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电话焦虑是怎么回事?

作者:利维坦 来源:利维坦 公众号
分享到:

06-15


利维坦按:“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逻辑只能部分解释电话恐惧的由来。更多的时候,我们所焦虑的只是电话本身。


我们焦虑于通话过程中所要求的实时性,毕竟对话框里的东西可以删删改改添添 ,但谁都有说话不经大脑的时候;我们焦虑于通话过程中无法揣测对方的反应,毕竟面对面沟通我们能从对方的微表情中获取细微的“重要信息”,有时候我们更愿意相信这些而非谈话内容。


第一层顾虑只能通过慎言来消解,第二层顾虑也可以用视频通话来抵消大部分。但毫无疑问的是,电话焦虑从某种程度上是过度敏感和自信缺失的一个“侧漏”,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的必修课。



文/Cari Romm

译/乔琦

校对/斩光

原文/www.thecut.com/2017/02/psychologists-explain-your-phone-anxiety.html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乔琦在利维坦发布


图源:Wattpad


现在,手机上的通话功能当然已经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之一——排在它前面的,至少有短信、谷歌、脸书等等——但通话功能仍旧是一项你无法彻底摆脱的功能。哪怕有许多手机应用可以帮你省下一通电话,你仍旧会在某些情形下不得不打个电话:你可以通过手机线上预订餐馆或者预约医生,但在即将迟到之时,你还是必须得打个电话。你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职,但之后你可能还是得等待一场地狱般的考验:电话面试。你可以尽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反对特朗普的政治议论文章,但如果你不电话联系国会议员,那它就没多大用处。


对某些人来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拿起电话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你会在通话前把自己的说辞排练上千遍,接着颤颤巍巍地拨号。然后,当你听到对面的手机铃声时,你的胸腔里仿佛万兽奔腾,惊慌失措。


那也没什么!讨厌打电话并不必然意味着你有社交恐惧症——这两者确实密切相关,但也有些长袖善舞、社交能力极强的人对打电话和接电话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另外,你不是一个人,电话焦虑其实很常见。现在还没有具体的可靠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讨厌打电话,但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远离电话:2011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拥有手提电话的人,当年平均每日每人拨打或接听电话的数量略高于12次;到了2015年,一项由消费者行为研究小组开展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个数字大约下降到了6次上下。与此同时,现在网络上到处充斥着,为那些反感打电话的人士量身打造的打电话给当地议员的指南,而推特上则四处流传着他们的段子:

(www.pewinternet.org/2011/09/19/how-americans-use-text-messaging/)



回想当年,我手足无措地打电话给国会议员,并告诉他,我也是国会议员。如今,我们正准备共进午餐,聊聊政治以及好好谈恋爱。

  ——vineyille (@vineyille) 2017.1.25


曾经打电话给我们这儿的议员,谈一谈有关AC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的事儿。当时我非常紧张,甚至叫错了他的名字。好在电话那头很耐心、很友好。你看,焦躁不安的兄弟们,我们可以做到的!

——Amelia The Oncoming Storm (@deserthooker) 2017.1.23


我今天打给议员的电话大部分都是语音留言。打电话时,我很紧张,完全没有思路,不停地在说“嗯……”但我确实打了。我会继续的。

——Laura Silverman (@LJSilverman1) 2017.1.31


然而,你至少要认识到:无论怎样,你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打电话,大到亲口抱怨那个咆哮议会的野心勃勃的独裁者,小到想预订一家OpenTable上找不到的饭馆吃晚饭(译者注,OpenTable是一个线上预订餐厅的网站)要想克服这种对打电话的恐惧,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弄明白为什么你会产生这种恐惧。



你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你也许听说过这个被广泛引用的统计数据:90%以上的交流都是通过非语言方式完成的。尽管这里的具体数字有点问题,但它想表明的观点没有问题:语言表达只占我们表达方式的很小一部分。而许多其他交流方式——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语等——都只在面对面交流时才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在电话两头,“我们只能通过语音交流,”研究压力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艾莉森·帕帕扎基斯(Alison Papadakis)如是说,“因此,这会让人们有点伤脑筋。”比如说,某些听上去很恶毒的话,在当面交流时可能就是面带笑容开的玩笑——但在打电话时,你怎么能知道?


图源:Mrwgifs


另外,更困难的还不只是理解对方说了些什么——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于,如何确保别人准确知晓你在说些什么。“当与别人交谈时,我们有时会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给予对方鼓励,”塔夫茨大学研究焦虑症的临床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昆恩(Alexander Queen)如是说。


举个例子,扬起眉毛或微微皱起眉毛,就是无声地表达你正在倾听,而点点头则表示你正鼓励发言人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如果倾听者的目光忽闪不定,那就很可能意味着你得换个话题了)没有了这些线索,对话就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场猜谜游戏,并且没办法真的确定你的猜测是否正确。(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何某项简单却异常令人恐惧的任务会让人如此困窘、煎熬。那就是:语音留言。)


图源:Gfycat



对你来说,时间也是一种压力


所以,为什么对这么多人来说,打电话要比发短信恐怖得多?毕竟,这些打字打出来的短信也同样不包含所有那些非语言线索。但是,通过打字交流,至少时间站在你这边:你有时间整理思路,有时间编辑文字,在点击发送按钮之前还有时间重新思考、编辑。对打电话来说,这些都太奢侈了,直到挂断电话之前,你都必须迅速作出反应——于是,你吐出的每一个字都在某种程度上更像赌博。


打电话时,你也可以对自己说出的话做点小修正,甚至可以收回,但方式和发短信完全不同,因为说出去的话就已经在那儿了,想让对方听而不闻是不可能的,”帕帕扎基斯这般说道。电话交流时,停顿也承载了更多含义。当面交流时,你可以看到对方正细细思索,或是已然心不在焉。但在电话两头,特别是对那些有焦虑倾向的人来说,每一段沉默都可能意味着对话正偏离正确轨道。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是,打电话要比发短信更耗时:后者可以在其他活动中插空飞速完成,而前者则要求你全神贯注,或者至少是接近全神贯注的状态。“打电话之前,人们总会担心,我会不会打扰对方?会不会惹人厌?”罗切斯特大学研究社会压力及情绪管理的心理学教授杰里米·贾米森(Jeremy Jamieson)说。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将打电话视为一种对方可能在心不甘、情不愿状态下对你的需求的满足。


图源:Gladiators and Heartbreakers



你觉得,打电话时会持续受到别人的评判


你的感觉没错,是有那么一点儿。如果你曾在办公室这样的公共区域打过电话,你便能了解,这种在所有同事面前一个人表演一半对话的感觉有多么古怪。而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旁人听到你们的对话后,会将注意力同时投向对话双方,这就部分减轻了你身上的压力。“但是,如果你是在打电话,对话的另一方不可能为你分担压力,”昆恩说,“所有的注意力都会放到你身上,因为只有你切切实实地站在了他们面前。”(而且,旁人很可能真的在关注你:研究表明,“半对话”,或者说,只能听到一方说话的对话,要比常规对话更能吸引旁人的注意。


图源:WordPress


不过,在更常见的情况下,勾起电话焦虑情绪的,往往不是你身边的人——而是电话那头的人。我们不喜欢被别人评价。我们人类之所以能从史前时代残酷竞争中幸存下来,都有赖于与他人的合作——我们是社会化程度极高的生物——所以,无论何时我们将自己置于接受他人评判的境地,我们身上都会背负许多压力,”贾米森说,“这就有点像是发表公开演说,参加求职面试,或者其他各种会步入评判阶段的体验。人们总会觉得,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下,可能无法表现出色。”


“有人可能会有这么个印象:同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打电话,出现焦虑情绪的风险会更高,”帕帕扎基斯说,“他们会担心把事情搞砸了,或者打扰到了自己的朋友或恋人,而这有可能会对他们之间的关系造成不良后果。而如果一个客服代理和你在电话上吵了起来,那也无所谓,反正你再也不会见到他。”


图源:Giphy


所以,当人们不得不和有关系的人打电话时,他们自我约束的力度常常会变得更强,或者更有意识地根据即时的社交环境来调整自己在电话上的一言一语。然而,问题在于,过度的自我约束实际上反而会使对话变得更加尴尬,使伴随对话而来的焦虑情绪及其他问题愈加恶化。


“那些有社交焦虑倾向的人往往会过分关注自身、过分关注自己的作为,并且总想要确保自己没有做会令对方陷入尴尬的事儿,”帕帕扎基斯说,“这反而会让对话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你过分关注自己,而不专心听对方的问题,你要想回答他就更难了。



你只是还做得不够多


这个原因再简单不过,而且没什么错:正如你父母经常抱怨的那样,现在的人们——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会再那么频繁地提起电话了。“电话恐惧症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做得太少,”贾米森说,“他们完全了解怎么发短信,也完全知道那些表情背后的含义,但说到打电话,他们就一窍不通了。”


图源:Culturalbility


贾米森把这种情况与祖父母辈的人去学习使用脸书作类比:“那可真是手足无措啊,他们不知道究竟怎么弄,也完全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面交流可能更多地靠直觉,但在电话上交流,要求你对一些更微妙的礼节有更好的理解:把一通电话分成几部分,并且你必须了解如何从开头的问候优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了解何时停顿、了解何时直入正题、了解如何结束对话。这都需要练习。


图源:Tenor



所以,要怎么克服电话恐惧呢?


遗憾的是,克服电话恐惧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多打电话,好好在这事儿上磨砺一番。把打电话视作一种暴露疗法——做得越多,就越没什么可怕的。昆恩建议要用一种称为“认知重构”的小技巧去尝试打电话,换句话说,就是策略性地换一种对打电话的思考方式。比如说,假如你担心这通电话会深深地打扰到对方,“那你也许应该这么想,‘好吧,如果他们实在不方便接电话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不接的。’”昆恩如是说。又比如,如果你担心打电话时说错话,你就应该尽可能提前把这个错误放到大背景中去考虑:那天与对方交流的不会只有你一个人,而你这个错误也不会是对方那天听到的唯一一个口误。换句话说,在你看来似乎是天塌下来的大事,对方可能根本不在意。


帕帕扎基斯建议,一旦你能做到上述这些了,就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具体的目标,比如,打电话给某人并完成一次5分钟整的线上对话(要注意,设定的目标不能像是“打电话给某某某,别紧张”这样的,因为这很难客观评价)。帕帕扎基斯解释说,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从最小、最简单的地方做起,一步步慢慢地提高难度。如果你觉得,一次想到哪儿说哪儿的随意闲聊太可怕了,那就从一通更正式、结构性更强的电话开始,并且在打电话前给你自己写个剧本,把大纲写下来。甚至你还可以尝试大声地把其中一些话说给自己听。这之后,如果你觉得万事俱备只欠拨号了,那就拨号吧。





往期文章:






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联系:微信号 liweitan2018

一家过去时的书店

长按上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店

阅读8807
电话 焦虑 
举报0
关注利维坦微信号:liweitan2014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利维坦”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利维坦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利维坦

微信号:liweitan2014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