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42天的宝宝睡梦中离世:这些害人的育儿经,很多家长还在用!

作者:三优亲子 来源:三优亲子 公众号
分享到:

06-23

 | 栗子妈妈公号(lizimama_official)    | 锐景正版图库、网络


1


“出生才42天的孩子,前一晚还在哭哭闹闹,今早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就被这条新闻深深吸引。




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是一对很年轻的90后夫妻,到杭州来探亲。

 

在晚上,父母和婴儿睡在一张床上,在睡觉的过程中,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了呼吸和心跳。

 

妈妈坐在病床前抱着僵硬的孩子,伤心的哭了起来,亲友们也十分痛的围在孩子周边,都像是丢了魂。


这样的场面,实在让人心痛。

 

类似上述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前段时间浙江宁波也发生过这样的事件,等父母发现孩子异常时,早已经没有了呼吸。

 

很多家长,尤其是新手爸妈,总想给孩子盖得严实点。

 

殊不知,这样的举动如若操作不当,藏着巨大的风险,很容易因为宝宝的口鼻被捂住,而导致窒息。

 


预防“蒙被综合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在婴幼儿睡眠时,孩子与父母应分被睡眠,最好让他们单独睡小床。然后把小床放在父母床边,既可照顾孩子又相对安全。

 

同时,为防止窒息,还需避免将孩子放在特别松软的物体上,如枕头、棉被、棉垫等。


2


现在结婚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

 

很多人还在单身的时候,身边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了。

 

这些新手爸妈,自己还是个孩子,怎么去照顾孩子呢?

 

国际妇幼保健院调查显示:


年轻父母科学育儿知识的知晓率仅30%左右。


由于父母不注重科学育儿,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伤害,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大部分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摸对了受益终生,摸错了可能就铸成大错。

 

所以在育儿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客观冷静,对其科学性、权威性一定要辩证看待。


不盲从不极端,不从众不造谣,做有思辨意识的家长!



3


如果你有了宝宝,要记住那些所谓“害人”的育儿经。

 

孩子的病十有八九是“捂”出来的

 

我之前在某公众号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说:


“由于中老年人畏寒,所以要多穿衣服。但孩子新陈代谢能力强,怕热不怕冷,所以孩子的衣服要比大人少穿一点。”

 

这是错误的说法!!误导我们片面的把孩子生病与穿的多画上了等号。

 


其实,能引起孩子发烧的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代谢免疫等。连普通的小感冒都有可能是由200多种不同的病毒引起的。

 

为了预防生病,就一味让孩子少穿是不合适的。

 

而且,医学中的“捂”并不是说要穿得多。


而是指注意保暖,背暖、肚暖和脚暖。


判断孩子穿衣多少,科学的方法是摸摸孩子的后脖颈。

 

温热无汗为正常,有潮湿感就是穿多了,感觉冰凉就是穿少了,要根据其中的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


关于“哭声免疫法”的真相

 

关于“小孩子哭闹要不要抱?”网上有一种说法:


哭了才抱,不哭不抱,还要求妈妈们要学会忽视孩子的哭声。

 

听起来好像十分有道理,但仔细一想,这是完全的错误的说法!!


在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的焦虑情绪也会被激发,这时的身体摇晃、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会使婴儿哭的频率的越来越多。

 

最严重的,是使用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


父母在孩子哭时离去,使他们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他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与激情被掐灭在了摇篮中。


可悲的是,很多人还认为这样的他们是懂事的乖孩子。


殊不知孩子笑容和眼神互动减少,对妈妈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亲密,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疏远。

 

哭声免疫法,原本是为了帮助入睡困难的孩子进行睡眠训练的,并不是为了训练出极少哭闹的乖孩子,或减少孩子哭闹的次数。

 

孩子的哭声是对外界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他真实的情绪和想法,孩子要是帮助,不是阻止!

 

当他们哭闹时,拥抱是我们向他传递温暖与关心最直接的方式。


妈妈若能在身边好好的陪着孩子,他们心情才会慢慢平静下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特别喜欢谈吃苦。例如,去年乐嘉带着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引起很多人的关注。

 

这种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肯定是不符合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的。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4岁孩子的徒步要求是: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这种超强度的训练,就是一种拔苗助长。



比起身体上的苦,物质匮乏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有些家里条件还可以,但为了让孩子吃苦,就是不给零花钱,特意让孩子穿旧衣服,渐渐地形成了“贫困意识。”

 

这种穷养的育儿方法,只会让孩子的世界变狭小,陷入不必要的焦虑、自卑和委屈。

 

那些鼓吹吃苦教育的成年人,小时候大都吃过苦,或许这就是吃苦所留下的后遗症。


本文转载自栗子妈妈公号(lizimama_official)



推荐阅读:



阅读8616
宝宝 
举报0
关注三优亲子微信号:sanyouz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优亲子”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优亲子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优亲子

微信号:sanyouz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