答复。然而到了2012年,只有41%给出了肯定回答,回答“可能不”的受访者从1%上升到20%。

(www.pewsocialtrends.org/2015/05/07/childlessness/)


“当下的许多女性,相比于她们的祖先,更少地选择生育或者收养孩子的一大原因就是,她们将社交或是职业作为创立自己家庭的一种替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作/生活一体化的项目主管以及那项研究论文的作者斯图尔特·弗里德曼(Stewart Friedman)这样说道。“投身于社会或是政治等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工作中——这些都可以替代她们创立自己家庭的需求。”


阿尔森表示,如果选择不生育是一种基因决定的行为,那么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不生育的运动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没有后代的女性很显然不能将她们的基因传递下去。当然,一直以来她们所做出的工作成果——包括她们写的,关于不生育观念存在性的书籍——都会保留下来。通过这种方式,她们可以将他们自己这份“古怪的遗产”传递下去,以此来帮助未来那些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犹豫不决的人们。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长按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阅读9336
举报0
关注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利维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利维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利维坦

微信号:liweitan2014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